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引 重慶藝術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在高等藝術設計類職業教育中,部分學生存在專業基礎較薄弱、動手能力普遍偏低、造型能力較差、缺乏主動思考能力等問題。目前作為專業基礎學科的教學體系與現代藝術設計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因此,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怎樣落實“個性化、精細化和精益求精”顯得尤為重要。
李克強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的提出,讓人耳目一新。“個性化、精細化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特別是設計這類注重實際操作的學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大多數高職藝術類學校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相對獨立,缺乏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融合以及課程與專業間的相互滲透,課程的考核方式和成果展示都以簡單的紙本實作模式為主,訓練也僅停留在簡單的理論知識上泛泛而談。因此,在要求專業精細化和實作細致化的今天,專業基礎教學必須要有新的突破。
本研究立足“工匠精神”的內涵要求,以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的專業基礎課程為切入點,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做到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個性化、精細化”。
設計類專業基礎課程分為造型能力訓練、色彩基礎類和構成能力三大類。
(1)造型能力訓練的內容包含設計素描、色彩及緊扣專業內容的,如服裝專業的人體結構、環藝專業的建筑速寫等。對于部分零基礎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借助工具描繪物體,并講授以線為主的造型的案例和方法。畫線容易掌握,零基礎的學生可以很快從線描入手,而且線在真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以線為主的造型方法需要對客體事物進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煉,這一過程也是感悟和再創造的過程。當然這一方法把設計素描和徒手表現也有機地結合起來。針對有基礎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更為準確的造型能力訓練,如移動視點,探索更多的構圖方式等。
當然,教學場所不能僅局限在教室里,教師可以讓學生認識教室以外的人文環境,考察和體驗人們的設計活動所處的社會背景、文化資源、市場狀態……以便豐富經驗,提高審美能力。
(2)色彩基礎類訓練的內容包括色彩、色彩構成以及環藝和室內專業的徒手表現等。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色彩美感和色彩性能的表現能力,傳統色彩教學都是從靜物寫生到風景寫生,這樣的訓練把有限的課時浪費在一些不是很必要的內容如形體塑造、材料的屬性探究上。我們要把色彩教學的重點精細到專業中,如環藝專業鼓勵多風景寫生,服裝專業多進行色彩的性能訓練等,主要讓學生感受在視覺范圍內大的色塊在色調和色相上的差異和聯系。
在作業的呈現形式上,除了常規的紙本形式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手機隨時發現身邊的各種場所、宣傳海報以及服裝的色彩搭配,讓他們制作成圖片,分析其色彩關系,以分析報告形式呈現。這樣的訓練讓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提升,同時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構成能力訓練的內容包括三大構成。在這一能力訓練中,以動手為主的實訓類教育為主要特征,目的在于使學生具體掌握非繪畫形態的造物知識與技能。
“精益求精”是高職院校的一個方向性培養目標。當然,精細的動手能力和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是短時間能訓練出來的,我們可以通過團隊協作方式、優秀作品展播、參加各級比賽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行動教學法。行動教學法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拋出具有現實的、專業意義的案例,并分析講解;能設置具有專業指向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把專業基礎課程“精細化”到能解決專業問題中去;在教學資料的使用上大量使用與設計專業相關聯的,并能具體呈現效果的實例;結合學生擅長互聯網的優勢,建立微博號,不定期推送優秀的設計基礎案例。在后期的作業中注重反復論證,呈現的作業要“精益求精”,讓學生在精雕細琢中反復錘煉。
比較研究法。在教學中用實驗的形式進行試點教學,課程結束后用教學展覽以及學生名義調查的方式進行分析,研究其優劣性。
訪談法。對高職院校教師、企業、學生進行訪問調查。
個案研究法。對教學實踐中的學生進行個案研究。
課程體系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永恒話題,本項目的目的是根據筆者所在學校的師資、學生、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等情況以及與行業、企業多年的友好合作關系,建構一個符合職業標準的高職藝術設計基礎課程體系。它是一種由多元、多維、多能化合成的,且符合高職教育特點,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的教與學系統,更重要的是,它能提高高職人才培養的實用性,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企業用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