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芳 葉雯怡 徐李媛 沈靜
【摘要】京磚是傳統古建筑修建過程中常用的材料,其燒制周期長,制作工藝復雜,技術含量高。然而,隨著傳統落后、耗能的生產方式逐漸被淘汰,京磚燒制技藝作為一項非遺項目面臨著尷尬的境地。本文意在通過對嘉善京磚燒制技藝的研究,探索在當前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傳統工藝如何順應時代發展并積極轉型升級。
【關鍵詞】嘉善京磚;非遺;干窯;傳統工藝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京磚,又名金磚,是傳統古建筑修建過程中常用的材料,其質地細密,顏色呈青黛色,通常用于地面鋪設。現今故宮三大殿所鋪砌的地磚即為蘇州陸慕所產的金磚①。京磚燒制周期長,且制作工藝復雜,技術含量高。如今全國保留京磚燒制技藝的地方主要有兩處:蘇州陸慕和嘉善干窯。
嘉善京磚燒制技藝源自宋代,盛于明清,久負盛名。據《嘉善縣地名志》記載:“明代,境內江涇村生產的‘明富‘定超字號京磚已頗具盛名。”[1]明清以來,嘉善磚瓦燒制業窯域之廣,窯墩之多,窯貨之豐,從業人員之眾,為江南罕見。
2005年,嘉善干窯沈家窯作為窯墩“活遺址”被列入浙江省第五批文保單位。2009 年,嘉善京磚燒制技藝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遺名錄。盡管被列入非遺名錄,但作為一項正在消失的傳統工藝,嘉善京磚燒制技藝的傳承與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一、嘉善京磚燒制技藝現狀探究
為了解此項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現狀,筆者曾相繼走訪干窯沈家窯、戴家灣、干窯中學、嘉善文化館非遺中心和洪溪許金海京磚燒制廠等地,通過一系列的訪談,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一)京磚生產銷售前景樂觀
從當前的生產和銷售情況來看,近年來,隨著各地仿古建筑的興建,京磚重新活躍在市場上。嘉善京磚的主要生產廠家為干窯的沈家窯和洪溪的許金海京磚燒制廠,有穩定的銷路來源和可觀的銷售前景,產品被廣泛用于古建筑修復和仿古建筑上,如杭州樓外樓、上海城隍廟及蘇州園林、鎮江金山寺等著名園林和古建筑,為京磚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京磚生產技術的機械化有利有弊
為節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沈家窯在傳統古法燒制的基礎上,引入了機械化操作。如在制胚過程中,用定制的機器進行壓制,在京磚進出窯環節采用傳輸帶替代人工搬運。然而,在生產方式變革的同時,京磚的質量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定影響。據董紀法所說,由于機器制坯取代了人工踩泥,且以往專業的黏土取材受限,如今的京磚選材多改用工農土,泥坯質量有所下降,因而,如今生產的京磚與傳統的老式京磚有一定的差距,實際上已達不到原先的標準。
(三)京磚燒制技藝的傳承面臨困境
盡管京磚的生產銷售前景比較樂觀,不可否認的是京磚燒制技藝的傳承面臨著諸多困境。
首先,傳承人才青黃不接。從沈家窯傳人沈剛口中我們得知,目前從事京磚燒制的窯工大多已五六十歲,僅剩30多名,且窯工數量逐年減少。由于艱苦的勞作方式與惡劣的工作環境,幾乎沒有年輕人愿意選擇這一職業,傳統制窯業面臨后繼乏人的尷尬境地。
其次,窯墩數量銳減。窯墩作為窯文化的一種載體,是一種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資源。2013年,縣政府出臺的相關文件提出,到2015年底將全縣僅剩的8座粘土磚瓦窯企業全部予以關停。當時關于窯墩該不該拆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當地各大新聞媒體也紛紛報道,討論的結果是為了保留傳統文化、留住鄉土記憶,窯墩還是不拆為好。最終在相關熱心人士的奔走爭取下,2座省文保單位和另外3座集體窯墩得以保留,其余的已經基本被拆除。
二、保護與傳承京磚燒制技藝的方案
為了保護、傳承京磚燒制技藝,宣傳當地窯文化,當地政府、學校和相關機構也積極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相關機構、文保單位的成立
2008年,干窯鎮政府建立了中國·江南窯文化研究會,同年注冊了“千窯瓦都”商標。2009年,干窯鎮設立“窯文化博物館”,向人們展示嘉善窯文化的歷史與京磚制作的步驟。2005年,沈家窯被評為浙江省文保單位,2010年又被評為浙江省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006年,京磚燒制技藝被列入嘉興市第一批非遺名錄;2009年,又成功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遺名錄,目前當地文化館依然在申遺的道路上不斷努力。
(二)教育宣傳
1.學校教育
干窯鎮在當地中小學設立窯文化校本課程,其中干窯中學在2009年被評為“窯文化傳承教育基地”。校內廣泛開展窯文化的宣傳實踐活動,成立了窯文化陳列室,配備專門的電窯爐,每周開展興趣小組教學。2014年,學校編寫了《不熄的窯火》校本課程教材,用于指導開展綜合課程活動,無論是宣傳欄的 “窯文化特色德育”展板,還是校門口的千窯百善墻,校園的環境設計無不體現地方的窯文化主題特色。
2.政府宣傳
當地政府利用傳統節日以及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對京磚燒制技藝進行集中展示,積極宣傳,以擴大影響力。此外,開發民俗旅游資源,創辦“干窯江南窯文化節”,節日以“不熄的窯火”為主題,舉行“敬窯神·祭六眼”窯俗表演等活動。自2009年舉辦首屆江南窯文化節以來,2010年又舉辦了嘉善·窯鄉道德風尚節,之后推出了一系列挖掘和弘揚窯文化的舉措,以此來推進文化名鎮建設。
(三)對傳承人的保護
目前,京磚燒制技藝的主要傳承人有兩位,分別是干窯鎮京磚燒制第三代傳承人沈步云和洪溪鎮京磚燒制第三代傳承人許金海兩位老先生,二人均在2009年被評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對于傳承人的保護,政府可通過制定對傳承人的生活補助政策,落實專項保護資金,使保護、傳承計劃在扶持資金上得到保證。此外,建立京磚燒制業傳承機制,吸引對京磚燒制技藝感興趣的青年人,通過培訓使燒制技藝傳承下去。
三、京磚燒制技藝的未來
需要承認的是,任何傳統工藝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隨著物質生活的變遷和時代背景的變換,一些傳統工藝往往會面臨衰弱甚至消亡的境遇,京磚燒制技藝也是如此。作為一項傳統工藝,京磚燒制技藝既承載著保留傳統手工工藝的使命,同時又象征著傳統落后、耗能的生產方式。如何協調二者的矛盾、把握時代脈搏,使得這項非遺在新時代煥發生機?當地政府最終選擇的是放棄落后的生產方式,將其作為文化遺產繼續保留和傳承。就像董紀法先生所說:“去掉產業使命,只保留下文化,用僅存的‘活窯作為載體,展示、傳承非物質的遺產,順便微量地向需要修補的古建筑提供磚瓦產品。就像景德鎮不應該再與量產生活用瓷的佛山競爭,而應該走陶藝之路。”[2]
因此,我們一方面要考慮,如何保留住少數幾座原始窯墩,保留傳統的技藝及產品的風格特色;另一方面,要考慮如何使傳統的“窯文化”緊跟時代的步伐,既要傳承和發揚光大,又要賦予它存在的價值意義和經濟效益。
而當地政府也確實正循著這條思路努力探索:一方面保留了幾座典型的窯墩作為活窯繼續生產,如沈家窯等“活遺址”作為京磚燒制產業基地繼續從事生產,為古建筑修復提供材料,以滿足目前市場需求;二是賦予其文化意義,作為地方特有的文物和旅游資源進行展示。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與沈家窯相關的攝影作品在國際大賽中獲獎,京磚、非遺、百年古窯、最后的窯工這些關鍵詞無意間也吸引了各地的研究人員、攝影師和游客慕名而來,來見一見這位于古鎮西塘附近卻有著截然不同風貌的千窯瓦都。
此外,筆者在嘉善文化館采訪董紀法先生時,得知當地在建的博物館和圖書館大樓造型采用“博庫珍窯”主題,以窯文化為靈感,外型酷似磚窯,用以宣揚當地的文化自信。我們相信,在社會各界的重視之下,京磚燒制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之路盡管漫長,但終究有一天能夠走出一條可持續的活態傳承之路。
注釋:
①因古時蘇州陸慕御窯所產“金磚”專供宮廷使用,而嘉善“京磚”往往用于民間富戶,二者在名稱上有所區別。
參考文獻:
[1]嘉善縣地名委員會編.浙江省嘉善縣地名志[M].嘉興:嘉善縣地名志委員會,2003.
[2]金天麟.窯鄉的文化記憶:中國窯鄉嘉善干窯窯文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167.
作者簡介:朱曉芳(1996-),女,浙江嘉善人,本科,研究方向:歷史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杭州師范大學“星光獎”項目“京磚燒制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現狀探究——以嘉善京磚為例”成果,指導老師為杭師大歷史系周東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