盧玉江
計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它是學習數學的基礎,貫穿于整個數學學習的始終,小學計算更是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縱觀全國小學數學試題,涉及計算內容的題目在一份試卷中均占85%左右。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計算教學,有效地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小學階段是學生計算能力的最佳培養期,計算能力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它是學生學習數學乃至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將
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到人生必備的數學素養。
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呢?下面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我對提高小學計算能力的認識。
一、興趣引路,提升計算欲望
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把計算當作一種興趣,一種有趣的活動,不僅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悟得新知,還可以陶冶情操,培養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來增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使學生集中精神進行計算,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果。還結合教學的內容,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寓教于樂,使枯燥的計算教學富有生機。
二、訓練口算,打好計算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強,才能加快筆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口算練習中要養成學生的口算技巧:運用數的組成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用湊十法,口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做減法,想加法;轉化為整十數加減一位數;轉化成20以內的加減法;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轉化成一位數減一位數;先把兩位數加減兩位數轉化成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然后再轉化成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用乘法口訣直接求積、求商;根據乘法分配律進行口算等。口算的訓練可采用多種形式進行,低年級可以采用游戲的形式進行訓練;高年級訓練的方式可以是指名答、搶答、齊答、聽算、視算等;以上不同形式的訓練方法,在可能的情況下,堅持每節數學課之前用兩到三分鐘家訓練10~20題計算題,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小結,對特別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獎勵。同時,適當注意口算方法的指導,或者每天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口算的練習,持之以恒,就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當然,識記一些常用數值,如2π、3π、4π……等,對于加快口算速度與正確率都有非常好的作用。相信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訓練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訓練實現的。
三、弄清算理,提高計算能力
大綱強調,“筆算教學應把重點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據算理,掌握法則,再以法則指導計算”。學生掌握計算法則關鍵在于理解。既要學生懂得怎樣算,更要學生懂為什么要這樣算。在計算教學時最忌諱重結果輕思維、重法則輕算理的做法,要讓學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教師要從學生的認識出發,充分利用教具演示或學具操作等直觀手段,引導學生弄清算法和算理。我們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做”數學,在“做”中明確計算的算理。
四、培養良好習慣,加大計算正確率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實說明,缺乏認真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計算上造成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1.培養細心審題的習慣
這是計算正確的前提,抄好題目后不急于計算,先觀察題目的數字和符號,看看數與數之間有什么關聯,再明確運算順序,聯系運算性質和定律,思考能否通過分解、組合、轉換等方法使運算簡便,最后才下筆解題。
2.培養書寫規范的習慣
阿拉伯數字和符號的書寫要規范,書寫格式規范,書寫工整,美觀。有的學生連書寫都不規范,經常把“3”寫成“5”、“0”寫成“6”等,有時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寫的是幾。在書寫這方面嚴格要求學生:作業和練習的書寫要工整,格式要規范,對題目中的數字與運算符號也要書寫規范,數字間的間隔要適中,草稿上的書寫也要工整。在教學中,加強書寫格式的指導,規范的書寫可以表達學生的運算思路和計算方法、步驟,防止錯寫、漏寫數字和運算符號。同時教師在批改作業或者板演時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
3.仔細檢查的習慣
計算都要抄題,要求學生凡是抄寫的題目,都要及時校對,做到不錯不漏。試想,題目都抄錯了,結果怎么可能正確呢?但在計算中,學生抄錯數字或符號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在計算練習時,我對學生的抄題有了嚴格的要求,并制定了相應的獎懲措施。
4.培養學生驗算的好習慣
要把驗算當做計算過程的重要環節。還要要求學生掌握用估算來檢驗答案是否正確。估算是不通過具體計算只是在腦中對數值所在區間大小的估計,為計算的正確進行定位。驗算是要通過具體的計算操作來獲得,它可以保證計算的正確性。所以可讓學生對計算結果先估再驗,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5.養成錯題積累的習慣
不但學生要養成錯題積累的習慣,教師也要及時了解、收集筆算中存在的問題,有預見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常見的典型錯例,與學生一起分析、交流,通過集體“會診”,達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對于那些形近而易錯的試題,則組織對比練習,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培養學生比較鑒別的能力。
除了要做好上述幾項工作,還要注意做好學生的輔導工作。課堂上,通過學生回答問題,口算、板演、或書面作業,要及時地發現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問題,并加以解決,使學生的錯誤消滅在萌芽之中。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分析錯誤原因,找出錯誤規律,及時輔導訂正也是很重要的。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項細致的長期的教學工作。只有堅持長期不懈地努力,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會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