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瀟 西安美術學院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法國人工短缺,這為中國赴法半工半學的留學生提供了有利條件。辛亥革命、戊戌變法和五四運動后,新思潮、新文化出現,更加促進了留學的熱潮。留學生將先進的文化思想引入我國,也將西方繪畫引入我國。
這一時期的中國留學畫家有林風眠、徐悲鴻、常玉、潘玉良等。于筆者而言,在這批留學者中林風眠可謂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了。林風眠先是于法國學習西方繪畫,隨后受西方藝術的影響,他又去了德國游學。從他的繪畫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他在創作過程中,并非過于注重寫實技法,而是集中表現在他對自我感受的抒發與表達,這也可以看作對當時流行的新思潮派風格的一種傾向。
在新思潮的流派里,畫家開始建立起自己的風格,林風眠為表現性的先驅,自然是因為他注重、強調來自自身對外界的客觀存在并通過繪畫的方式進行再現,由此方式完成的作品需要呈現出個人特色的表達方式,而非過于注重造型技術的功底。之后,特別是在德國的那些日子,表現主義對他有著深刻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明確感受到他個人的風格特點。當然,大多留學的油畫家,都是接受過古典傳統的學院訓練的,即以科學的方法和態度來觀察自然的樣貌,使學習者有理可尋地以漸進的方法來學習繪畫,他也不例外。后來出現的一些反傳統畫家,也都具備良好的學院根底。
在以林風眠為代表的一批留學畫家之后,中國進入了革命時期,當時的油畫大多是以政治為題材,服務于政治。藝術家的個人情緒相對較弱,但還是可是看出當時畫家的功底也是相對深厚的。
當時是以美術救國的核心思想來發展美術教育的,在抗戰期間,人們把美術作品作為有力的宣傳工具,由此出現了一種叫作十字街頭的美術,那個時期也是大眾化美術的高潮時期。當時畫家從各種不同的社會角度來描繪人民的生活狀態和革命期間抗戰人民的英勇戰績。吳作人就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他油畫作品中清新鮮明的光與色,非常接近中國百姓的欣賞水平。其作品不僅以寫實主義表現手法來增加西洋畫中國化的力量,也充分體現了時代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
接著就到了改革開放以后,在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為輔佐政治的繪畫時期后,中國油畫思想又得到了一次深刻的解放。中國對西方繪畫的包容,使中國近代的美術視野蓬勃盛起,充滿活力。油畫作為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生氣勃勃的藝術力量,讓許多畫家的創作活動變得有聲有色。此時,中國又開始有時間和精力來觀察國際上繪畫方向的轉變和風潮。
在此次的藝術解放中,藝術家又深刻地發現了一個問題:人們長期在表象的世界中生活著,無法對隱沒的世界內象有一個充分的認識。現如今物質文明的發展,還不足以清晰地說明與解決這些問題,這正是每個活著的人必須嚴肅探究的,也是當下藝術存在的理由。藝術家在這樣的空虛環境下,以先鋒的姿態,帶著個人的直覺進入這個問題場之中,并試圖尋找到突破點。在這樣的趨勢及其他因素的不斷干預下,各種形態在藝術史的漫漫長河中顯現出來。
隨后,受西方藝術的影響,我國也出現了政治波普藝術即玩世現實主義藝術。其代表性人物有方力均、劉小東、張曉剛、曾梵志、張培力、蔡錦、郭偉等。有人認為政治波普是一種中國近代的畸形產物。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玩世現實主義的油畫,是屬于新生代創作傾向的藝術類別,需要以扎實的功底為基礎,才能夠擁有將平庸的生活咀嚼出味道來的實力,因此,卓越的寫實功底自然是藝術家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這方面表現得最為出眾的首推方力鈞。他的畫面出現的多為著衣簡便的光頭人物,面部表情夸張到位,仿若一批異類的社會群體。他之所以典型,在于其圖像語言寫實性的精確度, 一是利落的造型及樸素的色彩,二是言簡意賅的玩世人物形象。
藝術家及其創作,如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重新樹立社會定位,同時在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下,如何為中國藝術確定一定分量的國際身份,是20世紀末中國美術界、中國油畫在改革開放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
隨著藝術史的發展,源于西方的油畫傳統在東方得到了迅速的傳播,現如今很多當代畫家也在為這一目的不懈努力著。任何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會有歷史性的轉機,優質的繪畫會在風雨中強化體質而更為茁壯。中國油畫必須在多元化的競爭中再造出無可取代的特色。在這樣的當代藝術環境中,中國油畫藝術家面臨著更嚴峻的問題,當今裝置藝術的出現與發展,對于架上繪畫是一種挑戰與沖擊,不斷有油畫藝術家對架上繪畫進行懷疑,甚至放棄繪畫而選擇了更能沖擊觀者心靈的裝置藝術。因此,在當今的大環境下,中國油畫藝術家更要堅實信念,穩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