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泉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進入新時代,文化作為影響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近十年,地方交響樂團建設突飛猛進,不僅許多城市有了自己的職業交響樂團,民辦交響樂團也蓬勃興起。筆者調研安徽省內7家交響樂團、管弦樂隊,就其建成、現狀分析樂團發展之道。
安徽省內交響樂團根據體制及組成人員分為職業交響樂團、高校交響樂團、音樂愛好者組成的公益性交響樂團等。因其體制不同,所在地域不同,承擔的社會功能也不盡相同。
安徽交響樂團始建于1956年,原為安徽省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后更名為安徽交響樂團,現有團員70余人,為雙管編制樂團,常任指揮徐宏。作為安徽省內首個職業交響樂團,安徽交響樂團的成立,填補了安徽交響事業的空白。樂團每年承接大型政府性演出40余場,參與各類晚會音樂錄制,同時承擔安徽省高雅藝術進基層惠民演出工作,每年組織小型公益性演出30余場。
安徽師范大學青年交響樂團組建于2013年6月,是省內唯一一支全建制大學生交響樂團。建立之初旨在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為音樂專業學生提供更好的藝術實踐平臺。現有團員80多人,為雙管編制樂團,常任指揮曹藝闡,樂手由在校青年教師擔任聲部首席,音樂專業學生為主要組成。2015年,蕪湖市委市政府與安徽師范大學開展地校共建合作,安徽師范大學青年交響樂團走出校門,承擔地方政府文化惠民演出、大型晚會伴奏等工作。
公益性交響樂團近五年發展迅猛,安徽省內合肥、蕪湖、馬鞍山、淮南等地均有音樂愛好者自發組成的“樂團”。民辦交響樂團的成立均建立在團員對交響音樂的熱愛與追求,樂團也以推廣高雅藝術為宗旨。本文選取有固定排練、演出的全建制民辦交響樂團進行分析。
合肥市民交響樂團組建于2012年10月,常任指揮管曉毛,集聚了60多位省內專業院團的退休樂手、演奏家,藝術院校的老師及來自各行各業的愛樂人士。組成人員多數為專業演奏員,作為成立較早的民辦交響樂團,在合肥地區具有一定影響力。
合肥愛樂樂團組建于2017年2月,常任指揮鄭偉,樂團主要成員來自藝術院校老師、學生及各行業熱愛音樂、熱愛交響樂人士。與合肥愛樂樂團并行建立的還有合肥愛樂合唱團、合肥愛樂青少年管弦樂團,組合演出也是該樂團一大亮點。
在調研中發現安徽省內還有部分非全建制交響樂團,如地市級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多用于歌舞、戲曲伴奏或小型室內樂等。另有部分青少年管弦樂團,如安慶石化一中“夢之聲”管弦樂隊、蚌埠六中管弦樂團等,此類樂隊團員均由學生組成,外聘指揮、器樂教師給與指導,參加校園文化藝術活動。
從數量和質量上看,作為省會城市的合肥是交響樂文化繁盛之地,一支職業交響樂團與兩支民辦交響樂團并行而立的情況在其它中部城市也屬鮮見。摒除管弦樂演奏專業人才的匯集,交響樂文化氛圍的濃厚,合肥地區交響樂團發展繁茂離不開合肥市委市政府在財政、政策上的支持,政府采購交響樂惠民演出為樂團提供了生存土壤。
不同體制不同背景下的交響樂團決定其誕生的交響樂文化也各具特色,分析近三年安徽省內各交響樂團的音樂會,除演奏經典交響樂作品的常規音樂會外,慶典音樂會、室內音樂會和專場安徽特色音樂作品會是交響樂團的共同選擇。
著名作曲家的經典作品展演代表著交響樂團的水平,安徽省內各大交響樂團在每年的演出中均安排經典音樂會,在曲目上大量選擇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的管弦作品。通過常規交響音樂會形式,帶領受眾領略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作品。如2018年安徽交響樂團在“春之韻”展演周期間舉辦了《向經典致敬》貝多芬作品專場音樂會、莫扎特作品專場音樂會。古典音樂專場對交響樂團是實力的錘煉,也是交響樂愛好者對樂團的品評。分析近三年安徽省內交響樂團演出單,經典音樂會數目有限,大多出自職業交響樂團。
與經典音樂會逐年萎縮相比,慶典音樂會占據了交響樂團大半的演出計劃。以2018年為例,安徽交響樂團參加了《輝煌四十年 奮進新時代——安徽2019新年音樂會》、安徽師范大學青年交響樂團《光輝歷程 不忘初心——蕪湖市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演出》、合肥市民交響樂團《綠都之春新春音樂會》等。慶典音樂會以節慶活動為本,選擇曲目大多通俗易懂,演出中伴有合唱、歌舞等形式。此類音樂會符合節慶主題,它的受歡迎打破了高雅音樂與通俗文化之間的壁壘,讓交響樂融入普通受眾文化生活。
對于民辦公益性質交響樂團,在樂團成員定期排練頻次有限的情況下,以重奏為主要形式的小型室內樂為樂團頻繁演出提供可能。另一方面隨著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活動的開展,交響樂團化整為零,室內樂形式的文化惠民成為常態。安徽交響樂團的送文化下基層、安徽師范大學青年交響樂團暑期藝術實踐活動多以室內樂形式開展。
地方交響樂團的發展離不開具有當地特色的原創交響樂作品,作為職業樂團,安徽交響樂團創作了一批融合安徽地方文化的作品,如《黃山黃梅》、《安徽民歌組曲》、《太平湖之戀》、《花鼓燈快速波爾卡》等,以極具地域特色的音樂元素展示安徽各地的風土人情。此類標識鮮明的專場音樂會具有原生情愫,一經推出廣受好評,也成為安徽交響樂團的代表曲目。
融合地方戲曲的交響音樂會也是特色音樂作品會的一大亮點,2018年7月,合肥愛樂樂團舉辦了《“廬韻飄香”廬劇經典唱段交響音樂會》,用交響樂方式演奏廬劇《雙鎖柜》、《休丁香》、《白蛇傳》等經典選段,現場反響熱烈,許多長者首次接觸交響樂文化。
就安徽省內各交響樂團發展情況調研中發現,無論職業樂團亦或民營樂團,實現長足發展是每個樂團的焦點。作為地市級交響樂團,國內外頂級樂團的發展樣本無法生搬硬套,立足自身,緊貼地方是樂團發展保障。
指揮家李德倫曾說,“中國的交響樂,必須要以演奏中國作品為己任,要推出老百姓能聽得懂的中國交響樂作品。只有創作出有中國特色的交響樂,才有生命力。”[1]作為地方交響樂團,貼近本土文化的交響樂作品是樂團發展的根基。安徽省內交響樂團結合地方傳統文化,創造了部分大眾喜聞樂見的交響樂作品,這些作品因天生血脈相連,易于被受眾接受。但作品總體數量有限,優秀作品鮮見。大量作品以民間曲調簡單堆砌而成,不符合新時代文化的表達和受眾的需求。安徽特色交響樂作品需要作曲家結合地方文化特色,綜合運用現代音樂創作技法,將傳統文化與西方交響樂體裁進行協調融洽,創作出既符合中國人審美追求,又符合西方音樂形式的作品。
今天的交響樂不僅僅是傳達給聽眾的音樂,而是影響受眾的文化。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日新月異,人們接受音樂的途徑、方式都產生了巨大變化[2]。交響樂不再局限于身處音樂廳內的現場聆聽,網絡直播、短視頻傳播、電視轉播等多種形式為交響樂團擴大影響力增加了可能。2019年1月,蕪湖班德少兒管樂團參加安徽青少年交響樂團演出,在前往合肥的途中大巴車拋錨,孩子們為了不耽誤排練在路邊演奏。該短視頻在微博上一經傳播獲得超60萬人次觀看,安徽青少年交響樂團2019年新春音樂會也成為關注焦點。
作為地方交響樂團,賴以為生的商業演出、樂團成員的吸納、受眾的黏性都離不開關注度。全年演出場次有限的地方交響樂團借助全媒體平臺擴大影響力,定期在受眾中刷“存在”,普及交響樂文化不僅有其必要性,更應成為樂團發展的必修課。
隨著藝術教育的普及,曾經被認為是曲高和寡的交響樂文化已經走下神壇。受眾已走到交響樂門外,如何讓他們走進來、坐下去,需要交響樂團增加對受眾的培育,普及交響樂文化。國內知名交響樂團均有相關舉措,以杭州愛樂樂團為例,每年在音樂季外舉辦系列普及音樂會,定期舉辦“藝術家開放輔導日”,安排樂團的演奏員為器樂學習者提供免費輔導。諸如此類與受眾的聯系,增加交響樂團的親和度,也承擔樂團的社會功能。
地方樂團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和企業的支持,調研安徽省內諸多交響樂團,或依賴政府、學校扶持,或由企業資助。單純憑借音樂愛好者的興趣組合成的交響樂團,存在發展緩慢,演出較少,樂手不穩定的情況。所以地方交響樂團在發展中應緊跟地方政府、企業步伐,和城市文化建設、經濟發展保持緊密聯系,在此基礎上謀求政府和企業支持。同時,樂團不能完全依賴政府和企業提供資源,需主動借助市場化運作讓自身有造血能力,讓樂團擁有發展所需的多種資源,避免交響樂團淪為慶典晚會的伴奏隊伍。
交響樂作為音樂創作的最高形式,它代表著一個地區音樂技術性表達的最高境界。地方交響樂團彰顯著一座城市、一個地區自己獨有的文化語境,可以成為文化品牌的聲音標識[3]。當前交響樂文化正逐漸被更多受眾所認同,作為地方交響樂團,兼顧音樂愛好與迎合市場需求,在自身地域文化認同與高雅音樂追求間尋找平衡是需要長期思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