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璟宜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中國歌劇誕生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今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在這一段風風雨雨進程中,中國歌劇經歷了三次探索期,從最初的艱苦摸索到現在百花齊放,誕生出了很多具有中國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展現了中國歌劇的獨特魅力,展示了中國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雖然中國歌劇已經得到了很多可喜的成績,但是目前依舊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筆者通過自己的研究,梳理了目前中國歌劇的困境,思考并提出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歌劇發展的一些建議。
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歌劇終于迎來了第三次發展的高潮,從文革的低谷中慢慢復蘇,進入到了新的時期,從八十年代金湘先生的《原野》開始,大量類型的作品相繼而生,中國歌劇步入了多樣化、多元性的探索之路,其中最多見的且最有成就的就是基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名作而創作的歌劇,如《傷逝》、《雷雨》、《駱駝祥子》《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等。不僅如此,還有眾多多元化體裁也值得關注的劇目,如中西融合的《馬可波羅》、高級知識分子題材的《呦呦鹿鳴》、宏大史詩結構的歌劇《長征》、突破地域局限的“地方戲”題材《鹽神》等,都證明了我國歌劇正在蓬勃有力的發展著,在新的時代里,呈現出新的時代氣息與審美情趣。
如今新的世紀已經過去十八載,而中國歌劇一直在延續著八十年代的多元化探索之路,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坎坷與摸索,得到了很多優秀的成績與寶貴的經驗,雖然中國歌劇正生機勃勃地發展著,取得了一定可喜的成績,可是卻無一歌劇再獲得像以前《江姐》、《白毛女》等歌劇的影響力,而在歌劇的創作上也還依然面臨著許多艱難的課題,例如發掘利用民族本土資源、如何借鑒西方經驗、市場復雜的創作環境,中國人聽覺習慣上對現代語言的排斥等等,許多難題似乎還沒有一個完滿的答案,所以,筆者認為中國歌劇進入一個成熟的發展之路還需要再繼續艱苦努力的探索。
中國的歌劇,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想要走得遠,首先必須體現當代中國的氣質與風范,在創作中把中國的文學、戲曲、民間音樂吃透,把借鑒西方歌劇的要點融匯貫通,在作品里,真切的體現出中國人的情感與文化、中華民族音樂的靈魂與氣派,創作出真正具有中國氣質的歌劇,這樣我們才能穩穩的站在世界的舞臺上,打開中國歌劇更高的格局。
近年來,原創歌劇層出不窮,可在現代語言創作下的歌劇選段普遍可聽性下降。中國歌劇現階段的寫作,在不放棄音樂語言的有力探索的條件下,還是應該盡量照顧國內觀眾的聽覺習慣,盡量偏向可聽性與旋律感。中國人的耳朵有自己偏好的聽覺喜好,觀眾會更喜歡富有旋律感家鄉音樂。中國歌劇這幾十年的發展,在繼承了戲曲民族藝術的優秀傳統上,也適當的借鑒了西洋的創作手法,在新時代下正慢慢與時代一同進步。未來的中國歌劇創作,應當在利用好本土資源下,迎合現代審美情趣,同時把握好創新探索與觀眾喜好之間平衡的杠桿,這對作曲家是一種考驗。有很多優秀的例子值得我們去借鑒,例如郭文景的《駱駝祥子》,在宣敘調的創作中就非常的成功,還有施光南的《傷逝》中子君的詠嘆調唱段,優美動聽,都具備楷模式的代表。
中國歌劇的發展必定要利用好本土的資源。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創作優質的中國歌劇,一定要充分去發掘民族文化。然而在當代,無論是中國的戲曲也好,民歌也好,若原原本本照搬肯定是行不通的。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的展示出來”。在新時代下,中國傳統藝術若想立足當下,一定要響應時代號召,在吃透傳統的“骨髓”下,融入創新的血液,以虛心和勇敢的態度來面對創作,擺脫傳統的束縛,走百花齊放的道路,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與民族精神的中國歌劇。例如歌劇《林徽因》,作曲家創作中運用了20世紀早期音樂與電影音樂、流行音樂的結合,風格現代,又不失旋律感,讓人耳目一新、實屬不易。
當代中國歌劇走過了八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在改革開放時期掙脫了舊社會的束縛走向新時期,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但在欣欣向榮的今天,卻又無奈走進一個充滿功利創作的復雜環境中。
我國近些年的歌劇創作,有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就是受到上級與領導的制約,作曲家、劇作家經常會接到任務,規定“意圖”創作任務,甚至規定了很短的創作時間,這種現狀嚴重剝奪了歌劇工作者的創作環境的自由,削弱了他們的激情與想象力,束縛住了他們的手腳,高精良的作品從何談起?這一現象導致原創歌劇眾多,可是許多卻經不起“推敲”。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中國社會結構開始轉型,藝術家們以前曾經鄭重其事對待的事情,現在正漸漸失去神圣的光環,在這個利益涌動、虛華浮躁的年代,更要保持創作的一顆初心。歌劇不比其他的藝術形式,在創作上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領導者們在布置歌劇創作任務的時候,也要更多的從藝術出發,為中國歌劇的創造環境繪上一篇純凈自由的藍天。
這些年來,國內很多歌劇的創作都推崇大成本、大制作,在前期都需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除了華麗的布景、一流的演員之外,還得經歷長期的彩排與反復的修改,總體算下來花費可以說非常之高。歌劇是一門貴族藝術,這些花費了巨額打造的原創歌劇,中,其中一大部分上演的次數不會很多,也較少進行全國巡演,而因為版權保護的問題,能在網上能搜索到的視頻也寥寥無幾,這種現象讓很多外地仰慕的觀眾也實恨無緣一睹。這樣大規模的物質投入,卻無法產生同等的經濟效益,這樣的模式也會嚴重影響中國歌劇創作的積極性。
其實,并不一定要“大投入”的歌劇才會受觀眾的喜歡,例如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篇幅不大,卻深受百姓喜愛。我們在創作上可以多借鑒這些短小的歌劇形式,例如上海的“小劇場話劇”形式也可以運用到歌劇里來,資金投入較少,票價也不會高,能成為百姓們日常休假的節目選擇,久而久之自然會在這個城市建立穩定的觀眾群體。
21世紀是一個快餐時代,滿屏明星綜藝、演唱會,潮流資訊不斷演變,人們借助網絡工具可以瀏覽天下之事,自媒體行業孕育而生,在網絡平臺上做廣告能迅速廣而告之,如果加大熱度可以迅速在全國掀起熱潮。
隨著審美素質教育的重視與普及,“音樂欣賞”已經成為很多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愿意去欣賞歌劇,只是很多普通民眾缺少對歌劇的了解,也缺乏可以專門了解劇目演出的渠道。在自媒體時代,在一部新歌劇上演之際,可利用網絡力量加大宣傳,可行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微博圖文或者軟件直播,這能讓新歌劇迅速擴大知名度,有助于大眾欣賞歌劇的意識。
當代的中國歌劇,正面臨著百花齊放的藝術環境,傳統文化與新思想的碰撞也給歌劇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中國的歌劇工作者的創作應當立足于發掘民族傳統文化,并結合國際潮流進行不斷地探索,創作既要符合當代人民群眾的需要,又能反映中國歌劇的氣質與特色,這個任務是光榮而艱巨的。作為新一代的音樂學者,應該接著前輩們的功績,繼續進行頑強艱苦的探索,無論這個探索有多曲折,中國歌劇都將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