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青 湖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系
油畫自西方傳入中國已四百來年,走了一條曲折的探索之路,油畫創作經歷了傳承與創新,經歷了民族化,經歷了現代化與當代的迷茫抉擇。如何將這種外來文化形式衍生為我物?如何在幾千年自我文化的發展基礎上裁出新意?提問的人很多,思考的人很少,傾盡全力去做到的更是寥寥。陳和西在這條路上一走就是二十幾年,中西不同的藝術形式應該以何種形式融合?何種狀態為佳?這些答案的尋求都無比艱難。在做到一定程度之后陳和西心里會自動權衡形式與內容的正確與否,因為時代在變,每當解決了某個問題后,一些新的難題也會撲面而來。
陳和西在《總想把畫畫得更好》一文中談道:畫風景,面對的對象幾乎是永遠不變的,如大地、天空、樹木、山水等。要讓風景具有地貌的特征和時代特征……從針對地理地貌特征大的感受和細微的形態變化中發現景物的獨特性。在人物活動的場所,如房屋、道路、田地等人文方面去尋找風景的時代性。陳和西的畫以萬變畫不變,他認為人文時代性極其重要,藝術的真實需要創造,需要在客觀再現中融入審美感受。所謂境由心生,融情于景。陳和西的功力遠不止于此。他說,面對自然將客觀物象轉化成個人符號化表現形式下的主觀物象,更加真實地表現客觀實質,這是藝術表現魅力之所在。
陳和西的田園風景油畫風格獨特、意境優美,已經打上了濃厚的個人標簽,成為新時代下油畫語言的又一創新開拓,其藝術風格不僅構成了某種視覺符號,而且富含極為豐富的精神材料。南方田園生養了這位藝術家,給予了他無限創作靈感,故而他的藝術符號里全都是人文情懷,絲毫沒有被現當代的潮流走向所迷惑。幾十年的繪畫生涯讓他早已領悟到南方田園山水的生命特征,站在他的油畫作品面前,感受到的是心靈的寧靜,是在繁忙的當代社會下的返璞歸真。對于陳和西來說,或許每幅作品都是一幅自畫像。陳和西構建了一套別具特色的油畫語言,運用底色的技法表現,取中國畫文化底蘊之精華。
底色作為一種技法形式,屬于在創作之前的無意識色彩創作,對畫面基調起鋪陳作用。在面對能觸發創作靈感的景致時,合適的底色的碰撞會預先奠定這幅作品的基調,包括其取景、構圖、色彩等。無數次偶然無規律的底色創造生成無一相同的語言中介,而這種中介物通過藝術家的再創造,就形成了符號信息傳播的田園山水,底色是陳和西風格化的符號圖式,但統一中存在差異,且這種差異性無可復制。這便是先生所創造出來的個人符號魅力吧。楊春時說:“首先現實符號必須是感性符號;其次,現實符號必須超越現實意義,從而僅剩下感性符號的能指,從而找到向藝術符號轉化、被賦予審美意義的途徑。”
使用底色的魅力在于,一個點可以成為不同色塊;兩個點可以帶來直線與曲線的流暢美;三個點組成可以給畫面帶來穩定的三角形,或者運動的圓形;四個點可以組成任意方形。若把瓷杯的正視圖定為四點確定圖形范圍的方形,在底色符號的藝術召喚下,可以隱去一個點,進而成為五個點,圖形為缺失一角的瓷杯,在色彩的作用下,空間便產生了。
陳和西的色彩取于大自然,從自然中概括提煉,加之自己的主觀色彩感受,糅合筆觸技法,對底色進行理性分析與思考加以取舍,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我們肉眼看到一個固有色為白色的瓷杯,通過藝術思考我們能進一步觀察到瓷杯底部有桌面帶來的棕黃環境色以及日光和環境等影響下的細微變化,然而,通過底色的影響,在恰當的構圖位置出現一塊綠色或其他新奇的顏色,我們當然可以充滿創造性地主觀改變對象的色彩,這是常規寫生尤其是寫實主義所無法賦予畫面的新的嘗試。這就是陳和西作品中的色彩在豐富大膽的同時,仍能將畫面控制在非常和諧的范圍之內的原因,如其作品《勞作》,大面積的紅、綠、藍的色彩語言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加上先生獨特的構圖形式,畫面更加富有空間感和趣味性。
陳和西在油畫創作過程中所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意識到繪畫創作真的可以把所有東西都加以變化。不必拘泥于最初可能創作出的東西,無論面對圖片或者環境,都可以隨意改動。色彩讓陳和西保持了思考以及創造的狀態,有時是一種頭腦風暴的方式,它能激活其創造力的一面,引領其進入一個語言毫無意義的區域,在這個區域中只有色彩、光影及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