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俏 廣西藝術學院
茶源于中國,是數(shù)千年來華夏民族最重要的生活飲品。而音樂藝術方面,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xiàn)了青銅系列樂器,此后更是誕生了琴、古箏、蕭、笛子等彈撥類和管弦類樂器,塑造出各民族風格迥異而璀璨的音樂文化。茶文化和音樂文化是歷史極為久遠的人類文明的表現(xiàn)形式,二者表面上互不交集,但實際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唐宋時期茶與音樂就已形成較為豐富的組合形式,茶文化利用音樂豐富了自身內涵,凸顯了品茶意境;音樂文化利用茶拓展了創(chuàng)作思路,提升了文化張力,由此茶因音樂藝術而更顯時尚,音樂因茶而更為高雅,茶與音樂共同成為華夏民族璀璨文明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茶文化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且內容豐富,成為后人津津樂道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之一。在發(fā)展過程中,茶文化受到音樂教育的啟發(fā)與啟迪,在唐宋時期實現(xiàn)了茶與音樂的有機融合,這在推動茶文化發(fā)展的同時,也為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當時許多文人墨客都在填詞譜曲,表達自己對茶文化的喜愛,一些文人雅士對坐飲茶,耳畔縈繞著古典的樂曲,成為歷史上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人們以寫詩作詞再通過合理的音樂曲調表現(xiàn)出來,使茶文化淡泊優(yōu)雅的特征與古典音樂空靈悠遠的曲風良好融合,創(chuàng)作了諸如《采茶歌》《詠茶十二韻》《東亭茶宴》等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而通過茶文化對音樂教育的啟迪,也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趣味。
音樂教育是幫助人們認知世界、表達情感的重要途徑,通過生活的積累和歷史的沉淀,我國音樂藝術從多個方面發(fā)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茶文化是我國人民的重要生活元素,使人們獲得極大的精神愉悅和藝術熏陶,茶與音樂均源于生活而為生活服務。在歷史進程中,茶文化與音樂教育逐漸實現(xiàn)了融合,共同作用為人們的生活創(chuàng)作了更多音樂形式,為人們品茶提供了更優(yōu)美舒適的音樂環(huán)境。茶文化的存在推動了音樂藝術的進一步深入,音樂的存在又使茶文化滿足表演藝術的需求。
教學內容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要在設計階段明確學生的需求并了解各部分教學內容的特點。為了使茶文化順利地引入教學過程中,需要選取合適的茶文化音樂作品供學生學習和賞析,通過茶文化在教學內容中的有效運用,可以進一步充實教學內容,又可以將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傳遞給新一代學生,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茶文化和音樂文化的興趣,促進音樂教學在實踐中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音樂教學首先需要選取有針對性的音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茶文化的音樂形式,便于學生理解,使學生更有興趣進一步接觸茶文化與音樂創(chuàng)作。例如,著名的《漁舟唱晚》古箏曲譜,在音樂鑒賞課上,教師可以將簡易茶具帶到課堂上,在播放音樂的過程中同步進行茶藝的講解與表演,讓學生切實體會古代人民品茶聽曲的生活藝術氛圍。再如,中國臺灣流行樂男歌手周杰倫的歌曲《爺爺泡的茶》就是關于茶的現(xiàn)代歌曲典范,方文山為此曲作的詞極為唯美,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歌曲并講述其中關于茶的故事,使學生通過品茶、聽歌,產生更深刻的藝術理解和人生感悟。
我國地域較為廣闊,歷史上出現(xiàn)了很多有地域性的民族茶文化,這些茶文化由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創(chuàng)作而成,在采茶過程中人們邊唱邊采,在飲茶過程中人們邊品邊聽,因而創(chuàng)作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廣受民族喜愛的茶文化音樂作品。時至今日,還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在接待客人時會表演大型茶文化歌舞,體現(xiàn)民族熱情,彰顯民族文化。
親身體驗是幫助學生學習的最佳途徑之一,開展音樂實踐課程既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又使教育更具靈活性。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初步學習茶藝表演,在古典音樂的襯托下讓學生真實體會茶藝表演的過程,品味茶文化的意境,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有助于學生表演力、創(chuàng)造力、鑒賞力等綜合素質的提升。
綜上所述,音樂藝術與茶文化的融合為人們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更豐富的文化行為,也為音樂教育提供了更多參考素材,中國茶文化的引入與運用提高了音樂教育的價值,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音樂創(chuàng)作與茶文化,又有助于我國傳統(tǒng)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