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元 吉首大學美術學院
所謂構圖是指畫中物象的布置,其分為兩種,物象自身的結構和物象組合的結構。美的感情起源于藝術家的內心,因有了美的感受而想把其變為藝術作品的沖動,就叫創作。具體操作方法為先寫生找素材,然后把找好的素材加入自己的感情進行重新組合即構圖,最后運用一定的表現手法把其表現出來。
不同的構圖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意境,李可染在《談學山水畫》中就說道:“意境的高低能否引人入勝,與構圖有很大的關系。”創作者在構圖的同時,就要想好什么地方該用什么樣的筆法、濃淡墨的分配以及色塊的處理。構圖是為內容、為藝術的內在精神服務的。
北宋北方派的畫家多注重氣勢而采用“全景式”的布局,畫面中充滿雄渾的北方高山險峰,有奪人之勢。董源善于表達江南的風貌,其畫布局多為橫或平卷,特別適宜于畫江南江河縱橫、丘陵遍布的寧靜而明媚的景象。“馬一角”馬遠和“夏半邊”夏圭為了表現一種情韻多采用邊角式布局,以達到恬淡平和的藝術境界。王蒙喜歡畫豎長幅的畫并把畫面占得很滿,給人以充實的感覺。八大山人構圖重心不穩,似乎要失去平衡了,這正是他郁悶、憤懣、痛苦心態的折射。他畫的動物的眼睛大部分是向上翻看著的,這表明了他身為貴族的高傲和憤世嫉俗的情感。
通過分析歷代優秀的山水畫的構圖布局,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構圖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因此,我們在創作中可以適當地追求構圖的個性化來更好地表達我們所想要表現的東西。
傳統的山水畫和現代山水畫在構圖上有很大的不同,傳統山水畫講究“三疊”“兩段”,在一幅畫的左下角或是右下角先畫一層土坡或山石,然后在土坡或山石上面畫一些樹木與房屋,再在樹木、房屋的上面畫上平沙或遠山。如果樹木、房屋在左下角,那么平沙與遠山就畫在右上角,反之亦然。平沙、遠山是和樹木、房屋相互呼應或是交錯穿插的。這就是“三疊”的構圖形式。在畫幅的下邊畫一些土坡或山石、樹木與房屋,然后在后邊畫一些山峰,在山峰與樹木、房屋之間留出空白,表示江水或白云彌漫。這就是“兩段”的構圖方法。“三疊”“兩段”的構圖方法被證明是有弊端的,“三疊”的缺點是平平排列,毫無遠近變化,過于刻板;“兩段”的缺點是把全景上下硬性隔成兩段,互不聯系,雖然現實生活中也有山水自然分界而形成的這種情況。“三疊”“兩段”的構圖方法雖然是有缺點的,但我們也不能絕對否定,以獨有的手法來“破”這兩種構圖格式,就可以使這兩種構圖方法得以改善、提高。現代山水畫構圖在傳統山水畫構圖的基礎上有所改進,其吸收了西方繪畫中好的方面,就是找到了“破”的方法。
由于中國山水畫吸收了西方繪畫很多好的方面,所以中國山水畫和西方繪畫的構圖有很多的相同點,但也是有區別的,這主要是由觀察自然的不同方法所決定的。中國山水畫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于物體外表肖像的相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從而被稱為“表現”藝術;西方繪畫則被稱為“再現”藝術。西方繪畫一般是運用焦點透視,就像是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把能攝入鏡頭的物象如實地照下來,因為受空間的限制,視域以外的東西就不能攝入了。而中國畫構圖則運用散點透視或是多點透視,與焦點透視不同的是作者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上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作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從而更好地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都攝入自己的畫面上。
例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運用散點透視法的一個典型例子,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若按焦點透視的方法許多地方是根本看不到的。這是中國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中國山水畫講究平面布置,不重視陰影、立體,而是用穿插等來拉開層次,凸顯意境。中國山水畫的立軸、長卷、扇面等構圖形式是西方繪畫所沒有的。
西方繪畫又被稱為風景畫、裝飾畫,而中國山水畫不是風景畫,在《林泉高致》中就有提到,山水畫使人觀看后覺得“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山水畫家首先應對自然界的山水形貌“飽游飫看”,才能“歷歷羅于胸中”,而后再表現出來,使看畫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構圖是山水畫創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畫者只有有了好的構圖才能表達出想要的意境,從而為創作的后續工作打下基礎。構圖好的作品往往更能吸引看畫者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