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鄂爾多斯高原長城所具有的分布里程長、分布地域廣、筑造時代多、保存狀況好、歷史故事多、研究價值高等特點,進而指出了存在這些特點的自然原因和地理原因,從而解析出鄂爾多斯高原長城分布的與眾不同之處。
【關鍵詞】鄂爾多斯高原;長城分布;特點;原因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文物獨具特色。距今7-14萬年前,鄂爾多斯地區最早的古人類——河套人就生活在薩拉烏蘇河畔。2010年新發現的烏蘭木倫遺址,更成為鄂爾多斯新世紀史前文化的重大發現,榮獲“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進入新石器時代,寨子圪旦遺址、朱開溝遺址是本地區古文化、古城、古國的重要發展中心,成為以鼎、鬲為主要特征的中華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秦代直道的修筑和唐代參天可汗道的通暢,將南面政治中心關中地區和北方邊塞漠北草原連接起來的鄂爾多斯高原,成為交通要道和戰略要地,是漢唐時期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紐帶和融合中心。明清時期,蒙古鄂爾多斯部入居河套,鄂爾多斯高原成為蒙古族的聚居地和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地,從此促進了游牧文化、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成吉思汗文化作為鄂爾多斯文化的基礎和特色的形成。近代以來,鄂爾多斯地區抗墾的獨貴龍運動風起云涌;抗日戰爭開始后,鄂爾多斯軍民頑強抵抗,阻止了日軍占領鄂爾多斯地區中南部和成吉思汗陵。在鄂爾多斯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中,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鄂爾多斯歷代長城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
一、鄂爾多斯高原長城分布的特點
現存較為完整的鄂爾多斯高原長城全長超過200公里,包括了戰國、秦、隋、宋、明五個時代,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
(一)分布里程長
鄂爾多斯市共有超過200公里,包含戰國、秦、隋、宋、明五個不同時代的長城。戰國的秦長城位置在伊金霍洛旗、準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等區域,總長度超過90里;秦長城分布在鄂托克旗、達拉特旗,總長度近40公里;隋長城分布在鄂托克前旗,全長超過10公里;宋長城分布在準格爾旗,共有超過20座烽火臺;明長城分布于鄂托克前旗、準格爾旗、鄂托克旗,全長超過80公里。
(二)分布地域廣
鄂托克旗秦長城沿線分布有烽燧三座,全程約30公里,其他相關遺存若干處。鄂托克旗秦長城的墻體主要由石塊壘砌或石塊堆積構成,重點分布于阿爾巴斯蘇木桌子山地域,路徑為自巴音溫都爾山腳向西延伸至山頂后繼續向下至蘇白音溝溝谷,最終至烏海境內。
達拉特旗秦漢長城,墻體主要構造為夯筑土墻,總長度約為10公里,重點分布于新民堡、王愛召最后至釋尼召境內。
鄂爾多斯隋長城,主要墻體為構造為堆筑土墻,墻體主要顏色呈現為白色或紅色,外側為魚脊狀突起或土垅狀,墻的底寬2-6米,高0.3-1米,全長20余公里。整體上呈東西向貫穿鄂托克前旗東南部,其中,長城大部分分布在鄂托克前旗,自東往西走向,逐步分散區域于上海廟鎮特布德嘎查四十堡小隊、寶日岱小隊和十三里套小隊。
鄂爾多斯北宋烽燧線,其走向自準格爾旗南部納日松鎮向北一直延伸至暖水鎮,長城整體沿途每隔5-10公里一座烽燧,合計有20幾座烽燧。同時,在烽燧線南端,分布有豐州古城、永安砦和保寧砦的宋代城址三座。
鄂托克前旗明長城全長約90公里,包含了成化邊墻和嘉靖邊墻兩道邊墻。東起寧夏鹽池縣高沙窩鎮,后經過該旗上海廟鎮特布德嘎查南部,沿途往西經過二套子村西、布拉格蘇木上水坑村南、剌灣村南、芒哈圖村南、小灘子村西,延伸入寧夏銀川市。
(三)筑造時代多
從歷史角度看,鄂爾多斯市境內分布的戰國、秦、隋、宋、明等時代的長城,充分表明了鄂爾多斯位于農耕經濟與游牧經濟的交錯地帶,是農耕民族與草原民族經濟、政治、文化碰撞、交流的前沿陣地。在這里,戰國、秦、漢時期生活著義渠、樓煩、林胡、匈奴等民族;隋代生活著突厥族,宋代生活著黨項和契丹族;明代生活著蒙古族,深刻昭示著兩千年來,鄂爾多斯是我國多民族生存、繁衍、交融、共存的典型地區,為統一、多民族的中華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鄂爾多斯高原至今保留著內蒙古唯一的一段隋長城和唯一的一條宋代烽燧線。
(四)保存狀況好
鄂爾多斯境內長城的保存現狀比較好,主要因素是鄂爾多斯古代處于游牧地帶,近代人口不多,農業發展較慢,對境內長城整體的影響較低。比如,伊金霍洛旗納林塔、烏蘭敖包、準格爾旗公溝、鏵尖的戰國-秦昭襄王長城是全國保存最好的戰國-秦長城;鄂托克旗的秦始皇長城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好的秦長城;鄂托克前旗的明長城也是我國西部土筑明長城保存最好的段落之一。
(五)研究價值高
從研究長城的學術角度來看,戰國-秦長城作為全國戰國秦長城的最北端部分,是學術界秦長城具體的北端起點及長城走向爭議的重點,同時,考古學對此研究和爭論也比較嚴重;隋長城及宋長城由于存量過少更是全國長城研究的熱點之一;明長城由于保存多、文字記載明晰同樣成為全國長城研究的熱點之一,由此可見,鄂爾多斯境內分布的長城對于我國長城學術研究領域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二、形成鄂爾多斯高原長城分布特點的原因
鄂爾多斯高原長城分布里程長、分布地域廣、筑造時代多、保存狀況好、歷史故事多、研究價值高等特點是有豐富的自然、地理和歷史原因的。
(一)自然原因
鄂爾多斯高原位于北緯37°~41°之間,海拔在1000-1300米左右,屬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偏低,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景觀為草原和荒漠為主,年生長期一般不足210天,是我國主要的牧業區之一[1]。
鄂爾多斯高原南部受此影響,年降水量約在400毫米左右,是我國牧區和農區的明顯分界線,至今為止的兩千多年,年降水量始終處于400毫米左右,降水量的情況也決定了農區和牧區的南北擺動,所以,從歷史角度來看,鄂爾多斯高原背部是草原民族的天堂,而鄂爾多斯南部則是中原農耕的主要地點,是歷代王朝的主要糧食產區,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在這片土地上不停地碰撞融合,同時,由于氣候原因而所造成的地域經濟、文化差異也使鄂爾多斯的長城一帶世代征戰不斷。戰國、秦漢、隋、宋、明等分別在這里修建長城,鄂爾多斯高原成為軍事防御的重要陣地,不僅如此,多樣性的經濟需求、政治文化的互相交融,也使鄂爾多斯高原成為多個民族融合和經濟交流發展的重要區域。
(二)地理原因
漢唐時期的鄂爾多斯處于長安與蒙古高原的中央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連接著漢唐中原政治中心——長安與游牧民族政治、文化中心——蒙古高原,是中原王朝北進大漠或北方民族南進中原的必爭之地。
鄂爾多斯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地勢平坦,草肥水美,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游牧天堂,同時也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戰略要地,歷史上有很多民族占據過這一地區,各個北方民族在這里爭端不休,所以,鄂爾多斯在北方游牧與中原政權的不斷爭奪下,經過軍事沖突、文化交流、貿易往來,最終成為各個民族融合的焦點地區。鄂爾多斯高原成為戰國、秦漢、隋、宋等時期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陣地,同時也是古代修筑長城的首選之地。
歷代長城是祖先留給鄂爾多斯的寶貴財富,見證了鄂爾多斯地區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王朝沖突、交往、融合乃至走向統一的歷史,是不可再生的歷史印記。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只有保護好、研究好鄂爾多斯古長城,才能使之得以保存。我們在這里分析鄂爾多斯高原長城分布的特點及原因,以期對長城的分析、研究和展示有所裨益和幫助。
參考文獻:
[1]景愛.中國長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辛德勇.西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國家文物局.明長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郝雪琴(1981-),女,漢族,內蒙古人,研究生,中級,研究方向:博物館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