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韻 云浮市郁南縣文化館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條件下,文化素養逐漸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文件提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從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文化等方面聚焦于人民精神世界的塑造,探究如何打造適合鄉村發展的合理方式已成為亟須解決的主要問題。
鄉村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在維護鄉村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當代經濟發展,鄉村文化事業也逐漸得到重視,但總體來看,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仍需要解決,鄉村文化建設工作仍需要努力。
首先,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鄉村文化室設施配置不足,沒有專人負責管理和使用,導致一些群眾文化演出活動的效果不佳,群眾接受不到文化渲染。
其次,鄉村文化機制體制不完善,人才流失嚴重。文化活動開展方式單一,形式不夠豐富,進而造成村民文化感知能力不強,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性不高,有些專門組織的文化活動也很難吸引到村民的觀看。
鄉村文化是指在鄉村社會中,以農民為主體,以鄉村社會的知識結構、價值觀念、鄉風民俗、社會心理、行為方式為主要內容,以農民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文化類型。在一定程度上,鄉村文化是村落鄉民獨特生命樣式的背景知識,在呈現農民特有的人際交往模式的同時,也為鄉民現實生活中的思維邏輯與行為選擇提供了內在基礎。鄉村文化是歷經時代發展的產物,其能對維護群眾活動秩序提供主要支撐。時代前進的腳步促使我們對鄉村文化有了進一步的感知和認識,因此,鄉村文化的發展能對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廣大農民在與大自然的長久接觸下,體會生活,感知世界,形成自身的價值體系與結構,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鄉村文化的獨特性造就了鄉村文化的多樣性,而且文化在無形中凝聚了村民的整體力量,這種精神的傳承也在文化活動中得以延續。
鄉村文化有助于塑造鄉村民眾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禮俗文化使鄉村鄰里之間和睦相處,調節制約民眾行為習慣,對鄉村公共秩序的維護,以及鄉村風氣的培養有著很大作用?,F如今,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要價值導向。生態文化不僅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中生態建設的文化基石[1]。我們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增進可持續發展戰略。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倡導生態文化,提高民眾對保護環境的重視。首先,倡導綠色出行理念及低碳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次,鄉村文化對于提高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有重要作用,我們要借助鄉村文化的優勢,保護地方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利用文化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影響力。最后,以鄉村文化為支撐,發揮主要力量,轉變為經濟效益,帶動鄉村整體生活水平的發展。
對比城市文化建設,鄉村文化建設明顯落后,這就會造成城市人民與鄉村人民的精神文化差異。為縮短城鄉差距,要做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均衡發展,使文化建設服務區域標準化、一體化發展。政府部門對特困區域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同時鼓勵地方企業及事業部門提升對鄉村文化建設的貢獻。此外,要注重鄉村教育的發展,改善鄉村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環境,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只有鄉村民眾的文化意識提高,才能促使其主動獲取文化知識。
首先,在貫徹落實地區文化建設規范的同時,應加強檢查調研力度,將鄉村文化公共服務建設納入年度考核指標中,強化農村文化建設責任管理。其次,完善政策機制,努力實現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培養盡責盡能的文化建設工作者,積極宣傳文化志愿者活動的有益價值,加強鄉村文化責任制度的完善,在鄉村文明建設下為振興鄉村保駕護航。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文明,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漲,單一的文化服務體系很難滿足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這就需要在了解群眾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增強文化的多樣性。例如,面對地區差異化現象,文化工作者要根據不同區域民眾需求的差異性,在切實調查當地民俗風氣的基礎上,對癥下藥,按需供給。同時,針對不同年齡段人們的文化需求提供不同的文化內容,并由單一的文化傳遞方式轉變為多渠道形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不斷延續的精神基因與密碼,更是新時代文化建設與文化自信的根基。鄉村文化建設要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確保文化傳承的品質,發掘文化的潛在價值。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當代鄉村文化發展不僅要在多樣性方面拓展,還要注重文化質量的提高,多傳遞一些正能量、積極的文化知識。
群眾需求的多樣性使文化工作者要不斷集中優勢文化資源,以群眾為中心展開活動,使文化服務更加人性化、合理化。例如,一些經濟相對落后且人口流動較低的地區,可以推行流動圖書館、流動文化站等可移動式新型文化傳播的形式。再如,定期發放調查問卷,回訪群眾對文化站工作的滿意度和建議,以群眾意見為出發點,完善文化站的服務機制,與農民形成友好交流關系,對塑造文化魅力有著極大的價值。
鄉村的特色文化值得開發,通過開發特色文化產業可以帶動當地的旅游,如特色鄉村文化旅游可帶動鄉村文化產業項目發展,讓外地和城市游客感受到淳樸的文化生活氣息;開發鄉村工藝品,組織廣大群眾參與到特殊文化創意產品的加工和經營中來。
保障文化責任制度對于鄉村振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卩l村發展的現狀,以農民為主體,打造新型的鄉村文化建設方案,發揮農民的自主創造精神,使他們堅守文化擔當的角色與責任,是未來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