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軒 吉林師范大學
提煉法即去繁求簡,裝飾繪畫中的提煉是突出對象特征中有性格的部分,剔除多余的部分,化復雜為單純,用簡潔樸素的藝術語言表達豐富的內涵。
我們看到的自然現象往往雜亂無章,從視覺到聽覺無不如此。畫家可以把繁雜的客觀形象歸納提煉,把紛亂多余的內容省略,把復雜變為單純,變為一種有規律可循的秩序節奏,這正是裝飾繪畫的魅力,使其展現出常態中不可能呈現的形態,以強調重點、突出主題,體現形象的典型性,表達出作者強烈的個人感受。
夸張手法的變形是在自然物象的基礎上,注重精神、氣韻、神似、概括的裝飾變形手法的再創造,使形象無論是在色彩還是在造型上都具有十分生動的形式美感。在裝飾藝術中,沒有不寫實的變形,也沒有不變形的寫實。
夸張是為了突出對象的基本特征,在依照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對所描繪的對象特征進行夸大和強調,以增強藝術感染力、適形夸張。變形是抓個性、抓特征、抓新、抓奇與韻。用動態夸張的方式,拉長人物的造型,通過變形讓畫面更富情調。因此,夸張和變形是藝術家對自然形作有秩序的夸張處理,使之高于生活、區別于自然原貌,是藝術家長期經驗和個性風格的積累。
在裝飾繪畫的表現手法中,變形手法是最常用的一種,也是裝飾繪畫最突出的形式特征。裝飾形象的變形是在自然物象的基礎上予以剪裁、取舍、裝飾、變化,保留對象特征,并對特征進行藝術處理之后形成的。
添加與提煉是一對矛盾。提煉是為了更突出形象,添加是為了完善形象,但也是根據表達主題以及形式美的需要,對形象進行添加、完整,進行“美”的再創造,使其更完美,更具裝飾性。它主要有紋飾添加、形式需要的添加兩種。
作者根據創作的需要,可對形象進行適當的添加,使形象更具裝飾性和趣味性。在裝飾繪畫藝術中出現的一切形象,既有藝術的真實性,又有生活的假定性。“真”是生活的依據,“假”是藝術表現的虛幻性。全真,絕不是裝飾繪畫藝術的追求目標。裝飾繪畫是在自然物象的基礎上進行的。
具象繪畫是以再現客觀物象的合理性、真實性為基礎特征的,具象繪畫的表現手法是適用光的作用、透視的變化以表現體積,顯示空間,造成人們在視覺、心理上的錯覺。畫框就像一扇窗口,畫面是真實情景的假象,真實地描繪被畫客觀事物的各種因素,包括空間、材質、形狀、體積、量感等;而裝飾繪畫在造型上強調畫家主觀上對外在世界的感情、理解與表現,強調形體的形式美與個人主觀感受。因此,裝飾性繪畫與具象性繪畫無論是在藝術觀念與畫面效果方面,還是在藝術特征與形象特征方面均不相同。
在裝飾繪畫造型中,抽象手法已被廣泛運用。在抽象手法的漸進過程中,分解是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分解是指一個物體被概括、簡化、夸張、變形、挑選、省略,并被有組織地組合成不同構件的只有某些特征分成的畫面。在這一改變的過程中,人們看到的是一種統一的、線條的或裝飾基調的畫面。
分解與重組在繪畫造型中的應用是指將所有表達對象進行結構上的分解,然后按畫家的主觀意識重新排列組合。分解重組的形象背離了自然原貌和自然生長規律,新穎奇異甚至有些荒誕,藝術家創作時往往具有強大的創造力和游戲心態。分解重組就像把落在地上的破碎的瓷瓶拾起來自由拼合,錯線共形、一形多用,是分解重組中比較常用的方法。
一是在形體結構上表現為“異質同構”和“同質錯構”,即將不同性質的物體形象巧妙地結合為一種“異類形象”。例如,中國龍是由鷹爪、蛇身、魚鱗、鹿角嫁接而成的。“同質錯構”即改變物體解構,通過“錯誤嫁接”使空間結構產生“矛盾”的視覺效果。
二是表現在物體形象、空間關系與組織上,突破約定俗成的時空觀念,將不同時空的物象組織在“風馬牛不相及”的虛擬空間形式構成中。畢加索運用分解組合的方式,更深刻地體現了形態結構的內在美。自然物象通過分解可以提煉出藝術審美中的結構、元素,有條理地體現客觀事物的結構秩序美。
裝飾繪畫的造型手法與風格特色各式各樣,正因為如此,有關裝飾繪畫的造型語言藝術研究顯得尤為重要。藝術家通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創作出備受人們喜愛的藝術作品,深受人們追捧。所以,創作者在現代裝飾繪畫的設計中要汲取各種造型的藝術元素,拓寬現代裝飾繪畫藝術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