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龍
(臨沂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鼓吹樂是秦漢時期發展起來的,以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有時伴有歌唱的種音樂。據中國音樂史史書記載,鼓吹樂在較早的時候是角和笳一起使用,成為“鼓吹”。后來,由于使用場合的不同,逐漸分成兩種:“鼓吹”和“橫吹”。鼓吹是用排簫和笳為主要樂器,用于儀仗行進過程中,它興起于漢初,由班壹首創。而橫吹是用鼓和角為主要樂器,作為軍樂通常在馬背上演奏,它興起于漢武帝時期。它的代表作即著名的《新聲二十八解》。至魏朝和南北朝時期在此基礎上又增添了“短蕭鐃歌”(其主要樂器是鼓、排簫、鐃,主要用于社、廟、校獵等盛大活動中)和“騎吹”(其主要樂器是角和笳,用于隨行帝王、貴族等車駕)。
隋唐時期鼓吹樂由天子的近身侍衛和太常鼓吹署掌握,形式與前朝略同,而名稱不同。隋朝時設有“鼓部”相當于前朝的“鼓吹”,“鐃鼓部相當于前朝的短蕭鐃歌”;唐朝時則稱之為“羽葆部”和“鐃吹部",其用途仍然是漢代鼓吹的延續。宋代的鼓吹樂多由禁軍或是內監掌管,而不隸屬于鼓吹署。清朝時鼓吹樂稱名鐃歌樂,分“鹵海樂”、“前部樂”、“行幸樂”、“凱旋樂”4類。“鹵簿樂”用于祭祀、朝會和宴樂;“前部樂”用于出行和停留之時;“凱旋樂”用于出師、捷報等祭神敬天的禮儀活動中。其樂器種類除了漢朝以來的鼓、角,又加入了笙、云鑼、鐃鈸等金屬打擊樂。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都曾大量的應用鼓吹樂于郊廟祭祀活動或大典中。鼓吹樂自南北朝時期開始流入民間,為官宦富豪們使用,明清以后,流入民間的鼓吹藝人開始在新的意識形態下得到發展,不同的地區,民間器樂的合奏迥異,冠名以“吹打”、“鼓吹”等。
時至今日,鼓吹樂主要流傳于中原地帶,如河南、山西、山東以及江蘇的北部。而山東地區因地理屬性的不同又分為魯東鼓吹、魯北鼓吹、魯西南鼓吹和魯西北鼓吹。近年來鼓吹樂的相關研究尤以魯西北地區最為突出,臨清位于魯西北地區的聊城市,這里民風古樸,人民淳善,受孔孟文化影響深遠,注重傳統,尊重民俗,民俗與人們緊密結合是鼓吹樂得以傳承的重要保障。
鼓吹樂的演奏形式通常為走街、坐棚和站場。走街:顧名思義走街串巷的意思,通常多用于喪葬儀式過程中的請靈、出殯等活動中以及婚禮儀式中男方在接到新娘回鄉的過程中。當然,在現當代許多的城鎮已經慢慢脫離了這種婚喪儀式;坐棚:是指主家專門為樂班搭置的用于演出的棚子,多用于服務前來參加吊唁的親朋、參加婚禮的客人或是廟會上的演出等。站場:是指站立式的表演,主要用于答謝客人和一些行禮環節。
臨清鼓吹樂在婚禮時一般會選用歡快熱烈的樂曲,人們俗稱這類樂曲為喜事曲,20世紀90年代以前婚禮中的喜事曲大都是傳統曲牌、戲曲唱段等,如《抬花轎》《夫妻雙雙把家還》等;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喜事曲開始逐漸加入動聽的民歌小調、流行小曲,如《好漢歌》;21世紀以后為響應民眾需求,一些潮流音樂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例如《荷塘月色》《自由飛翔》《小蘋果》等。而用于喪禮時,則選用一些悲涼和莊嚴的樂曲,例如《百鳥朝鳳》《小白菜》等。
鼓吹樂的現存記譜大都是古老的工尺譜,其傳承方式也是采用口口相傳的教授方式。在傳統的發展過程中鼓吹樂都與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與當地人們的思想緊密相連。但在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已經發生改變,新社會對于婚喪嫁娶也有從簡節約的要求,簡化了原有的當地習俗,影響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因此傳統的鼓吹樂不能再以喪葬嫁娶為主,應結合新時代要求,立足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結合多元化途徑傳播,提升鼓吹樂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和商業價值。
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鄉村的信息不再閉塞,很多年輕人都玩起了樂隊,部分青年也有接受西方音樂的洗禮,所以在個別發展先進的鄉鎮婚禮中,為了迎合主家的需要,有時會加入電子琴、單簧管、薩克斯等樂器。而一些喪禮也逐漸的被簡化,不再舉行一些繁瑣的儀式,也不再邀請鼓吹班而直接選用播放靈樂。所以鼓吹藝人逐漸的被社會所遺棄,只有在一些大型民俗節日之時才有可能被人們記起。沒有人邀請就難以維持生計,鼓吹藝人們為了養家糊口需要走出去尋找其他職業,剩下來繼續堅守在鼓吹行業的藝人通常都是些長者。
音樂本體是以聲音形態來表達人類情感的一類符號,而鼓吹樂在大眾表達中一種語言、一種符號。音樂在社會和文化中作為一種典型語言(一種情感語言),具有不同與其它藝術的特殊本質。傳統的鼓吹樂在社會功能中可以和當地的各類教育進行結合,以鼓吹樂藝術傳播為主要載體,結合新時代文化要求切入思想教育,創新發展鼓吹樂在現代社會中的藝術價值與功能。鼓吹樂作為山東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文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堅持以音樂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環境相融合,激發出鼓吹樂在社會中的商業價值。在傳播與傳承的過程中應當符合新時代要求,進行多元化的融合,不僅保持傳統文化特點,更應當積極與現代文化、現代音樂、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