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盼 鄭州大學
古人指“寫意”,是以形表意之義。所謂“形”,通俗來說就是繪畫者所描繪的物的形象。無論是山水田園還是街旁行者,寫意人物畫中的“形”往往不會一筆一畫地具體刻畫,而是追求一種介于“像”與“不像”之間的神韻表達,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一方面反映出繪畫者視界下對物與人的認知,另一方面也承載著繪畫者精神世界里對物與人的二次加工。當代寫意人物畫繼承了傳統寫意人物畫中的“形”的表現特點,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一系列改動和發揚。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當代寫意人物畫在內容上變得更加豐富,題材與角度開始呈現出多樣化特點。
最早關于“意”的記載是東晉著名書法家衛夫人的作品——《筆陣圖》。衛夫人在其作品中對于“意”與“筆”的關系進行了初步探討:“意后筆前者敗,意前筆后者勝。”通俗來說,即下筆前若已將所要表達的意氣神韻厘清,則畫作已經半成;反之則不然。換言之,若能以“形”寫“意”,則能成功地在作品中展現人物的氣質,傳統寫意人物畫如此,當代寫意人物畫也不例外。以“形”寫“意”作為寫意畫的核心思想,在當代寫意人物畫的發展過程中一脈相承。由此可見,寫意人物畫中“意”內涵多樣且復雜,既包括人物的神韻、氣度,也包括作者想要通過畫作傳達出來的精神理想。它們彼此交互融合,共同構成了“意”的概念。
在中國寫意人物畫發展歷史中,“形”與“意”作為相互依存的兩個概念,一直是寫意人物畫發展所秉持的核心。“形”是“意”的載體,肩負著傳達畫作思想與精神內核的重任;“意”是“形”的核心,無論是多么精美的線條,一旦失去了要表達的“意”,自然就失去了靈魂,失去了畫之為畫的根本。當代繪畫理論往往強調立象與達意之間的協調,即通過描繪意象帶動創作者精神的表達,最終實現“形”與“意”的統一。
當代寫意人物畫中的“形”“意”表達深受中國傳統繪畫歷史的影響。以唐代著名寫意人物畫家吳道子為例,其創作風格被形容是“吳帶當風”。其代表作《送子天王圖》中,天王、衛士、凈飯王子面對奔襲而來的野獸,各自作出不同的反應。絢麗、流暢的繪畫技法一面展現出天王與衛士等面對野獸的怒意,一面展現出凈飯王子懷抱圣嬰的平和心境。而從這樣的人物情緒里,又能更深一步解讀出尊卑等級的不同,對天王送子一幕的氣氛有更深層次的感受。畫面中的人物彼此依存,將天王送子一幕的復雜人物形象與人物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可謂“形”“意”合一。而當代寫意人物畫中,不難看出這種“形”與“意”相統一的影子。近20年來,新銳寫意人物畫家在積累大量繪畫素材與經驗的基礎上,將“形”與“意”推至新的高度。以畫家袁武為例,他在進行了大量水墨人物寫生后,將慢行筆的方式運用到人物刻畫中,不僅大大提升了筆墨之間的趣味,還增加了人物表達的厚重感,推動了寫意人物畫“形”與“意”表達上的進步。
中國當代的寫意人物畫在新時代文化的澆灌下,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然而要想將寫意人物畫這一表達方式與當代先進社會文化相結合,必須加強當代藝術家對于“形”與“意”統一關系的認識。現代社會為藝術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創作素材,但當代大多繪畫者停留在對素材本身的照搬和復制上,難以在創作中傳達出對社會問題的看法,也難以借由畫作傳遞其他更豐富的精神內核。重“形”而輕“意”,是現當代寫意人物畫家存在的通病。為此,應加深對“形”與“意”統一關系的理解,研習分析在此方面比較優秀的當代寫意人物畫作,如蔣兆和的《流民圖》、黃胄的《叼羊圖》等,從中把握借助線條與筆法表達人物氣韻與畫家哲思的正確方法。
中國當代寫意人物畫發展至今,僅依靠傳統的筆法和技法已難以實現更具突破性的發展,這是因為傳統的筆法自產生起往往受制于當時的社會經濟現實與工業生產條件,在其表達內容與效率上存在局限性。因此,創新“形”與“意”的表達形式,對當代中國寫意人物畫的發展至關重要。一方面,要帶動當代寫意人物畫家對古代藝術大家的寫意人物畫進行研習,分析其中優劣,尋找突破口;另一方面,對于近20多年的新銳寫意人物畫家所提出的筆法和技法上的創新要予以足夠重視,通過新銳畫家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學習,逐漸開辟一條更具時代性的“形”與“意”的表達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