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
初中語文的朗讀能力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朗讀的機會甚微,有的學生一學期下來沒得到一次朗讀的機會,其它朗讀的機會也非常少。同時,導致了多數學感悟能力較差。
第一,必須對朗讀教學再認識
1我們應牢固樹立“聽說讀寫并重”的語文教育觀。過去,語文教材僅測重視識字,分析,寫作訓練,稍有朗讀訓練知識與練習。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在課文的編排上,雖增加了“聽說訓練”內容,但由于受傳統教學影響,仍忽視朗讀教學,許多著名學者都在專注中提及過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別是朗讀在一定氣氛中,一定的場合中正面效應,無一不強調朗讀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2要站在時代高度認識培養朗讀能力和重要性,為了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我們正在拋棄“應試教育”逐步實施素質教育,“科教興國”要求我們培養時代需要的跨世紀人才。這種高素質的人才,必須具有較強的感悟能力,要明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并具有美感,受到能打動,感染,折服聽者的效果。還要有應變能力,辯駁能力,這就要求感悟具有鮮明的思想機敏,靈活的反應,在如今將信息,講效率的現代社會中,感悟能力正顯示出越來越大的作用,其適應范圍更廣,學習,說話,辦事,交流無不體現它的作用。由此可見,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到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高度來認識。
第二,對朗讀教學,我們應身體力行,大膽探索,勇于創新,不斷總結,不斷進取。
在二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始終堅持聽,說,杜,寫并重的原則,對朗讀教學進行了探索。
朗讀訓練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培養初中學生讀準字音,不獨破句,沒有暢飲,有感情的讀好每一篇文章。達到流暢,自然,有感染力。就是說,站起來就能讀好一段完整的話,給人以美感。那么要想達到這一點,必須有一定的感悟能力。然和一篇文章都由他要反應的實質內容,若不領會其內涵,是不能讀好這篇文章的,至少不會有感染轎車,要想達到好的效果,必須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感知作品的思想性,才能完整的表達出較復雜的意思。
一、朗讀與教材結合
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根本,也是學生學習朗讀的范本。詩歌,散文等文章,要求學生背誦,要有感情朗讀,突出重音,處理好停頓。故事,語言,童話等作品,要求學生要感悟寓意,并有創造的復述,要重視與原文,有條理,有感情,抓住中心與關鍵性詞語,尤其重音要找準。
二、朗讀與課外閱讀結合
我感覺到學生要在課外獲得豐富的“營養”。課內是根本,從課內要向課外延伸,課外補充課內的不足。我在班級設立了圖書角,上面既有學校圖書室的圖書,也有我鼓勵同學們從家里帶來的自己認為好的書籍,要求全班同學每天至少讀一篇短文,每天搜集一點詞語佳句,這樣日積月累,不少學生的讀書筆記都寫滿了一本子。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既促進了課外閱讀,又提高了學語文的積極性。
要想朗讀好,提高感悟能力,必須學好語文課,我在上課時,非常注意朗讀教學,每一篇文章,我都要給學生示范,達到聲情并茂,處理好讀音,斷句,分析好課文內容,理解好課文情節的發展,每節課都要由幾名學生讀課文,哪怕就是一小段,也不間斷。
通過二十多年語文的實踐教學,我所教的每一屆學生的感悟能力和閱讀能力都有顯著提高,對認識事物,感知事態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認知能力,雖然艱辛但看到孩子們的成長和進步內心也充滿了喜悅。我將不斷探索好的方法和手段,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我雖已半百仍放余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