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嘉怡 廣西藝術學院
瑤繡是中華民族傳統手工刺繡的一種,是我國刺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瑤族刺繡由唐朝時期開始廣為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傳承歷史,刺繡于瑤族人來說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已形成獨有的表現形式。
瑤族歷史源遠流長,支系甚多,其服飾刺繡也呈現五彩繽紛、各式各樣的特點。賀州瑤族服飾按照支系來分,可以分為四大類13種類:過山瑤服飾、土瑤服飾、盤瑤服飾、平地瑤服飾等。瑤族傳統服飾上面都點綴著五彩斑斕的刺繡和織錦,因此有“五色衣,瑤家服”的傳說。本文通過對廣西賀州瑤族實地考察調研,結合已有的相關資料總結了瑤族服飾刺繡圖案及工藝元素的特點,分析了其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探尋了瑤族刺繡的傳承與發展創新途徑。
廣西賀州的瑤繡歷史悠久,其刺繡工藝獨特、色彩鮮明、圖案多樣且形式多變,瑤族女子在刺繡過程中不需要參照物,便能信手拈來。
瑤族的刺繡圖案多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如瑤族先人記憶中對生活有幫助的事物及他們崇拜的動物、植物等,還有云霞水文、幾何形、文字形以及人物形象等,名目繁多,且各支系的刺繡圖案略有區別,如賀州大平遙多以鼓花紋、山川紋、太陽花、人形紋、水波紋為主要圖案,而賀州仙回瑤多以花草圖案為主。瑤族刺繡最常見的圖案則是盤王印,盤王是瑤族人信奉的祖先,盤王印是瑤族人的標志;萬字紋是瑤族趙姓人所屬的圖案,因趙姓祖宗屬萬字輩,每個姓氏都擁有不同的刺繡圖案;八角蓮為草藥,在深山被毒蛇咬傷后可挽救生命,所以被當地的瑤族人民繡成圖案;十五結因上下皆用15針針法銹成而得名,寓意多子多孫。
瑤族女子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以及智慧繡到花帽、衣服、腳綁以及圍裙上,這些刺繡圖案是瑤族的歷史、經濟、文化、宗教和生活諸方面形跡的載體,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瑤族文化的魅力。刺繡既能夠提升服飾的結實度,又能夠給服飾帶來美感,還能讓瑤族的文化和歷史得以傳承與傳播,是審美與實用性相結合的產物。
瑤族刺繡工藝種類較多,常見的有直繡、盤針、亂針繡、疊繡、錯針繡等,各種針法各具特點,如直針是完全用垂直線銹制,針路起落在邊緣,平行排布,邊口整齊,無和色;盤針又名平套,繡法為第一批從邊緣起針,邊口整齊,第一批需留一線空隙以容第二批在第一批中落針,第三批轉入第一批尾一厘米處,留有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米處,以此類推,循環往復。
賀州瑤族刺繡主要用黑色、藍色的麻布或棉布作為底色。用紅、黃、白、綠、黑五種色線為材料,通過配色、分割以及拼色等方法來實現顏色的對比,最后繡出色彩鮮明的刺繡作品。刺繡匯集了瑤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展現出了瑤族人民真摯、淳樸、熱情及奔放的情感,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人們通過刺繡能感受到瑤族人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如瑤繡歌中所唱:瑤家姐妹來繡花,繡出路邊花與草,繡出瑤村山和水,繡出幸福好生活。瑤族刺繡中的每針每線都能體現瑤族女性的聰明才智以及其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瑤族刺繡的傳承主要是依靠成年女子將手藝傳授給子女,女子從小便開始接觸刺繡,到了一定的年紀再將自己所掌握的刺繡方法、圖案以及在生活中累積的刺繡經驗傳授給下一代的年輕女子。這種自古以來流傳的刺繡傳承方式能夠讓瑤族刺繡不斷在傳承中獲得創新。目前,部分瑤族聚居地開始在學校設有刺繡課程,將傳統的刺繡工藝傳承轉移至課堂,讓瑤族下一代能從小接受本民族刺繡工藝的熏陶。例如,賀州金竹刺繡班,是當地民政局撥款為了讓傳統瑤族刺繡技藝能流傳下去而辦的班。
瑤族人民將服飾看作民族的尊嚴與象征,服飾中的每一種刺繡均包含不同的情感與寓意。瑤族人民將看到的自然風光、飛鳥魚蟲、日月星辰以及人物肖像等,通過分解、改變與整理,將自有圖案與幾何圖形相結合,組合成為服飾語言。瑤族人民需要在發展與進步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創新,合理結合動態與靜態圖案,將瑤族民間刺繡發揚光大。
現如今,瑤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改變,這對其刺繡工藝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傳統的刺繡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現代文明的沖擊。而傳統刺繡工藝需要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在保留傳統刺繡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增加和轉變刺繡圖案,將科學技術、傳統民間工藝以及美學進行完美結合,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促進科技美學的發展,實現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