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丹
一、學習目標
(一)學習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47頁例1相關內容及做一做、練習八部分習題。
例1選擇以簡單行程問題為背景的學習情境,既體現計算是因解決問題需要而產生的,也為后面抽象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做鋪墊。由于學生已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因此,例1的教學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運用已有的知識遷移得到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筆算方法。教材還呈現了用計算器驗算的環節,既引導學生應用多種計算技能,自主選擇合適算法,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驗算意識。
(二)核心能力
通過自主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能力和遷移類推、合情推理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能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2.結合已有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經驗,通過自主探索,遷移類推,理解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計算。
3.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學習重難點
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正確計算
(五)配套資源
實施資源:《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名師課件、《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課時作業。
二、學習設計
(一)課前設計
1.復習任務
(1)口算
(二)課堂設計
1.復習導入
課前同學們已經完成了復習任務,請同桌交流計算的結果和計算方法。
說一說: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怎樣列豎式計算呢?每一步乘得的結果表示什么含義?
(先用第二個因數每一位上的數與第一個因數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的積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對齊,再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板書:
【設計意圖:由口算乘法及兩位數的乘法等舊知引入,為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學習做好鋪墊。】
2.問題探究
(1)理解題意,引出課題
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火車每小時行145千米。該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①同學們,題目中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②怎樣列式?
列出橫式:145×12=
師:這道題與剛才筆算的題目有何不同?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③想一想,可以怎樣計算?
(2)合理估算
首先請大家估計一下該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3)自主探究,明確算法
①為了計算更加準確,我們常列豎式計算。
學生自主探究。
②展示學生嘗試練習中的幾種做法。
【設計意圖:通過估算,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兩位數乘法的計算經驗自主學習,探索計算方法,在對話交流中不斷明確計算方法,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學習能力。】
③帶領學生回顧計算過程并提問。
第一步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得290,得數的末尾和因數的個位對齊)
第二步再算什么?(再用因數十位上的1去乘145)得多少?(145個10)要和因數中的哪一位對齊?(要和因數中的十位對齊)
最后再怎樣?(把兩部分的積加起來,得1740)
(4)對比例題,歸納法則
①觀察45×12和145×12
②比較兩位數乘兩位數和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計算順序和積的定位。
③歸納法則
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得數的末尾和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得數的末尾和第一個因數的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和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來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5)驗算
筆算正確嗎?如何檢查?(用計算器驗算一下)
提問:看一看精確值與估算值相差多少?
3.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7頁做一做。
①學生獨立筆算。
②選擇部分題說一說筆算方法。
③用計算器進行檢驗。
④師:都是三位數乘兩位數,為什么積的位數不一樣呢?
引導學生發現:看最高位相乘的積,不滿十,積為四位數;滿十,積為五位數。注意:如果最高位不滿十,但后一位需要進位,進位后也滿十,積也為五位數。
(2)改錯。
解析:【考查目標2】。第二部分積的末尾應與十位對齊,記得加進位數。
(3)答案:129×36=4644(元)
解析:【考查目標3】。正確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課堂總結
三位數乘兩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得數的末尾和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得數的末尾和第一個因數的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三)課時作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