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拉塔 集寧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在明成化年間,達延汗統一蒙古。在此之后,社會處于安定和諧發展狀態,畜牧業逐步繁榮昌盛,蒙古族的草原游牧音樂文化繼承了元代的優良傳統,并且得到快速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察哈爾婚禮屬于元朝皇宮文化的標志,皇宮婚宴禮儀眾多,但是卻從來沒有酗酒現象。察哈爾蒙古族人們在傳承宮廷音樂中,也進一步發揚了歌舞和飲食、服飾與飲食等在眾多方面體現出察哈爾獨特文化的事物。
只有社會長治久安,畜牧業發展昌盛,才能夠進一步發揚蒙古族固有的游牧音樂文化。在新的發展時期,蒙古族音樂文化得到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察哈爾蒙古族人們也傳承了宮廷音樂與服飾、歌舞和飲食等,并且創造了特有的察哈爾文化,如察哈爾婚禮便是文化的縮影。雖然當時的婚禮數目較多,但是卻沒有酗酒現象,無論是婚禮祝詞還是歌舞都十分高雅,參加察哈爾婚禮的賓客也是統一著裝,十分有禮貌。參加婚宴的新郎新娘的兄弟姐妹們的服飾也會統一,就好像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歌舞宴會一樣,這從某種角度也體現出了蒙古族源遠流長的游牧文化。
林丹汗在執政期間,進一步豐富并整合了蒙古族宮廷音樂。林丹汗在幼年受喇嘛教的教誡,十分崇敬音樂,音樂理論家烏蘭杰認為,林丹汗帳內有規模較大的宮廷音樂,北元時期便傳承而來。1634年,林丹汗被清兵打敗,察哈爾蒙古部也被皇太極所打敗,所以林丹汗宮中的宮廷音樂,包括歌工、樂器、樂師通通為清兵所捕獲。皇太極在征服察哈爾蒙古族部落之后,仍然有部分蒙古建筑并沒有歸順,他們采納了林丹汗宮廷音樂,并且將林丹汗帳內的宮廷音樂列入清宮中的音樂,由專業的機構進行管理。太宗文皇帝時期平定了察哈爾部,并且將音樂列于燕樂,這是《清會典》中描述所記載的,宮廷樂隊應用的15件樂器中有11件樂器與燕樂大致相同。
清代朝廷對蒙古族的政策是蒙滿聯姻,希望通過此類方式來增強清代朝廷的統治實力,清代皇帝十分重視蒙古樂曲,并且在春節期間,清代皇帝均會在圓明園和皇宮召見并且賜宴內外恭王與大臣,并且奏蒙古族宮廷樂曲。自雍正王朝以來,這一項法令便成為相關制度,持續發展到清朝末年[1]。例如,《茄吹樂章》便屬于蒙古族宮廷歌曲,該樂章中共有67首歌曲,分析該樂章的內容能夠看出其屬于宮廷禮樂,其中包含了蒙古族統治者祭祀先祖的歌曲,也包括了節日慶典的歌曲和進香拜佛的贊美詩歌、格言詩與酒歌、勸誡歌等。此類歌曲思想內容十分健康,或是懷念故鄉,或是懷念親情,或是感恩父母,或是贊美友誼,歌曲既溫文爾雅,也莊嚴肅穆,具有較強的藝術張力,是蒙古族音樂歌曲中的燦爛瑰寶。再如,《番部合奏》便屬于蒙古族音樂的宮廷宴樂,大多數應用于封建統治者的宴會或者節日慶典、賓客招待等場所。雖然這些樂曲大小不同,但是通常是節奏生動,并且旋律優美,題材也十分廣泛,總體來看《番部合奏》要比《茄吹樂章》更具藝術表現力。
著名清代研究專家金啟宗教授認為,清朝節日演奏的蒙古族樂曲通常是只進行歌曲伴奏,直至林丹漢時才有了歌詞[2]。1996年,藝術館館長李保祥發現了蒙古族宮廷樂譜,根據相關的考證探究,蒙古族樂譜產生于清朝乾隆年間。蒙古族樂曲中的用詞主要是以滿文和漢字兩種形式進行書寫,應用傳統的工尺譜進行曲譜記錄。樂譜應用兩種漢字標明,說明該樂曲演奏時應用的樂器主要有蒙古古琴與胡琴、提琴與口琴、琵琶語、蒙古箏……該樂曲名稱有《短歌》《引子》等各類歌曲。
在公元1675年,察哈爾部落的林丹汗,便因反叛清代朝廷而被貶去王爵。在此之后,北元時期形成的宮廷音樂文化以及音樂樂器和樂手也各自散落。宮廷樂手逐步匯入民間,被蒙古族人們傳承發揚下來,發展至今。我們從察哈爾族的民歌、宴會歌、頌歌等樂曲中仍然能夠體會到宮廷樂曲的一般特征,此種特征能夠向人們展示出蒙古宮廷樂曲的審美旋律、風格吊飾,以及音樂感覺的審美對象與想象范疇。
根據當前保留較為完整的情歌《冀州城》《阿斯爾》等各類不同的音樂行為形式,我們能夠從音樂歌曲的審美共性上明確當時的審美風格特征,這有助于人們深入了解北元時期宮廷音樂審美內涵以及本質外延。
阿斯爾是蒙古族宮廷音樂的一種,也被稱為樓閣,指的是寬大的帳幕,此種帳幕是跟隨佛教傳入蒙古族的,在慶典活動之后傳入民間和蒙古地方。例如,那達慕大會上或者是重大的節日慶典等,阿斯爾便成了封建主們的等級象征。根據相關專家印證,清朝初年產生的阿斯爾,在傳承過程中逐步劃分為察哈爾蒙古族。這些歌曲主要是流傳在各部落的民間音樂。不同的曲目有不同的特點,屬于典型的宮廷音樂,如有的音樂歌曲旋律莊重并且十分歡快,體現出快樂的氛圍,有的歌曲屬于宮調式,旋律悠揚,但是十分優秀,并且在民間受到群眾的廣泛喜好,因此得以流傳。察哈爾蒙古族人們流傳著口頭禪,不會演奏阿斯爾的人就不是出色的樂手,由此可見,阿斯爾演奏成了檢驗民間音樂藝人水平的重要試金石,同時也體現出阿斯爾在察哈爾蒙古族民間流傳的基礎性以及廣泛性。阿斯爾在喇嘛寺廟與王府中的傳承與保留也有一定的比例,對于蒙古族音樂文化有著極為顯著的影響。蒙古族音樂文化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元化并存的發展局面,傳統音樂也進入了擴張時期,但是由于受歷史等各項因素的束縛,蒙古族人們生存的草場被不斷開墾,大量的漢族人進入草原,所以蒙古族的部分人們放棄了傳統游牧生活,從事農耕。
綜上所述,我們應當進一步弘揚并傳承察哈爾蒙古族文化。察哈爾文化保留了傳統文化精髓,屬于世界各國了解草原與游牧文化的重要窗口,而蒙古宮廷音樂屬于察哈爾文化中的一大新穎之處,能夠使其盡快地融入現代化社會,為阿斯爾音樂文化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這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責任。所以,我們必須要深入了解察哈爾蒙古族音樂傳統文化以及傳承情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傳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