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逸
(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3)
音樂與哲學,從來就不是相分離的。作為時代精神的哲學與作為時代聲音的音樂天然應該結合在一起。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最優秀的哲學代表,是我們應該掌握的“看家本領”,特別是對于文藝工作者而言如何在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當中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這個世界的思考、看法是創造廣為傳唱的優秀音樂作品的可行路徑。
1917年俄歷10月,馬克思所設想的無產階級實現自身解放的理論、路徑隨著列寧領導革命的勝利,率先在俄國實現。這一偉大的無產階級十月革命的勝利為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曙光,最早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中國知識分子在革命中自覺的踐行著,這其中就包括先進的文藝工作者。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相信作為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作為抗戰時期傳唱最為廣泛、最膾炙人口的《流亡三部曲》之一她喚醒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抗爭情緒。創作者張寒暉在9.18事變之后親眼目睹了東北軍高層的消極抵抗策略,親眼目睹了十數萬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離關外的慘景,他深入民眾與他們進行交談,傾聽他們對時局與日本帝國主義的控訴,在滿滿的愛國情懷與悲憤當中創作了這首音樂作品。毛主席曾指出: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梢?,《松花江上》這首最為傳唱的抗日歌曲是如何之大的喚醒了中華民族心靈深處的血性,為中華大地之上抗日烽火的點燃和全民族抗戰的勝利貢獻了不可磨滅的文藝的力量,這是一種時代的抗爭精神凝結出來的文藝作品,所以鼓舞激勵塑造人民群眾。
中國共產黨在成功領導廣大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后成功的進入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的創作典范當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作為一部集樂、史、文、舞于一體的反映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反帝反封反官僚主義革命歷程的音樂作品,深刻的再現了過去抗爭的艱苦卓絕,激勵了一代人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情。
《東方紅》的創作為什么可以獲得如此大的成功?也許認為這是一個政治事件所以成功;亦或認為這是因為時代缺乏文藝作品、人民精神生活匱乏所以成功。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一個事實:《東方紅》再現了革命時代,是歷史的縮影,真實的再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卓絕的革命與奮斗的歷程,反映出了時代的精神與訴求,所以成功。
2009年,為契合建國60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走向復興》應運而生。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方面的建設都取得偉大成就時代的一部音樂史詩,所需要反映的時代精神是:回望過去,中國人民不怕犧牲、勇敢抗爭的時代風貌;展目現在與未來,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永葆革命精神,對建設美好新生活的一種信念,對走向偉大民族復興的信念。這是離新時代,離廣大人民最近的一部音樂史詩,現在來看,她成功了。深刻詮釋了創作的初衷,再現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奮斗路程,深刻展現了中國人民要實現全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心愿,這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縮影在音樂創作中的深刻表現。
從中國的革命與建設時期的著名的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我們大致可以描摹這樣一種音樂與哲學的創作融合:音樂作品要融入和揭示時代精神,而時代精神正是哲學;音樂作品的創作要來源于實踐,扎根于人民群眾的經濟實踐才能創造喜聞樂見的優秀音樂作品。
優秀的音樂作品必然是時代精神的反映,作為時代精神如何在音樂創作當中進行把握是音樂創作工作者所必須考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哲學的一個顯著區別或說是偉大的哲學革命就是強調實踐,走創造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是音樂涵養人、塑造人的必由之路。
資本主義的實踐是本質是為個人私利的實踐,所以我們看到的資本主義的音樂作品更多的是張揚自我個性,樹立個人私利的表現形式。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文藝工作者創作了諸如《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我和我的祖國》等一大批反映時代精神和風貌的音樂作品。音樂作品是時代的聲音,當前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達,隨著主要矛盾的轉化,音樂作品創作必須在這一過程當中深刻反映時代,傳遞時代的正能量。
經濟是解開時代發展之謎的“鑰匙”,可以說所有的社會實踐都是基于經濟實踐創造的。戰爭是由于經濟問題的不均衡和矛盾重重所演化的,戰爭的過程當中民生凋敝,生產凋零,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凄苦,所有的這些糾其根源都是經濟矛盾造成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鮮明的關于經濟的哲學。馬克思正是在對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深入考察之后形成了自己的哲學觀點,使社會主義成為了科學。這一方法就是運用矛盾的辯證法,深入到經濟實踐當中,考察人民最迫切的需要、問題和改變。今天的音樂創作,考察實踐必須深入到經濟實踐當中,發掘經濟實踐當中最重要的問題、矛盾、成就,發掘推動這些前進的力量又是什么?謳歌在這一偉大的實踐當中付出勞動的人群、謳歌他們在強國富國當中所體現的時代精神。這不僅僅是一種哲學價值追求的融入,更是真正哲學作為時代精神影響人、塑造人在大眾音樂文化作品當中的鮮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