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銘妍 常州市北郊高級中學
書法是優秀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由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受到大眾的喜愛,但由于在當今社會的實用性不高未能實現全面普及。學生雖然對于書法有著一定的認識,但是也僅僅停留在字形的書寫上,對于背后的人文歷史知之甚少。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綜合素養的不足。因此,書法教育應豐富其內涵,促進學生進一步認識書法,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校園作為學生與教師學習、工作的場所,其為教育工作的進行提供了基礎支持。豐富書法教育的內涵要從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入手,校園環境的建設不應是簡單建筑與景物的堆砌,而應是文化內涵的沉淀。因此,為了營造良好的書法學習環境,學校應結合校園的實際情況,將著名的碑帖作為園林景觀規劃的一部分,設置書法長廊、文化展示墻等,搭建展示平臺,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鼓勵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在大力宣揚書法教育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
書法是以漢字為藝術載體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漢字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正確認識書法應從正確認識漢字開始。學校開設的書法課堂應不拘泥于漢字的形體書寫,教師可適當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漢字,對其發展歷史進行闡述,以此提升學生對書法的興趣。學生在感受書法藝術之美的同時,也能夠對其發展有一定的了解,這才是書法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例如,在學習“貝”字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甲骨文中“貝”的實物演變過程,學生能從多個方面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正確地認識書法。由此可見,正確認識書法,需要從不同的層面進行多方面認識,過去對于字體優美形態的追求是片面的,不能稱為真正的書法。真正的書法既包括了字形,也包括了字義以及背后的歷史價值。因而正確認識書法要從字形、含義兩個方面共同入手[1]。
書法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不僅在于書法擁有獨一無二的形體美,也在于書法作品是作者抒發內心情操的載體。這些書法作品承載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因而具有靈魂。而現代教育中對于書法的教育大多只局限于對于優美字形、字體的書寫學習,往往過于在乎字的形體方面,而忽略了書法的豐富內涵。感受書法的魅力應從欣賞一些名師大家的書法作品著手。常見的包括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蘇軾的《千字文》等[2],這些書法作品的字體或飄逸靈動,或方正立體。教師在教授書法時可以尋找一些較為著名的書法名作,深入解析作品背后的人文歷史文化,深度解讀作品的內涵,幫助學生在書法中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使學生體會書法魅力。感受書法魅力,有兩個方面的作用。第一,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于學習書法的積極性。以往書法教育著重于字的練習,但是練習的過程往往是枯燥的,學生很容易失去耐心,對于書法的學習產生厭倦。書法背后的歷史小典故等充滿趣味的情節能夠為學生學習書法增加一定的樂趣。第二,有助于端正學生的品行。書法作品中有不少作品是宣揚正義道德的,學生在真正了解其中的內涵后,會不自覺地將其作為標桿,將其內化為內在精神的一部分。
學習書法是一個表達內心情感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書法的藝術美,感受書法帶來的愉悅感。而不同的人學習書法時也會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體現在書體認知以及書寫風格上。我國的字體種類豐富,包括小篆、楷書、行書等,不同的字體表現出來的風格不同,也會對個人書寫特點構成影響。書寫風格的把握,一部分來源于學習,一部分來源于自身書寫習慣。學生選取一種自己喜歡的字體進行書法練習,往往是因為自己對字體風格有所偏好,從這一點出發分析,學生的書法個性體現離不開對字體的認知以及字體的選擇,合適的才是最佳的,這有利于學生個人書寫素質的提升。
綜上所述,書法教育能夠通過學習書法深度內涵、練習書法技巧等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書寫素養,對于學生優良品行的形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教育工作者應當繼續完善其中的不足,為實現人才的全面培養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