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 天 西安美術學院
美的構建并非是靈光乍現的偶然,而是理性安排的結果。技術發展使現代設計呈現出數理性傾向,造型創造不僅是感性的創意,更是理性的分析,模塊化形成的具有數理美感的設計形態,既反映了技術對藝術的影響,也表達著人類智能對美學的理性思考。
模塊化一般來源于工業制造中的模型構造,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機械坦克就因為采用了模塊化構造,僅通過替換模塊部件就可以使損壞的機械重新運轉,大大提高了部隊的作戰能力;模塊還出現在工業產品中,如許多流水線制造的組合家具都運用了模塊化形式,使這些家具便于搬運和組合,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將其隨機組合成最符合自我使用習慣的形態。在理論研究中,德國學者雷德侯將模塊化思維方式與形態構成聯結在一起,他在《萬物》一書中將英文單詞“Module”定義為“模件”,根據雷德侯的發現,模塊化是中國古人所創造的最經濟、合理的造型方式,從兵馬俑的造型、漢字結構、古典建筑、文人畫作,甚至中國美食都可以看到模塊化思維發揮的重要作用。雷德侯在書中認為,中國古代之所以能創造出數量龐大的藝術品,是因為“中國人發明了以標準化的零件組裝物品的生產體系,零件可以大量預制,并能以不同的組合方式迅速裝配在一起,從而用有限的常備構件,創造出變化無窮的單元……中國人用這種方式縮短了創造的過程,并使之更加便捷,這種方式正如自然界一般,萬物蘊藏玄機,變化將自其涌出”。
從雷德侯的觀點可以看出,他認為中國人對于模塊形式的運用來自對自然的觀察,這一點恰恰說明了,模塊化并非是人為創造的構形方式,而是源于人對自然的觀察。在自然界中,從蒲公英造型、松果的造型,甚至樹木的生長形態中都可以看到,通過對簡單規則的重復所形成的復雜造型,這種重復就是模塊化在造型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在建筑設計形態中,模塊化往往作為新形態建筑的表皮創意結構。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英國館造型,運用了六萬多根亞克力長桿為基本模塊,通過對基本模塊的點狀矩陣式旋轉排列,創造了充滿生命力的構形規則,這些模塊以矩陣式的結構排列,表現出長短和插接角度上的變化,最終形成了邊界模糊的多層級表皮結構;圍繞中心內核的基本模塊長桿的插接方式各有不同,各模塊和中心節點的對接采用了不同的旋轉角度,使建筑表皮顯示出規則、圓潤,但富有變化的形式特征。模塊化的運用使建筑既嚴謹、理性,又充滿了藝術的幻想,同時,模塊結構的旋轉復制形成了萌發、爆炸、飛散的視覺感知效果,同時也賦予了整個建筑超強的視覺刺激。
在產品形態中,模塊化使產品能夠組合成多種造型,既降低了生產成本,也實現了消費者的個性化定制需求。例如,丹麥的Bang&Olufsen音響設備公司于2018年推出BeoSound Shape無線揚聲器系統,它以六邊形模塊為基礎,用壁掛式方式將揚聲器直接安裝在墻面上,追求個性化和設計感的音樂愛好者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力,將這些六邊形模塊組裝成任意的樣式和尺寸,自由擴展的產品形態,使其可以融入室內環境中,達到視覺形式上的平衡與和諧。還有西班牙設計師Pedro Feduchi設計了一款名為“克里克”(Crick)的椅子,設計者不僅考慮了單一凳體的造型,還將凳子本身當作模塊,考慮其堆砌后的形態與單一形態的關聯,使產品造型兼具功能性和審美性。
在平面設計形態中,模塊化賦予圖形多解的設計方案。例如,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會徽設計,以及2020年迪拜世博會的標志設計方案,都可以看到設計者對模塊化造型方式的運用。在平面設計形態下,設計者用色彩和模塊配合,使模塊結構顯現出富有層次的變化,同時有助于突出圖形信息的主次關系,以增加整體設計形態的節奏韻律感。
通過這些案例可以看出,模塊化是現代設計中一種重要的造型方法,它是技術和藝術在現代設計形態中的融合。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局部構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整體由部分構成,但并非是部分的簡單堆積,模塊化正是如此,如果將設計形態看作完整的個體,那么構成它的模塊一定是按照美的形式法則構建的,這種模塊化的造型方式實際上是人類理性思考形成的數理規則,在以感性為主導的藝術創造中的體現。
現代設計形態中的模塊化造型方式,說明了美的構建并非是靈光乍現的偶然,而是理性安排的結果,技術發展使現代設計呈現出數理性傾向,造型的創造不僅是感性的創意,更是理性的分析,模塊化形成的具有數理美感的設計形態,既反映了技術對藝術的影響,也表達著人類智能對美學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