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霂寒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在音樂方面,十九世紀仍然是以浪漫主義歌劇為主流的,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有一種典型的結局就是一對戀人永遠的結合在一起。但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由于社會的動蕩和變革,歐洲興起了一種不同類型的歌劇,這種歌劇與當時社會的真實性更加一致。它被稱為現實主義歌劇,現實主義歌劇是于十九世紀末在真實主義文學的影響下產生的一種歌劇體裁。這種題材披露了社會的陰暗面,作曲家們最大程度的再現底層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況,將很多社會底層人們生活的環境、被統治的痛苦一一呈現在舞臺上供人觀看,劇情多以悲劇結尾。
在文學方面,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是真實客觀的再現現實生活,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社會現實的丑陋。這一現實的形成與當時社會的大環境密不可分,當時的十九世紀,爆發了幾次比較著名的資產階級大革命后,因為封建貴族勢力的殘余加上統治王朝階級的腐朽,使得當時的法國社會充滿了腐朽。污穢、奢靡之氣。工人階級強烈反抗資本主義階級的壓迫,要求政治權利平等。在法國多次的社會變革中,知識分子意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政治腐朽、經濟蕭條、剝削盛行的社會現狀下,幻想和憧憬是空想、是虛幻,應該正視現實,用自己的力量來反映和披露社會的現狀。現實主義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產生。
當所有的構成因素都準備就緒,意大利歌劇悄然出現。19世紀晚期瓦格納對傳統歌劇的徹底改革影響了整個歐洲音樂,包括很多意大利的作曲家也受到廣泛的關注,但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人們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有所轉變。逐漸的對虛幻、古老的神話故事和英雄式為主題的歌劇內容失去了興趣,所以創作者們也試圖尋找一個新的創作題材;不再是虛幻的童話和英雄故事,而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人和事。因此,意大利的現實主義歌劇是對瓦格納神話式歌劇的顛覆,也是社會環境下造就的產物?,F實主義歌劇在某些方面與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誕生的喜劇歌有異曲同工之處。在題材的選擇上都以日常生活為主,以表現人物性格為主導。這些因素都為以后現實歌劇的產生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9世紀比才的《卡門》現實主義色彩更加濃厚,以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作為基礎,將吉普賽女郎卡門、出身于農村的霍賽、善良單純的米歇爾、人販子、煙草商、孩童等常見人物搬上了歌劇的舞臺,使各自的性格更加立體和現實生活場景更加栩栩如生。情節曲折生動,是法國現實主義歌劇道路上重要的里程碑,不僅對現實主義歌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東歐和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歌曲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將重點對比才的歌劇《卡門》進行重點分析。
喬治·比才的歌劇《卡門》改編自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梅里美創作的這篇文學作品,是以迪巴伯爵夫人15年前告訴他的羅格瑪加殺害情婦的真實故事為基礎寫成的。由于作者對波西米亞人很熟悉,所以把主人公卡門刻畫成了吉普賽女人。梅里美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了西班牙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真實生活。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在法國巴黎喜歌劇院首演。由于作品反映社會現實人物過于具體與真實,歌劇的首演并沒有被觀眾認可。人們對于比才大膽的展示女性奔放、熱辣的形象和直白赤裸的情感表達而感到震驚與排斥。《卡門》剛推出時,法國歌劇界對此歌劇的排斥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1、在當時歌劇界依然主張大團圓式、美好式歌劇主題,排斥暴力與悲劇。2、法國的觀眾一時不能夠接受卡門這樣自由、大膽、熱辣的女性形象。
19世紀上半葉,在經歷了一系列資產階級大革命戰爭的考驗之后,資產階級的實力日益提高,欣賞水平也隨之發生改變。歌劇界為了適應資產階級的欣賞水平,將歌劇創作成規模宏大,舞臺華麗的風格——大歌劇。后來喜歌劇出現,由奧芬巴赫和古諾分別代表兩種風格:一是由奧芬巴赫代表的輕歌劇,其風格輕快、詼諧幽默,具有諷刺意味;二是由古諾代表的抒情歌劇,介于大歌劇與喜歌劇之間,像喜歌劇一樣,既輕松又舒適,同時又注重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細膩刻畫。劇情沉重而不夸張,而且更加深情和溫暖。從這個背景看歌劇《卡門》,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當時流行的法國歌劇中,血腥、血腥和悲劇并刺激感官的場面不受主流所接受。當時,去看歌劇的都是手握政權的資產階級,他們和夫人、女兒一起去看演出,真正的目的是變相相親。因此,歌劇都是些無關痛癢,要么就像法國人所說的那樣,就像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樣玲瓏圓滑,圓滿結束。因此,當他們看到《卡門》時充滿挑釁性的目光被認為是對他們不知羞恥的風騷女唐賀塞對卡曼百般愛惜,踐踏了男性的尊嚴??梢韵胍?,這種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極端現實的主題,是不能被大資產階級的教育意識和根深蒂固的道德倫理觀念所承認的。
然而,隨著十九世紀的戲劇題材變得越來越具有現實主義傾向時,《卡門》的魅力也開始增長了。1959年5月,《卡門》在巴黎喜歌劇院慶祝上演三千場。迄今為止《卡門》已經被錄音很多次并且被改編成近二十部電影。《卡門》是一部超越種族和階級的作品,而這種性質說明了它持久流行的原因。
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西班牙,主角是一個名叫卡門的放蕩的吉普賽女郎,是一名煙草工廠的女工,同時也是走私集團的成員之一;男主人公唐何塞是一名士兵,他深深的愛著卡門;埃斯卡米羅:是一名斗牛士,唐何塞的情敵;米卡埃拉:是一名農家女,愛著唐何塞;蘇尼卡:警衛長,貪戀卡門的美色。這位性感而任性的女郎以她獨有的方式吸引著人們,憑借她誘人的舞蹈和歌聲引誘了一位天真的士兵唐何賽。唐何賽很快陷入了情網,從部隊開了小差去找卡門,并與她的吉普賽強盜朋友們交往。但是,拒絕從屬于任何男人的卡門很快便拋棄了唐何賽,而委身于英俊的斗牛士埃斯卡米羅。于是導致了唐何賽與斗牛士埃斯卡米羅之間的決斗,而卡門很明顯的袒護斗牛士,這使得唐何賽醋意大發,而后斗牛士勝利了。在卡門忙著為斗牛士歡呼的時候,唐何賽找到了她,倔強的卡門斷然拒絕了他,在唐何賽失去一切后,親手刺死了卡門。
1.當代題材
卡門所屬的社會是一種強迫堅守道德倫理、蔑視中下層社會地位、無視下層人民人格的社會。這是一部圍繞“第三等級”,發生在工人階級之間的描寫愛情的現實主義歌劇,歌劇描述的時間是1820年,也就是作者所處的年代,所以符合當代主題的原則。梅里梅的小說《卡門》采用了文學作品中當代主題的原則,并且這篇小說的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使小說更進一步具有真實的特點。
2.歌劇人物
歌劇中的人物角色都選用了來自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煙廠女工、士兵、農村女孩、斗牛士等,這些在社會階級上通通都被劃為“第三等級”。這一等級的人們在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下,社會地位及其卑微,毫無反抗能力、生活苦不堪言。比才對劇中的人物刻畫遵循了從真實性出發的角度,對人物進行真實主義特征的描寫。
《卡門》的作品取材于真實故事改編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小說作品,注重特定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刻畫,以強烈的第三等級視角來刻畫人物。使《卡門》充滿了強烈的民間色彩與民族特色。通過歌劇中人物與故事的悲劇性來反映當時的社會機制與自己的內心表達。在生活片段的作曲手法上,比才運用線條流暢且迷人的音樂來刻畫劇中人物和場景;卡門所屬的社會是一種強迫性社會秩序、堅守道德倫理、蔑視中下層社會地位、無視下層居民人格的社會;在歌劇中運用的現實主義源自于他對現實生活的描述,批判的對象主要是資本主義統治下的社會制度。因比才對歌劇的改革,使得法國歌劇更加有沖突性、色彩更加熱烈、更富有戲劇化,《卡門》的上演不僅震動了整個法國歌劇界,而且對十九世紀末的真實主義歌劇的興起起到了促進作用。如果說傳統的浪漫主義歌劇是多愁善感和理想主義的,19世紀的現實主義歌劇則是震驚社會的,而且通常是悲觀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