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歡 張浩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0021)
生活中處處有舞臺,每個人都扮演者特定的角色。但是對于真正的聲樂表演者來說,聚光燈會放大演員的所有優缺點,舞臺藝術的是演員的精湛技藝,導演的精心策劃,當然也離不開舞臺搭建的好與壞。聲樂表演是有別于器樂的音樂表演藝術形式。聲樂表演是指用歌聲,以嗓音為主的音樂表演。筆者認為,聲樂表演除了包括美聲、通俗、民族、戲曲等形式外還不應排外如口哨、口技等特殊的聲樂表演形式。
表演是這樣一回事:當演員站在舞臺上的時候,他就是扮演一個完全和自己不同的角色,詮釋音樂本身的情感至關重要。那么要相讓觀眾記得住,抓得住觀眾的耳膜,就必須能夠正確的表達樂曲本身的情感。首先,演員自身需要和音樂產生共鳴,理解情感的突破口,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肢體語言和聲音或者是樂器來表達情緒,但是要找到一個平衡感,拿捏好平衡,最重要的是演員要對自己所演奏的音樂有足夠深入的理解。關于這一點,演奏一首成名曲,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從微小細節入手,自己給喜歡的而音樂列一個清單,越詳盡越好音樂的種類、背景、曲風等等。不是說列出的每一個曲子都能使用,或者最后是否都能派上用場,重點是這些“清單的、”可以幫助聲樂演員從最實在、最平常、最無聊但最有血有肉的方面了解音樂本身。
還有一點,就是提高音樂的技巧,眾所周知,音樂不單單是要看天賦還要看后天的努力,正所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可以根首先氣息方面,其實每個人氣息都是夠用的,有人說要增加肺活量什么的,筆者覺得必要不是很大。但是氣息練什么呢?是練氣息的控制以及運用。首先要學會呼吸。現在追求的不是胸式呼吸,也不是以前說的“丹田”(腹式呼吸),而是胸腹聯合呼吸。可以想象一下聞花香,慢慢深吸一口氣(口鼻同時吸氣,盡可能把口腔,鼻腔等完全擴張開),感覺肌肉放松、心情十分愉悅。注意不要聳肩,而是胸腹部慢慢漲開,感覺肚子就像一個氣球慢慢被充滿。接著是控制氣息,就是讓氣息不要一次性全用完,不然就會感到“沒氣”,可以均勻地發出“s”的聲音,盡量拉長,并且感覺肚子慢慢收緊(小腹、腰背部都要慢慢往里收緊)在氣息的運用方面筆者認為是要流暢地使用氣息即可,讓氣息持續地,均勻地沖擊聲帶,發出好聽的聲音,不要憋氣,也不要用力過猛。
舞臺表演沒有鏡頭,觀眾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聽任意一個演員的演奏。此外,沒有鏡頭代表特寫之類的手法不存在,所以舞臺演員,尤其是在大場景中很容易失焦,即觀眾的視野里模模糊糊好像有這么一個人,但他所傳達的能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計,還沒有桌上那個精致的茶壺吸引眼球。所以舞臺演員要懂得把一句歌詞甚至是一個和弦里的能量推向“大”,這也是很多演員的一個誤區,即刻意地飆高音、展現技巧或做幅度很大的動作,結果只能讓自己變得滑稽甚至討人厭。
演奏者需要有一些生活的閱歷,能夠對藝術有大徹大悟的理解,人的性格,學習的知識,經歷,對生活的態度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進行變化,所以在演奏樂曲時只需要深刻理解音樂本身的情感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可。同時,對于一個演奏者來說,富有想象力也是至關重要的,藝術離不開天馬行空,通過為現實世界的想象而構建出一個個生動的音符,使得音符擬人化,自帶意境,能夠營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或者大氣磅礴的背景藍圖。總結起來來說,樂者自身素質,舞臺經驗,修養和氣度,對音樂本身的理解以及個人魅力,對于表演音樂來說都是必須而且是必要的。
表演可以說的上是演員和樂曲情感進行碰撞和交流,又能夠使觀眾產生共鳴的一個過程,所以首先,演員應該能夠理解什么是表演,什么是藝術、什么是音樂、怎樣能夠通過自己的表演,能夠讓對方理解到音樂存在的意義,完成情感的傳遞。演員期待大家能夠理解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并且能夠一同走進樂曲之中,產生情感的碰撞。其實,聲樂表演的藝術是只有和觀眾產生共鳴的時候才能算得上是藝術。
表演在大多數人的眼中,似乎是為了娛樂大眾的產物,在民國時期,演員被稱作戲子,是人們茶余飯后的消遣,現代的演員比曾經要受尊重的多。表演似乎就是意味著不做自己,戴上一系列不同的面具來娛樂大眾消費自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喪失人格和自我。
演員隨時隨地都會面對臨場發揮的情況,比如忘詞、忘記和弦、音效時常、麥克風故障等等,甚至是觀眾的嘲諷都有可能使表演者的心理面對著極大的壓力和挑戰,這就需要演員心理素質過硬并且對自己有很強的信心,在平時就做好心理準備。
還有就是表演藝術的細節了,對于舞臺表演來說,觀眾需要和演員能夠有直接的互動,觀眾來到戲院而不是選擇在家聽CD,是希望能夠與舞臺上的演員能夠有近距離的接觸,或者眼神交流,而不是全程零互動,沒交流,演員要找到和觀眾的共鳴和情感的切入點,能夠及時的根據音樂和劇中感情的變化來帶動觀眾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