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冬梅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美育在整個教育體系占據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的育人功能,隨著人們對教育規律認識的深化,美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黨和政府歷來重視美育,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學校美育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特別是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這是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1]。
美育培養是學生健康審美觀的教育,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教育工作者努力下,學校美育取得了很大成績,美育育人功能進一步顯現。但美育還存在一些問題,正如國務院辦公廳《意見》所提出的,總體上看,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意見》同時要求:到2018年,美育取得突破性進展。2018年即將逝去,但美育工作的進展與《意見》提出的目標要求仍有不小的距離。
美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它包括藝術美育、自然美育、科學美育、社會美育、生活美育等要素,而這些要素自身又是一個個子系統。本文只對藝術美育的相關問題開展探討。藝術美育在美育系統中占據重要且主要的地位,是美育的核心,它本身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主要包括音樂、戲劇、雕塑、舞蹈、書法、影視等。美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在藝術美育中也典型的存在著。究其根由,主要有以下原因所導致。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藝術美育實踐活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客觀世界,理論工作應該從紛繁復雜的事件中探索事物的本質,發現并掌握變化規律,認清事物的發展方向,提出相應對策,并在實踐中加以印證。而藝術美育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由此產生的認識不可避免地產生偏差,不能正確地指導藝術美育實踐。
作為藝術美育主體的課程教育教學,長期處于孤立封閉狀態,與第二課堂及其它美育資源缺乏相互銜接和滲透,課堂教學得不到優化。長期以來,作為藝術美育的課程教學主干課的音樂和藝術欣賞課,內容老化,教學手段落后,言之諄諄,聽之藐藐,教學效果不佳。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育人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一些學校對藝術美育的作用認識不到位,往往把知識的傳授與育人割裂開來,認為學校僅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地方,藝術教育無關宏旨,輕視了育人這個根本,把藝術美育置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在師資配備、課程安排、資源配置上應付了事,輕視了藝術美育最終對人的全面成長產生的重要影響。
由于對藝術美育認識上出現的偏差,導致在工作機制的設計上存在很大缺陷。系統科學認為,世界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統形式存在的,系統之間的各要素相互聯系,每個要素在整體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以一定的結構形式聯絡而具有集合性,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不具備的[2]。亞里士多德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3]。在藝術美育機制設計中,經常犯的一個認識論的錯誤,即是認為要素好,整體就一定好,以局部性能替代整體的機械論觀點。往往重視某個要素的資源配置,忽略了藝術美育的整體功能,從而削減了藝術美育的系統功效。機制設計的缺陷,具體表現為對藝術美育缺乏整體性安排,認為藝術美育就是安排幾節音樂和藝術鑒賞課,使得藝術美育各要素處于孤立狀態,缺乏有機聯系,藝術美育的整體優勢難以發揮。
對藝術美育認識的偏差不僅僅存在于一些學校的決策者身上,同時在部分藝術美育教師和接受藝術美育的學生身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教師認為藝術美育不是專業課,只是學校的輔助性課程,缺乏從事藝術美育的工作熱情。學生認為藝術美育課是選修課、是副課,聽課不認真不專注,使得藝術美育主渠道的課程教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現在高校藝術教育的主要課程是音樂和藝術鑒賞,由于教學內容陳舊固化,教學手段相對落后,教學效果不佳,沒有注重學科之間的滲透和交叉,缺乏優化的內生力。
教學者關起門來搞課堂教學,缺乏對教育規律全面、正確的認識,片面孤立地認為教育就是傳授專業知識,削減了藝術美育的育人功能。要達到《意見》所要求的藝術美育“取得突破性進展”,必須破除學校藝術美育的封閉狀態,建立開放系統,吸收其它學科的優秀成果,積極適應處于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調整自己的結構,使藝術美育系統不斷新陳代謝,促進系統的優化。反之,藝術美育如果閉目塞聽,系統不斷老化僵化,越來越不適應變化中的外部環境,終究被淘汰。我國歷史上兩段極為鮮明的例子,給這個原理以有力的佐證。清朝末年,西方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科學革命方興未艾,而腐朽的滿清政府不思革新,閉關鎖國,和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在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下,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反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努力吸收借鑒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綜合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提高,社會不斷進步,成為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東方大國。國家如此,學科也同樣如此。
對藝術美育認識上的偏差,導致藝術美育出現諸多問題,藝術美育的功能受到削減,功效不盡如人意。正如《意見》尖銳指出的那樣: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這個結論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以前美育是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二是現在美育這個薄弱環節仍然沒有得到加強。既然美育工作在教育事業中如此重要,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作用如此凸顯,改變美育當前的狀況就顯得非常緊迫。在糾正對藝術美育認識偏差的前提下,關鍵是在實踐中加強藝術美育工作,切實增強藝術美育的育人功能。
藝術教育課程在藝術美育系統中具于核心地位,充分發揮其育人功效,必須銜接好課堂教育和課外藝術實踐,使課堂教學(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形成合力。較好地解決課堂的理論教學與第二課堂藝術實踐的結合,增強藝術美育的功能。
1.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有效銜接
藝術美育教學活動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多數受教者在中小學階段因各種原因缺少對藝術的熏陶,到大學后才接受藝術教育,逐漸引發對藝術的興趣,因課堂時間有限,暫時產生的興趣是不穩定的,加深對藝術的感受,提高他們對藝術的興趣,第二課堂是藝術美育的另一個渠道。第二課堂泛指課堂教學以外對學生進行教育和訓練的各種活動,包括社會實踐、社團活動、藝術展演等。學生通過第二課堂的藝術實踐,增強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和吸收,從而達到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的目的。
2.加強第二課堂實踐的課堂化管理
從目前高校情況看,學生社團及相關活動多處于自發狀態,學生參加活動完全憑興趣,除部分有專長的學生外,多數或絕大多數只是旁觀者。為增強藝術實踐效果,應加強第二課堂實踐的課堂化管理,規定相應學分,制度相應的考查辦法,用制度規范第二課堂,保證學生實踐活動。
3.加強第二課堂輔導力量
輔導老師的能力直接影響第二課堂的效果,因此應選派工作責任心強的老師擔任學生社團及相關活動的指導老師,以提高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水平,指導教師的工作應計算工作量,和課堂教學同等對待,并作為職稱評聘的依據。學校要出臺相關規定使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及專業教師指導制度化規范化,要加強對第二課堂活動組織領導,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使第二課堂實踐水平穩步提高。
音樂和藝術產生于人類的社會活動和生產勞動,通過不斷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交叉滲透融合,使自身不斷優化,形成目前的形態。可以肯定,這種優化過程并未結束,它會隨著環境發展產生新的形態,歷史的發展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從音樂的開放發展說明這一點。其一是歌劇的產生。歌劇是將音樂、戲劇、詩歌、舞蹈和舞臺美術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誕生于16世紀末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當時有一群才華橫溢的作家、藝術家、音樂家組成的社會團體“卡梅拉塔”,如卡契尼、作曲家佩里、文深佐·伽利略,詩人里努契尼,他們經常相聚,討論藝術理論問題,他們之間的交流促成了這一融合詩歌、戲劇與音樂緊密結合的生動藝術形式——歌劇的誕生。
藝術美育課程應向自然美育、生活美育、科學美育等系統開放,在開放過程中,藝術美育不斷地吸收綜合其他對關聯學科的信息、能量、從而使藝術美育課程從內容到形式持續得到優化。在學科交叉滲透過程中,要舍棄傳統藝術美育課程中的陳舊內容,逐漸形成新的課程框架。要堅持藝術美育的自身特性,避免借學科開放融合之名,把缺乏外延聯系和內涵不相容的學科生拉硬扯攏到一起的拉郎配行為,同時也要反對思想僵化,借保持藝術美育特性之名,拒絕開放和學科滲透。只要有利于藝術美育的發展,就要敞開大門,大膽開放。
教育部副部長林惠青在《中國教育報》發文指出:“要加快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建設,以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為著力點,制定出臺有效的教學激勵和管理辦法,加快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提高教學水平。”[4]
網絡信息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使教育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傳統封閉的校園學習環境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學生不在囿于傳統的學習方式,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借助信息網絡和設備獲取知識。信息科學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正驅動新的教育變革,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與學習方式、教學管理體制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多媒體教學,在線課堂、翻轉課堂、微課、Mooc被大量運用于教育教學。面對信息化時代的滾滾浪潮,藝術美育應理性應對科技挑戰,在不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標的基礎上,解放思想,善于學習,勇于開放,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網絡輔導相結合的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藝術美育的開放依靠他們去實施,這就要求從事藝術美育教師必須樹立開放意識,在教學活動中實施改革,落實課程開放方案,在教學實踐中善于總結歸納課程開放成果,并在此后的教學中加以推廣驗證,找出開放的規律性,抽象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指導藝術美育不斷取得新進展。
綜上所述,學校藝術美育工作成敗得失,關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要從藝術美育系統的完整性和開放性把握藝術美育,構建藝術美育開放包容大格局,全面提升學校美育工作水平,徹底補強學校美育這個薄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