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濤
(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兒童”一詞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指的是“18歲以下的任何人”,依此可以粗略分為學齡前(0歲-6歲)、小學(6歲-12歲)和中學(12歲-18歲)三個年齡段。對于學習樂器的兒童來說,起始年齡段通常為4-6歲,這個時期的兒童已經開始具有良好的語言能力,并能在頭腦中形成具象性的畫面;能夠將具體的事物與抽象名詞對應起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逐漸開始具有可逆性。這些心理特征在經過幾代心理學家的實驗和統計成為一般性的參照條件。在樂器的學習中,了解兒童所認知的事物規律以及特性,并能很好的加以引導和影響,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家長而言都是有法可尋的。
對于初學者特別是對于4—6歲的學齡前兒童來說,他們的習慣并沒有完全獨立,更多的是依靠家庭中成年人的習慣來影響。梅紐因曾經說過:“無論是培養獨奏能手的俄羅斯-猶太學派,還是旨在主要培養業余演奏家的日本鈴木集體教學法,都要依靠父母的熱誠合作。”
最初學習樂器時,孩子并不能自覺地依照既定的時間很好的完成練習。這需要家長和教師一起努力。對于家長來說,讓兒童多接觸相關音樂,空閑時“讓兒童每天聽唱片”即是鈴木對于兒童習慣養成的一種方法。所聽的內容可以是程度較高的音樂作品,亦可是所拉曲目。現在發行的教材多配有音像資料,對于初學兒童來說,與家長一同聆聽曲目風格,音調結構,并以此為輔助使其加深印象、提升興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孩子的模仿能力。模仿是對曲目本體基本框架示范的重現。音樂中的創造性,情感的表達,每個人都不相同,因而規范的壓制性的習慣并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
對于教師來說,能引起這個年齡階段兒童興趣的不外乎游戲與活動。在課堂上并非一成不變的一對一教學,可嘗試多人律動元素的加入來掌握基礎技術。目前,對于固定拍感、特殊節奏型的練習,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已經有很多案例值得借鑒的。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程度進行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如重奏、齊奏等,還可進行比較式的培養,如比賽、考試、考級等方式。
在學習樂器的過程中,耳朵的靈敏尤為重要,對樂音的精準把握也是在日常訓練中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當兒童已熟知整個樂曲結構、調式調性、對肌肉記憶的位置變化已經掌握時,就可暫時關閉視覺系統,聽覺的主導功能就應該啟動,并且發揮其監督功能。對于掌握一首完整曲子的兒童來說,其耳朵敏銳的訓練必不可少,可通過默記動作所對應的音高、彈奏時預先聽覺的產生、按音完成后的音高變化來進行內心體驗,所有的這些活動完全可以在閉上眼睛的狀態下完成。當關閉一個感覺器官時,其另外一個器官的功能就會放大,這也正是為什么古有瞽曚聽聲辨律的緣故。
這樣,經過長期的訓練,能夠提升邏輯思維能力與記憶力。記憶的活動不同,即樂譜經由聽覺的情形與樂譜經由視覺的情形并不相同。根據研究顯示,兒童期是樂譜經由聽覺較優,青少年期則是樂譜經由視覺較優。因此小提琴教師應該善用這項研究結果,指導幼兒期至兒童期的學生,以聽音來記譜,青少年期則指導學生讀譜而記憶。
對于具有一定基礎的兒童來說,在練琴的過程中不免出現疲憊、倦怠、灰心等心理狀態,這是由于在長期的習慣中,一成不變、按部就班成為了學琴過程中的一大障礙,在11到16歲左右的少年兒童,其身體性能逐漸發展,自我意識明顯提高,創新性思維和新事物都愿意去嘗試,一旦學琴進入到一個瓶頸狀態,灰心失望、厭倦也就由此而生。在此階段,教師應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如在有難度的曲目進行不下去時,可嘗試相對簡單的音樂作品;對于困難片斷的練習應多給予鼓勵。
此年齡段的少年,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其自我意識的表現大多在同輩群體中,有創新精神,所以在增強自信力方面,首先要積極關注自己的優點和成就,在有了一定積累之后此行為可明顯的實現。其次,要多與自信的人交往,以對方的影響力來影響自己,使自己走出學琴的瓶頸期。最后,要經常自我暗示,正視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并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確立目標,通過努力來完成。此外還可增加閱讀,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來增加興趣,以達到知識的遷移。
大多數的演奏家都是自幼開始學習樂器,因此有了大批音樂兒童的出現,如果能夠認知和了解兒童心理與兒童心智發展的規律,進行良好的心理疏導,則能更好地達到學習目的。技術固然重要,但音樂的表達則應是人類情感的抒發,技巧僅作為通向更精微的演奏實質來呈現多元化的音樂風格,情感表達才是真善合一的目的。對于琴童而言,以心為本,以技為綱,才能達到有法中之無法的自由境界,合并創造、靈悟、自如的妙達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