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杰 西安郵電大學
縱觀世界平面設計史的進程,歐美國家長期占據著設計的主流,然而有那么一支設計力量不容小覷,它便是日本藝術設計。“二戰”之后,美國大力支持日本經濟發展,日本設計借著經濟的東風乘風破浪,得以迅速提升,更為重要的是,日本自古便是一個平面設計意識強烈的國家,它們的木刻印刷海報(浮世繪)、書籍插畫、各種傳統包裝業已享譽世界。同時,日本擁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為設計藝術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進程,日本設計形成了與西方設計不同的設計審美,更為重要的是從日本藝術設計中可以看到早年吸收中華文化的印記,所以以中國美學中“氣韻生動”的角度去品讀日本藝術設計再恰當不過。
借以中國美學“氣韻生動”的觀點或是命題的方式解釋日本藝術設計,首先就需要理解“氣韻生動”的含義。“氣韻生動”最早見于南朝謝赫的《古畫品論》,書中謝赫講述的“六法”“氣韻生動”居于首位。
而認識“氣韻生動”應當分門別類,逐字品讀。“氣”和“韻”是主體,“生”與“動”則是客體,應該是先有“氣韻”之后才談得上“生動”,具備了共識,再細細品讀“氣韻”,便會有不一樣的理解。“氣”在中國文化中講求精氣,“氣”是一種象征、一種文化,而在美學藝術中,“氣”則代表了藝術家的氣節,包括元氣與靈魂,是藝術作品的生命根源之所在;“韻”常常用來形容音樂、人物,而此時的“韻”不是形容人物的風韻、高韻、天韻等華麗辭藻,而是藝術家和作品的品格。換句話說,“氣”與“韻”的藝術品格的傳遞,成就了藝術作品的生動表現,升華了其藝術內涵。
“氣韻生動”這個命題存在于中國美學理念中,以中國傳統美學的角度審視日本藝術設計特點,看似兩個平行發展的脈絡,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氣韻”可以分為“氣”與“韻”,它們代表著元氣與品格,是一種藝術和文化,反觀日本設計藝術的發展,除了早期受西方美學思想的影響,偏執于西方藝術設計形式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便反思自己的藝術之路,審視自身的藝術立場,現代設計在傳統角度下逐漸找到了自身的路線。
日本現代設計奠基人之一的福田繁雄先生,人們看到其作品,便可以領略到他的個性。例如,福田繁雄的《F》海報系列,海報主要元素是以福田名字首字母“F”進行變化,整體風格簡潔,細微之處充滿了置換與構成的運用,充分利用矛盾空間的表現,這樣的手法打破了傳統日本設計偏愛裝飾的特點。色彩上,設計傾向平面化色彩對比;圖案上,追尋獨特的設計語言與設計表現方式,力求在豐富的變化中突出情感的表達;風格上,作品充斥著國際化的視覺語言,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與魅力,這應該就是福田繁雄這位設計大師的“風韻”。
福田繁雄代表著日本藝術設計的一代人,從他身上的“氣韻”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日本藝術設計的特點。在日本藝術設計中,他們偏愛構成主義,構成主義成為日本設計界的主流,相應地形成了日式的構成主義,設計方式打破了日本傳統平面化設計背景,形成了獨特的設計師韻味。
“氣韻生動”更多講述的是一種藝術哲學,在中國文化與中國美學基礎上,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日本設計師在吸收了大量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相應地也汲取到了中國美學思想。
日本著名設計師田中一光在1981年的以“日本傳統藝能”為主題的平面設計比賽中大展身手,他創作的《日本舞蹈》既有西方構成主義的特點,又有大量的民族文化,完美地將民族與世界接軌,找到了日本民族設計與西方藝術的契合點。田中一光總結道:“設計師工作的原點是觀察。觀察社會、觀察人類、觀察文化。” 他強調“反思”與“創想”,在思考的兩極空間中尋找靈感。這些是對日本藝術設計哲理性的表達,以“氣韻生動”的觀點看來,是藝術家元氣與靈魂的升華。
“氣韻生動”為中國美學觀點,而日本藝術設計兼收東西文化,除卻東西方美學意識形態的不同外,日本藝術設計中滿載著“氣韻生動”理論的典型展現。日本藝術設計講求精氣,是“氣”的代表,日本設計師擁有的獨特藝術性格與作品設計語言,則是“韻”,“氣韻”相生便成就了藝術的魅力。主體“氣韻”的形成,“生動”便應運而生,自然而然的藝術畫面就具有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