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哲
(湖南工業大學,湖南 株洲 412007)
門德爾松是在1809年出生于漢堡的猶太家庭。他與莫扎特一樣也是一位神童,9歲就在各種場合公開演奏,12歲便創作出第一首鋼琴四重奏(op.1),14歲便擁有私人樂隊,并時常演奏他自己譜寫的作品。16歲創作出了《弦樂八重奏》,17歲時成功創作出《仲夏夜之夢》序曲。1829年年僅20歲的他發掘了巴赫作品的價值,巴赫的作品得以問世。1842年他與舒曼等人一起創辦萊比錫音樂學院,培養了一大批音樂領域的優秀人才。門德爾松的人生十分短暫,但他的創作幾乎涉及交響曲、序曲、室內樂、清唱劇、歌曲、管風琴曲、鋼琴曲等所有音樂體裁。
1.主要成就。在音樂創作上,首創了具有豐富內涵的高雅純凈、形式短小的鋼琴曲“無詞歌”,創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意大利交響曲》和《蘇格蘭交響曲》,將古典主義的特點與浪漫主義的特點完美交融;在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啟蒙運動上,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因門德爾松的發現而重放光芒;在音樂教育上,他創辦的萊比錫音樂學院是德國的第一所音樂學院,為德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在音樂發明上,指揮棒是由門德爾松創造出來的,因此他常被認為是第一位現代意義上的指揮家。
2.《隨想回旋曲》在其創作中的地位。《隨想回旋曲》是其孩童時的創作,音樂大多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贊美,作品體現了其自身對于音樂的理解和內涵,并且加入了浪漫主義個性化的因素,使其音樂更具有抒情性、戲劇性和即興性。《隨想回旋曲》可以說是門德爾松鋼琴作品的奠基之作,奠定了門德爾松早期的情感基調,并為其后的創作做了一個鋪墊。
《隨想回旋曲》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隨想部分和回旋部分。隨想部分可以分為第一部分(1-11)和第二部分(12-26),回旋部分的結構是ABACBA,其中A是主部,B是插部,C是展開部。
隨想部分節奏舒緩且十分自由,隨意性較強并富有生氣,共由兩個部分組成。整個引子部分采用的是E大調,具有明朗豁達的色彩效果。一開始由極弱的柱式和弦引進音樂,踏板根據左手的旋律切換,營造了一種朦朧引人遐想的自在氛圍,隨著第一部分的推進,第二部分的情緒逐漸高漲,直接拉高了音高,右手的八度織體快速轉回單音,在旋律的進行中,八度的織體轉向了左手的伴奏聲部,32分的一拍附點節奏性給人帶來一種浪花急速拍打沙灘又緩慢退去的情景,給人一種內心洶涌澎湃,最終又回歸平靜的感覺。
1.主部。回旋部分由引子的E大調轉入同名小調e小調,旋律線豐富多變,表現力強。回旋的主題采用的是卡農形式,低聲部的曲調追逐著高聲部。主部大部分使用的是連貫快速的雙音跳音形式,相比起單音,顯得更加的厚重和豐富。拍子由沉穩的4/4拍變為富有律動性的6/8拍,顯得更加的活躍和靈動,把精靈的活潑調皮體現出來。
2.插部。插部從第67小節開始音樂由前面的活躍氣氛轉變到典雅抒情的意境中,節奏舒緩自由,旋律富于歌唱性,仿若一個安然的夢境一般甜美。右手的旋律如同一個在舞池中翩翩起舞的公主,左手的三拍子節奏伴奏型是舞會音樂的華爾茲伴奏,沉靜的旋律之中暗藏著節奏的律動,彰顯著作曲家的智慧。插部由e小調轉到了G大調上,屬于平行大小調的轉調方式,這種轉調手法使得作品在明朗透徹的大調和黯然柔和個性鮮明的形成強烈的反差,并與主部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
3.展開部。展開部在調性上由回歸到了E大調,旋律在右手,由大量的琶音組成,具有十分強大的流動性。這一段音樂就像是波動的湖水,波光粼粼,來回飄蕩著。演奏的難度主要在于既要達到急板的速度,還要有行云流水般的演奏,要努力保持每一個音符的均勻和流暢,還有力度和情緒的對比。
門德爾松的作品含有很多古典元素,在《隨想回旋曲》中就體現了門德爾松對于古典主義時期特點的嚴謹運用。門德爾松還致力于對巴赫、莫扎特以及貝多芬等一些人的作品的考究,并且在自己的創作中熟練運用和借鑒這些人的音樂構思技法,尤其是在他早年的不太成熟的音樂創作中。《隨想回旋曲》的曲式結構采用了古典時期傳統的回旋曲式,并采用了嚴謹、規律性的和聲進行。這首曲子最能體現古典時期的特點就是動機合理存在、各樂段、樂句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表達了完整復雜的樂思。
門德爾松非常注重對音響、音色的追求,他十分追求音響的豐滿、和諧、充實、舒適,而且他的作品色彩性較強。門德爾松擅長在調性上、音區上、和聲上、的色彩性變化上來做文章,巧妙運用以刻畫個人心理狀態的變化發展,通過對多方面地刻畫來強調一個音樂形象的表現手法,正是浪漫主義音樂的表現手法之一。
整個作品中不論是和聲、旋律、節奏還是音樂素材的安排等等各方面都充滿著個性化的特色,通過對音樂中個性化元素有序的組織使得音樂的效果在最大程度上發生改變。這首作品在傳統音樂元素保留的基礎上,加入了德國民間離調的附屬色彩和弦的運用,既留有了浪漫風格的基礎又增添了民族音樂的元素的特色,提升了作品整體的價值。這首作品在音樂的色彩性上也作用的十分巧妙,通過音色色彩的變化刻畫出了源源不斷的音樂形象,洋溢著對生活的追求和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