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漢中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在十九世紀,俄羅斯奴隸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本世紀末,它進入了無產階級革命時期。十九世紀,俄國文學藝術獲得了重要發展,這些具有民主主義的文藝思想影響著俄國音樂的發展。
“俄羅斯音樂大師”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最獨特的作曲家,他熱愛自己的民族,作品中具有明顯的俄羅斯民歌和舞曲因素。深刻的抒情性和強烈的戲劇性是柴科夫斯基音樂最鮮明的特征,他音樂中民族性的鮮明旋律,富有震撼人心的獨特魅力,受到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與贊賞。
《在馬車上》又譯《雪橇》,這部作品創作有個小故事,1876年柴可夫斯基的管家在每個月會提醒他到該寄工作郵件的時間了,此時,柴可夫斯基將該月的曲子完成,寫這些鋼琴小品成了他每月定期的音樂活動,寫好就放起來,一直沒有放在心中。但創意靈感并不是輕易得到的,在六月和十一月,到“郵寄日”但柴可夫斯基找不到理想的表達方式,所以拿兩張平時寫好的作品來充當,這就是:《船歌》和《雪橇》。
《在馬車上》以俄國五聲性音調為基礎,描繪出幾匹駿馬在廣闊的原野上拉著馬車,飛快奔跑的畫面。
本曲為復三部曲式,首部為單三部曲式,中部為復樂段結構,再現部為首部的變化再現。
首部(1-27):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綜合型中段,再現為變化再現。
A樂段(1-8):由a+a'兩個平行樂句組成,4+4方整性結構,轉調樂段,主調為E大調。a樂句(1-4)采用八度疊加的平行旋律,跳音、重音、連奏、二分音符的切分節奏組成了動機化旋律,此旋律與每小節的柱式和弦有機結合。和聲為屬、主交替,于第四小節結束于主調E大調的主和弦T。a'樂句(5-8)于第7小節轉到#g小調,經K46-D7-t完滿收束于#g小調的主和弦t。
B樂段(9-17):綜合性中間部分。由b+b'兩個平行樂句組成,4+5不對稱結構,主調為E大調。b樂句的上方旋律采用A樂段的主題動機發展而來,下方伴奏由原來的柱式和弦改為琶音織體,使音樂更具流動性。第12小節和聲經D7-S6-DVII/S-D56使低音級進上行,結束于屬和弦。b'樂句旋律經過第16小節的五音下行動機的兩次模進造成1小節的結構擴充,低音聲部線性級進上行,樂句結束于主調E大調的屬和弦D,為A'樂段的再現作屬準備。
A'樂段(18-27):為A樂段的變化再現。上方聲部旋律改為八度音程加柱式和弦,下方改為分解和弦的伴奏織體,低音主持續,于第25小節擴充兩小節,完滿收束于主調E大調的主和弦T。
中部(28-50):復樂段結構。由c+c'+c+c’'四個樂句組成,4+6+4+9不對稱結構。音樂的調式調性、節奏和風格與首部對比明顯。中部主題更加活躍,具有歌與舞的雙重特征。
第一樂句(28-31)可分為兩個樂節,前樂節在G大調上陳述,后樂節進入E和聲大調,結束于E大調的主和弦T;第二樂句(32-37)與第一樂句為同頭異尾的平行關系,于第35小節進入D大調。此樂句經過4小節的基本結構后,又有2小節的裁截、模進造成結構的擴充,開放于D大調的屬和弦D;第三樂句(38-41)為第一樂句的原樣重復;第四樂句(42-50)開始在G大調上陳述,于第46小節進入E大調的屬七和弦為再現部的出現作屬準備。結構規模擴展為9小節,起到了擴充變連接的作用。48-50小節的分解和弦式旋律暗示了再現部為動力化再現。
再現部(51-83):變化再現。再現了首部的主題旋律但作曲家放在了下方聲部,上方聲部為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組成的織體,在弱奏的彈奏下,模擬出駿馬身上鈴鐺的響聲。68-69為兩小節的連接性旋律為再現段的出現作屬準備。再現段結束時通過低音模進形成6小節的擴充起到擴展代替尾聲的作用。
在大小調音樂中,主三和弦以外的某個和弦,由于獲得了自己的屬類和弦或下屬類和弦的支持,具有了臨時主和弦的意義,叫做離調。臨時主和弦稱為“副主和弦”,支持它的調外和弦稱為“副屬和弦”或者“副下屬和弦”。在柴科夫斯基的這首鋼琴小品中沒有用到副下屬和弦,而是運用了大量的附屬和弦。
本曲第12小節的和聲為D7-S6-DVII2/SII-D56,其中二級的副導和弦沒有按照常規的解決原則解決到它的副主和弦SII和弦而是進行到D56和弦,作曲家是為了考慮到低音線性上行的因素,我們稱這類和弦叫做輔助和弦。
交替,又稱調式交替。是指在一個調式和聲中引用其他調式和弦或和聲進行。在大、小調音樂中,常見的是同主音大小調交替和關系大小調交替。
本曲交替的手法隱伏出現,本曲的第一部分音樂在主調E大調上陳述,但作品的主題從#c音(主調E大調的平行小調)進入,在大調的作品中體現出小調的色彩,第一部分最后調性進入#g小調,并在#g小調上完滿收束。第二部分作品在主調G大調上陳述,但作品的第一個和弦為G大調的SII和弦(a小調的主和弦),音樂連續發展。第二、第三、第四樂句都是從G大調的SII和弦進入,由此可見G大調的SII和弦(a小調的主和弦)在三聲中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種交替手法的應用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更使作品增添了浪漫主義氣息。
本文通過創作背景、曲式結構與和聲等方面對本曲進行了分析,不難發現作品的每個音符都是作曲家智慧的結晶。作曲家也是通過這些細小的音符為我們展現了《十一月—在馬車上》的美妙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