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珂
(河南大學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古箏是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它“施弦高急,箏箏然也”它的演奏離不開義甲,所以,近些年學術界涌現出了十篇專門研究義甲的論文。縱觀其研究領域,主要集中于:1.義甲的起源說,從何而來為何而來。2.義甲的音色與材質和演奏技法的結合。3.肉甲與義甲的優劣勢,誰的出音效果更好?4.根據不同的曲子風格選擇不同的義甲來表達5.義甲的戴法有哪幾種?等。以及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和至今未能解決的問題。這些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對義甲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下面筆者將其進行分類綜述。
遠在春秋末期(公元前551-479年)古箏就已在秦國的民間流行起來了,作為中國傳統的撥弦樂器,手指彈撥是其演奏過程中起決定性的環節,其彈奏方式也是非常多樣的,有肉甲彈奏還有不同材質、形制的義甲彈奏。關于義甲的起源與演變說,研究學者們分別從最早出現有關義甲的古文獻古詩詞來分析判斷義甲出現的時間,目前學術界對義甲出現的下限是在南北朝梁代都持相同的觀點。
對于義甲出現的原因,目前學術界大多以由于人們對音色、音量的追求,肉甲厚度不夠,撥弦的音質單薄,撥弦角度受限,而且長期留長指甲不衛生、不雅觀,容易斷裂等方面進行分析。閆愛華的《古箏義甲與音色》就是以隨時代的發展和演奏樂曲的需要,來說明義甲的產生。《義甲的簡論》是從古箏的演奏技法來說,義甲的出音效果要比肉甲更加清脆響亮,而且很適合彈快速密集的音型。最后得出非義甲不能彈的結論。《秦始皇陵出土銀質義甲考》從演奏效果的需要、環境地理因素、琴弦質地分析關于義甲出現的原因及得出義甲是為了保護指甲為演奏者奏出更美妙樂曲的工具這一觀點。從上述學者們的研究所得,關于義甲為何而來,可總結為保護真甲不被磨損和彈奏時音響效果的需要這兩大點。
從古至今義甲的材質隨曲子情感表達、技巧演奏等的需要在不斷的變化著。研究者們有從時間上根據文獻分析得出義甲(南朝稱為“鹿角爪”)在南朝時期就被作為彈琴的工具,盛唐以后“鹿角爪”已經逐漸演變為“骨甲”并已被銀甲所代替,而一直沿用至清代。還有從形制上,地理位置、環境等因素來分析秦始皇陵的義甲為銀質所做,《秦始皇陵出土銀制義甲考》從秦始皇陵七號坑出土的銀質義甲分析出其地區使用此義甲的原因是地域環境和箏弦因素所導致的,秦箏之弦為皮弦所至。皮弦質地硬,非金屬義甲彈撥不能出彩。江南及其它地區的箏是絲弦,用骨質義甲彈撥為妙(最好用鹿質義甲)。由此及彼,義甲撥子的選料,系據地理環境及音樂風格所定。不過秦始皇陵出土的義甲也解決的困擾學術界多年的難題:古箏演奏不帶義甲效果是很難達到的。
肉甲,義甲的優劣勢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學者們各抒己見,分別從音色、技巧、質地等方面做分析。
1.《古箏義甲簡論》分別從音色和技巧上來說,肉甲聲音更加柔和渾厚,搖指音色透亮可強可弱、可疏可密。義甲的聲音清脆透亮,撥弦所受摩擦阻力也小,所以比較適合彈快速密集的音型。2.《古箏義甲與音色》從軟硬程度分析,義甲更利于情緒激烈的粗弦掃搖和爆發力強的長搖,而真甲較薄無法在粗弦進行力度大時間長的技法,容易斷裂。3.金建民《古代的箏》和文彬《秦箏史話》都說到了“搊箏”(“搊箏”與“彈箏”前者指不載義甲只用手指彈奏的箏,其弦較軟和、柔松;后者指要戴義甲才能彈奏的箏)兩位作者都是從不同的箏分析所需要的演奏工具。關于搊箏,學者項陽提出了大膽的推測:“戴義甲彈箏和不戴義甲彈箏只是音色上有區別,在演奏手法上并無太大不同。”但筆者對此觀點有疑義,戴義甲的演奏和不戴義甲的演奏是有不同的,比如大指搖,就是依靠義甲斜出的45°那部分所演奏,若無義甲,大指搖的演奏手法是無法完成的。4.對于義甲與肉甲的優勢與劣勢的探究有:肉甲更易于彈奏泛音,而且出音渾厚,雜音較少,而義甲更適于彈奏快速有力的音型,但是與琴弦觸碰會導致與振動的琴弦產生雜音,影響演奏的效果,箏者在演奏過程中還會出現“卡指”的問題。《古箏義甲與左手演奏技法》就對戴義甲造成的卡指,雜音,解決泛音的問題進行了解決。以左手戴義甲彈奏優于不帶甲為主旨進行論述。與其持相反觀點的《關于古箏義甲及義甲挑選》中,作者就左手換弦、做韻、消除雜音對箏者的演繹具有妨礙性,所以建議在演繹傳統箏曲時放棄義甲。《秦始皇陵出土的銀質義甲》:“至如箜篌之與秦箏,若能去假還真,其聲完美矣。”作者對箏戴義甲提出咨疑,認為不用義甲彈奏會更好。
通過關于義甲方面的研究拜讀,羅列出了目前學術界關于義甲的研究方向,主要以義甲的起源與發展、義甲的材質以及不同材質對音色的影響、根據曲子的情感以及演奏技巧的需要選擇合適的義甲、肉甲與義甲的優劣勢這幾方面。學者們也在研究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思考,肉甲與義甲誰出現的更早呢?對今后義甲的材質進行生態化的改革。義甲演奏過程中出現雜音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為接下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與動力。但筆者覺得多數文章的內容大同小異,沒有對義甲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究,例如:陜西榆林箏所用的黑老鷹翅羽方頭義甲從中國傳入日本的“koto”(中國唐代十三弦箏)所用的象牙所制的約四方形撥片,逐漸演變為當今圓弧狀尖頭狀義甲的原因及過程。義甲在每個朝代的地位之比較,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所致還是其他的原因?古代義甲在演奏過程中出現的卡指問題,產生諸多噪音的問題如何解決?古代箏者所帶義甲的個數又是多少呢?為今后的學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與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