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玉 建東職業技術學院
“設計表現技法”是室內設計專業重要的課程,也是設計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相互過渡的重要課程,所以其紐帶銜接效能尤為突出[1]。在此教學階段,高校學生掌握了造型基礎課程,對室內設計有所了解,所以在進行“設計表現技法”課程教學時,教師要從專業角度出發,以提升學生對造型知識和色彩、空間內容的理解程度。“設計表現技法”課程內容和之后的學習緊密關聯,所以進行以培養設計思維為目標的“設計表現技法”課程教學改革創新十分關鍵。
“設計表現技法”課程是室內設計專業必修課程,學時很多。基礎性課程教學目標便是強化學生墨線筆、水彩顏料、馬克筆繪圖能力,之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意圖記錄,而后循序漸進培養學生將設計思想和表達形式相結合的能力,同時也涵蓋了設計語言、設計思維表達等內容[2]。
我們從課程教學內容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學生憑借專業化訓練,可以繪制早期的設計草圖和制作空間效果圖,以圖示語言陳述表達設計思想,基本傳遞設計信息。上述可視化表達操作是設計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設計表現技法”課程雖然以美術課表達基礎形式出現,但又是高年級室內設計課的基礎要素之一。
首先,和專業課程銜接程度低。現下“設計表現技法”課程和后續專業課程銜接程度低下,產生此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就是當前課程講解受諸多因素影響,教師只單純進行設計表達形式教學,不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設計思想。通過對“設計表現技法”課程知識內容的深度學習,學生可以掌握室內設計表達方式繪制和效果圖繪制方法,但是設計思維尚未形成,特別是缺少科學應用表現技法對設計思想和空間思維的表達教育與相應滲透。須知,設計理念和空間思維表達能力是進行后續室內設計課程學習的基礎,若是缺少此類要點,學生在后續知識學習中便會毫無頭緒,也不能將“設計表現技法”課程中的表現手法更好地融入設計應用之中,這樣一來,學生的手繪能力便會下降。
其次,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在開展“設計表現技法”課程教學階段,常常會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濃度不夠等問題,追本溯源,主要是高校學生普遍認為表現手法在其他美術課程中已經涵蓋了,沒有必要再進行專項學習,所以必然會滋生諸多倦怠心理和消極學習態度。加之學生并不了解課程核心效能,不知道表現技法對其他課堂學習的幫助作用,所以最后導致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雙向下滑,其他課程也不會學好。“設計表現技法”和其他類型課程之間的區別在于表現技法和其他課程存在銜接關系,但是美術課程和設計卻無直接關聯特質。
“設計表現技法”課程教學改革策略實施之后,學生會對所學知識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方便學生深度理解課程訓練的基礎性目標,從而掌握設計表現技法的具體表達形式。借助設計基礎知識強化講解,能推動學生樹立空間思想,深度理解設計概念和深意,在設計表現中不會再照搬照抄地固化分析,從而形成獨立思考能力,提升綜合學習能力。創新性訓練完成之后,在設計表達方面,線條形態和筆觸形態不會再限制學生思維,學生也將不再僅注重二者,會把重點放置在室內設計意圖表達之上,改變之前的表現手法,創新風格,形成發散性思維,繼而,設計表現質量也會得以提升。
強化了課程練習之后,學生對空間尺度的把握會有所提升,特別是對設計要素的合理應用,同時室內設計效果控制也會有所提高,學生在之后的設計課程學習中也會變得愈加熟練。室內設計專業教師在對“設計表現技法”課程中的設計知識進行講解時,要從實際角度出發,注重場景合理導入,對直觀視覺效果實施研究,但是在之后的室內設計課程教學中,要將平面教學視為教學重點,以室內設計訓練為主。如此一來,雙方便可達成優勢互補,達成由點及面的優質教學導入。
“設計表現技法”課程創新改革之后,教學內容和學生訴求相互融合起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不斷提升,課堂學習激情被點燃。系統化教學框架的存在,能使學生更快地理解教師教學意圖,這樣一來,學生會很快地融入課程學習中,不斷提高適應能力和學習自信心。將新媒體技術應用于課程教學之中,使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升。虛擬現實技術融入“設計表現技法”課改教育,使學生空間意識被強化,其會對諸多新鮮事物產生學習興趣,在掌握手繪后,也慢慢地學會了多樣化設計表現形式,從而拓寬了設計視野,提升了興趣和學習效率。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室內設計專業學生對設計已經具備了初步認知,他們渴望獲取更多的知識,增加知識儲備量,所以在此時期內,學生樂于學習設計基礎知識。室內設計專業教師在教學“設計表現技法”課程知識時,需要主動穿插地進行知識內容講解,旨在全面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設計基礎知識講解強化之后,學生的設計知識面會不斷得到拓寬,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也會逐漸提高,與此同時,學生自己腦海中會慢慢建構起課程內容知識結構框架,進而提升專業知識把握程度。
在老舊式“設計表現技法”課程教學之中,教師一般篩選的均為平面圖練習模式、透視圖練習模式以及鳥瞰圖練習模式,上述模式練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表現技法訓練需求,但是不能達成對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培養。空間想象是設計思想培養中的核心操作環節,在課程練習階段,教師要不斷增加學生對室內設計的整個認知過程,這是培養高校學生群體空間想象力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在講解平面圖繪制知識內容時,要在保留傳統臨摹和改繪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平面圖和透視圖二者轉換要素。憑借平面圖轉換透視圖強化練習,二維圖轉變為三維空間視圖,局部節點變換為透視圖之后,學生群體空間想象力會有所提升;而后在透視圖轉換為平面圖的練習教學中,透視場景會合理轉變為后續的平面圖,循環聯系將案例剖析開來,使學生的操作有據可循。
在平面圖和透視圖互換階段,室內設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細心、耐心的空間尺度講解,順勢引導學生去分析立體空間要素和平面尺度要素二者的主要關系,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樹立正規空間意識與設計思想,從而為之后的課程知識學習夯實基礎。
在“設計表現技法”課程教學階段,照片改繪只是其中一部分內容,單張改繪操作僅是練習其中某一表現技法,不能綜合強化空間感覺和尺度感,因此教師要通過案例教學,舉一反三,填補單一展品改繪的不足。首先,教師應篩選極具代表性的設計案例,其中要含有平面圖和剖面圖,也要有鳥瞰圖和分析圖以及設計說明等。其次,在典型案例實景照片改繪階段,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案例設計概念信息和空間尺度關系。憑借室內細節,學生頭腦中要創建三維立體場地印象,對照片加以改繪,這樣學生對設計場地認知印象便會不斷加深,更能夠優化設計方案,突出室內設計重點。案例教學的意義在于啟發學生對案例設計理念的分析和研究與對細節和功能等的探索,此類表現技法以外的知識拓展,可為學生提供設計思維鋪墊,從而將表現技法和室內設計合二為一,促進學生審美水平的提升。
教育,務必順勢而為,緊跟社會發展步伐,及時創新,室內設計教育也是如此。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填鴨式”教學形式明顯,不可重復性特點突出,教師難以準確把握課堂節奏,不能一一對學生加以指導,所以學生會出現模棱兩可的理解狀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借助新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點燃學生學習熱情,開啟活力課堂,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設計表現技法”課程微信公眾號的建立就是一個創新,教師可以將視頻發送到平臺上,在線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學生也可按照自身現狀,下載適合自己的資源去練習和觀看,這就賦予了學生學習自主性,同一內容結合不同案例分析,必定事半功倍。
虛擬現實技術引入課堂后,學生會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場景空間感,對室內設計場地產生多樣化思維認知,此種基礎的真實感就是教學優勢,能使學生更好更優地去理解設計思想和圖紙表達二者的關系,從而掌握設計表現核心,深度理解課程要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室內設計已然成了現代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是建筑行業領域的組成部分。室內設計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以培養設計思維為目標的“設計表現技法”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教師要通過注重設計基礎知識教育、練習模式創新式教育、案例教學模式推動、多樣化豐富教育等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