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凱
【摘要】大陸與臺灣同根同族,兩岸文化共同根植于華夏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體現在兩岸的檔案法立法中,則表現為統一的文化屬性。通過具體分析比較兩岸檔案法的立法原則和法律條文等方面內容,找到二者的共性、差異以及文化特征,探索兩岸檔案立法原則和法律條文所體現的中華文化統一性。
【關鍵詞】檔案法;中華文化統一性;比較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現狀分析。目前學界對臺灣檔案的研究大多從學科這個角度入手,對于臺灣地區檔案法的研究相對較少。根據文獻調研可知,張長海(2001)對臺灣的檔案法規進行了系統的介紹,但并未對兩岸檔案法進行對比分析。連念(2004)從規范性、立法原則等方面對大陸地區的檔案法與臺灣地區的檔案法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指出兩岸的檔案法立法結構相似、內容相近。程秋嫣(2014)系統性地介紹了臺灣地區檔案法的立法內容和立法思想,并與大陸檔案法的立法體系進行了綜合比較。目前僅有的幾篇論文不僅發表時間較早,而且只是局限于對具體的法律條文進行對比,從中可以看出檔案界對于兩岸檔案法的研究工作做得還不夠,尤為重要的是沒有將兩岸檔案法所折射出的中華文化統一性作比較研究。
(二)研究意義。在對兩岸檔案法進行比較研究之前,筆者首先對法律文化、法律制度進行了分析。法律文化指的是當地民眾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一些法律規范,這些法律規范相對于風俗道德而言,更為穩定,也更加系統。而法律制度則是這些法律規范用文字形式固定下來的一種外化表現,它所體現的是當地民眾的一種價值觀念。檔案法是為了保障檔案工作順利開展而進行的一項立法,其主要功能在于保障當地檔案工作的完善與發展。作為一種法律制度,檔案法也是一種法律文化,是以文本的形式固定下來的典范。大陸、臺灣地區都圍繞各自的檔案管理制訂了相應的檔案法,目前學界尚未能從兩岸的檔案立法及結果比較中發現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統一性,謹撰此文以請教于大家。
二、兩岸檔案法立法原則所體現的中華文化統一性
(一)均確立了集中統一管理的原則。1.大陸檔案法的管理原則。就當前全球范圍內的檔案管理系統類型來看,主要包括分散式和集中式兩種。從1954年始,我國檔案立法工作才真正得到發展,同年11月組建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專業的檔案管理部門,對于我國檔案管理工作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也由此開啟了我國檔案管理統一化、集中化的序幕。1985年,黨政檔案統一管理原則得到確立。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下文統稱為“大陸檔案法”)正式出臺,這是我國第一部檔案大法。大陸檔案法第一章第五條規定:“檔案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由此可見,該法律一出臺,便正式確立了集中統一管理的原則并且一直沿用至今。2.臺灣地區檔案法的管理原則。就當前我國臺灣地區的檔案法立法內容來看,主要是在參考德國、英國、美國以及大陸檔案法的內容的基礎上出臺的,在立法原則上也采用了集中管理的原則。臺灣地區檔案法第一章第三條規定,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設置主管機構全權負責檔案的管理。此外,為了保證檔案制度能夠順利運行,還對專職機關設立之前以及未成立期間的檔案管理工作進行了具體規定。檔案管理局依法成立檔案主管機關,負責管理臺灣地區檔案事務,隸屬于臺灣地區的行政主管部門。臺灣地區檔案法第二章第六條規定,對于檔案事務,應該統一、集中進行規劃管理。由此可見,臺灣地區在其檔案法的法律規范下采取集中統一管理的模式。而且,臺灣地區設置了檔案主管機關領導其檔案事業,集中管理統一管理的原則更是清晰可見。3.兩岸檔案法中管理原則的對比。所謂原則,顧名思義就是行事要遵循的準則。制度是在當地漫長的歷史文明進程中逐漸演化形成的一套固定規則,因此是當地文化的一種集中反映。作為一種制度文化,法律制度可以被稱為一系列由歷史演變或選擇形成的傳統觀念。在中國古代,各項事業集中統一管理的傳統理念早已有之,秦始皇時期就已經開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形同輪、地同域”的集中管理原則,隨后,這項原則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中,使大陸與臺灣地區自古以來就處在共同的歷史文化大背景之下。通過比較發現,兩岸檔案法對于檔案工作的規定存在明顯的不同之處,就立法原則來看,大陸檔案法采用的是“統一領導,分級管理”,臺灣地區則采用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機制。盡管如此,通過進一步比較,可以發現,兩岸檔案工作都有一個主要負責的機關進行集中統一的領導。由此可見,大陸和臺灣地區在不同的政治體制下依然對檔案的管理采取集中統一管理的原則,并且都設立了統一管理檔案工作的機關,顯示出雙方對檔案事業的管理具有相似的價值觀念,二者的文化認同趨于一致。
(二)均確立了維護檔案的完整與安全的原則。1.大陸檔案法的保護原則。大陸檔案法第一章第一條對于檔案法的立法目的和功能進行了明確論述,指出該立法的目的在于“加強檔案管理,有效保護和利用檔案,以更好地促進現代社會發展”。可見,保護檔案是制定該檔案法的目的之一。對于一些歸為個人或者集體所有的涉密檔案,當遇到風險可能遭遇損毀或者不安全時,國家可代行保管,以此保證檔案資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2016年11月7日新修訂版補充條款的第十六條,對于檔案的管理做了進一步規定,明確指出對于檔案資料,可以“向國家檔案館寄存、出賣,但嚴格禁止以售賣、贈送等方式轉交給外國組織或人員”。由此可見,我國對于檔案安全保密的高度重視。此外,第五章整章還對常見的“文件損壞”“非法販運”等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了詳細規制,并針對一些情節嚴重的行為,提出了相應的處罰措施。由此顯示出大陸對于檔案安全保護的決心之大。2.臺灣地區檔案法的保護原則。臺灣地區檔案法第二章第十三條規定:“公務員于職務移交或離職時,應將其職務上掌管之檔案連同辦理移交,并應保持完整,不得隱匿銷毀或借故遺失。”第二十條明確了利用檔案時所禁止的一些行為,比如在進行相關材料閱讀時,“添加,更改,替換,提取,圈選或破壞文件;拆散已裝訂完成之檔案;以其他方法破壞或變更內容”等都是被明確禁止的。由此可以發現,臺灣地區檔案法對于檔案安全性、完整性保護方面也進行了詳細的法律保障。由于其還明令禁止了一些可能危害檔案完整與安全的行為,其實踐價值比大陸檔案法更大。此外,與大陸檔案法相似,臺灣地區檔案法的最后一章“刑罰”也對損害檔案的行為制定了進行了相應的處罰規定。3.兩岸檔案法中檔案保護原則的對比。對兩岸的檔案法進行對比可以發現,首先,不論是在大陸檔案法中,還是在臺灣地區檔案法中,對于檔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雙方立法內容中都有相同之處。為了達到安全的目的,二者更是使用罰款和刑罰并舉的手段懲罰非法損害檔案的行為。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千百年來中華文化中的法律文化深受“儒學思想”的影響,儒家法治思想的內涵主要包括禮法互補、德刑并用。縱觀兩岸檔案法律,這些儒家文化精髓無不貫穿其中,如大陸檔案法第五章“法律責任”和臺灣地區檔案法最后一章“罰則”中所規定的一系列對于損害檔案的行為所采取的一些罰款甚至是刑罰的舉措,正是“德刑并用”中“刑法”思想的體現。其次,為了更好地保護檔案的完整,兩岸檔案法都鼓勵捐贈檔案的行為,如大陸地區檔案法第四章第二十一條提及將文件移交或者保存至檔案館內的個人及單位,對于檔案具有優先使用的特權。而且,捐贈人或捐贈單位對于檔案向公眾展示可提出個人的意見,以確定不可直接展示的部分,檔案館應該根據當事人的相關建議具體做出相關規定,維護捐贈人的權益。針對這一點,臺灣的檔案法在第二章第十四條規定了主管機構可針對各檔案捐贈者或機構捐贈的檔案資料的價值給予適當的獎勵。由此可見,兩岸在采取刑罰措施震懾損害檔案行為的同時,也采取了刑罰和獎勵并舉的“德刑并用”的辦法達到鞏固檔案事業的目的。因此,大陸與臺灣地區在檔案立法追求上都信守“德刑并用”的文化理念,共同統一于中華文化之中。
(三)均確立了檔案開放利用原則。1.大陸檔案法的利用原則。對于檔案的利用,大陸檔案法第四章專門進行了論述,對于國家檔案館中一般檔案的使用,規定從保管之日起,達到30年后,可向社會公眾開放;而對于其他科學領域的檔案,規定可根據檔案內容進行靈活處理;對于一些涉密檔案,則可以晚于30年后開放。可以看出,大陸對檔案的公布和利用的規定一般都以30年為標準。對于一些涉及國家機密的檔案,也做了公布日期可以晚于30年的規定。對于檔案的開放和公布問題,第二十二條中規定了必須注意的事項和限制性的條款。2.臺灣地區檔案法的利用原則。臺灣地區檔案法中也開辟了專門的章節對檔案法的利用進行約束,比如第三章第二十二條規定了存放的檔案向社會公眾開放期限應不少于30年,對于特殊需要的檔案,可向立法主管部門請示,獲得同意后,延長期限。可見,臺灣地區檔案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檔案形成到一定期限要對外開放的原則,并且也是以30年為標準。對于開放利用的限制性條款和利用檔案時必須履行的義務,臺灣地區檔案法在第三章中有具體體現,如第十七條對于檔案使用的具體方式,規定申請人應以書面形式提交申請,并規定相關機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應該接受申請;此外,第十八條規定,對于以下情況,申請將被拒絕:“(1)有關國家機密者。(2)有關犯罪資料者。(3)有關工商秘密者。(4)有關學識技能檢定及資格審查之資料者。(5)有關人事及薪資資料者。(6)依法令或契約有保密之義務者。(7)其他為維護公共利益或第三人之正當權益者”。3.兩岸檔案法中檔案利用原則的對比。1794年法國檔案事業改革后,法蘭西帝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以法律的形式確立檔案開放原則的國家。之后,各個國家紛紛借鑒和效仿這一原則。縱觀中國檔案事業的歷史,也是一部從封閉到逐漸開放的歷史,檔案從最初作為皇權階級書寫自己光輝過往的工具到逐漸全面走向社會開放利用的轉變,臺灣檔案歷史的演進與大陸一樣,也在走同樣的道路。可以看出,大陸和臺灣的檔案法確立了檔案開放利用的原則,也是歷史文化發展的必然。此外,兩岸檔案法中踐行開放利用的原則也有其共性,二者都確定了檔案從形成開始達到一定期限后要向公眾開放的原則,都是以30年為公布標準。對于檔案的開放利用,大陸與臺灣地區的檔案法中都涉及了一些限制性的條款,制訂了利用過程中必須遵守的相關規定。如大陸地區檔案法第四章第二十二條中對于國家、集體、個人所有檔案的一些規定,以及臺灣地區檔案法中第三章第十七條和十八條的相關規定等。由此可以看出,大陸與臺灣地區在對檔案進行開放利用等方面既賦予了用戶利用檔案的權利,也規定了必須要履行的相關義務,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始終是對等的。因此,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在兩岸檔案法律中都有體現。由此可見,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是兩岸法律文化的共識,兩岸的檔案立法在權利與義務上的要求有著共同追求,是共同文化基礎的產物。
三、兩岸檔案法法律條文體現中華文化統一性
(一)兩岸檔案法中關于檔案定義的法律條文。1.大陸檔案法中的檔案定義。大陸檔案法對于檔案進行了明確的定義,認為該法所指的檔案是過去、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個人等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活動中產生的對于社會、國家等具有一定價值的歷史記錄,這種記錄形式可以是文字、圖表和聲像。分析大陸對于檔案法的相關定義可以發現,其具有非常強的學術性。通過大陸檔案法中將檔案定義為各種具有一定價值的多種表達形式的歷史記錄,也可以確定檔案記錄功能的屬性。此外,將檔案的形成者概括為“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可謂是將檔案的形成范圍界定的十分廣泛。2.臺灣地區檔案法中的檔案定義。在臺灣的檔案法中,將檔案分為三種,并分別進行定義。由此可見,臺灣地區對于檔案的界定,一是從管理者的角度出發的,未納入管理范圍的材料均不能成為檔案。二是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檔案的形成者,但是只把檔案分為兩種類型,明確地把個人形成者排除在外。臺灣的檔案法將檔案的定義也一并以法律條文加以確立,在實際工作中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3.兩岸檔案法中檔案定義的對比。通過對比兩岸檔案法對檔案的定義,可以明確,首先,大陸檔案法對于檔案的形成者界定十分廣泛,涉及國家、社會、個人;而臺灣地區檔案法中的檔案是根據不同角度來界定的。其次,大陸檔案法將檔案界定為具有一定價值,從檔案的本質屬性而言,一定價值包括憑證價值和情報價值,即存儲價值和利用價值;臺灣地區對檔案的定義突出了不同層面根據管理流程對檔案進行管理,表明只有完成了公文流轉程序后仍然具有一定的存儲和利用價值的各類文件資料才能轉化為檔案。雖然兩岸檔案立法中檔案定義的文字表述不盡相同,但是由于擁有相同的文化傳統的緣故,兩岸對于檔案的界定仍然體現出中華文化的統一性。首先,對于檔案的定義,兩岸檔案法不約而同地把檔案視為具有保存價值和利用價值的記錄。其次,兩岸檔案法認為檔案的價值主要是對于不同層面而言的。最后,兩岸檔案法都對檔案的形成者進行了相似的規定。通過以上三點結論,顯示出兩岸檔案法對檔案的定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統一性。
(二)兩岸檔案法中關于檔案工作的法律條文。1.大陸檔案法關于檔案工作的相關規定。檔案工作在大陸分為八個環節:收集、整理、鑒定、保管、統計、編研、檢索、利用。由于各個工作的環節都有比較細致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因此檔案法并未針對每個環節設置相應的法律條文,只是重點對收集、移交、利用、公布等環節進行條文說明。大陸檔案法明確要求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有義務在規定時間內將相關檔案資料交由檔案館中保存。所以,在各級政府機構中對于檔案管理、存放等都做了明文規定。此外,對于檔案的公布,大陸檔案法的規定比較靈活,一般以30年為標準,并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2.臺灣地區檔案法關于檔案工作的相關規定。臺灣地區檔案法在第二章第七條確立了檔案管理工作的八個環節,分別為“點收、立案、編目、保管、檢調、清理、安全維護、其他檔案管理作業及相關設施事項”,這些管理環節與大陸檔案法中的“八大環節”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在檔案的收集、移交環節上,臺灣地區檔案法并沒有相關的移交期限和內容,而在檔案編研開發和公布利用上制訂了較多條款。第二章第八條對于檔案目錄的管理、制定、附錄使用等都做了明確規定,同時還規定最高管理機構應設置研究部門,負責檔案的管理與研究工作。對于檔案的利用公布,臺灣地區檔案法在第三章中對利用檔案的一些方式,如“閱覽、抄錄、復制”等都有相應的法律條文予以規范。3.兩岸檔案法中檔案工作的對比。根據以上分析,兩岸檔案法在管理工作上的條文各有側重,大陸地區比較側重于檔案的收集、移交等方面;臺灣地區則偏向于檔案的開發利用等方面。盡管如此,二者在檔案工作上的條文依然體現了中華文化統一性。首先,臺灣地區檔案法中對于檔案管理工作規定的八大環節,與大陸檔案法中對于檔案管理工作的八個環節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次,大陸與臺灣地區在檔案的公布上都確立了30年的公布標準,可見在對于檔案的利用公布上,兩岸的法律理念是一致的。再次,兩岸檔案法賦予了用戶使用檔案的權利以及規定了使用時必須履行的義務。最后,在檔案利用公布問題上,兩岸都確立了相同的公布標準和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的靈活解決辦法,具有共同的法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