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谷粒飛舞》是孫以強創作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鋼琴曲,樂曲采用浙江民歌旋律作為主題,運用雙手快速交替的托卡塔式技巧,展現出鮮明的民族特征,深受群眾喜愛,是鋼琴音樂中國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為鋼琴音樂中國化指明了發展方向。通過對《谷粒飛舞》創作風格與演奏技巧的分析,可從中汲取創作經驗,中西合璧,古為今用,創作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鋼琴音樂作品,有效推進鋼琴音樂中國化進程。
【關鍵詞】孫以強;《谷粒飛舞》;創作風格;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谷粒飛舞》創作于1961年孫以強在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學習期間,是鋼琴音樂中國化的典范之作,“無論是專業習琴者或是千百萬琴童,都知道孫以強先生創作了《谷粒飛舞》,這首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在我國鋼琴教學領域中流傳了近半個世紀。”樂曲引用浙江民歌旋律作為主題,運用雙手快速交替的托卡塔式技巧,展現出鮮明的民族特征,深受群眾喜愛。
一、《谷粒飛舞》的創作風格
20世紀60年代是鋼琴音樂中國化快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集中體現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音樂風格與特征。毛澤東高屋建瓴地提出:“應該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正是基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藝政策,用鋼琴等西洋樂器來表現民族風格與民族氣派,成為這一時期音樂創作的主潮,這在鋼琴曲《谷粒飛舞》中亦有鮮明的體現。孫以強以浙江民歌為基調,大膽融入西方音樂風格與創作技巧,將托卡塔快速而清晰的節奏音樂與中國民間曲調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為鋼琴音樂中國化開辟了新的道路。樂曲以a羽調為基礎,2/4拍,三部曲式,加入各種轉調、離調的手法,豐富音樂色彩和層次,調性轉換富有邏輯性,旋律優美活潑,音樂語言樸實簡單,貼近現實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現出打谷場上谷粒飛舞、農民歡慶豐收的喜悅心情,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引子部分:1-4小節。引子建立在a羽調上,左右手穿插著快速演奏,將人們帶入到熱火朝天的谷場勞動中去,為引出后面歡快的音樂鋪墊。
主題呈示:5-40小節。這一樂段是樂曲的呈示段,一開始就在高八度上進行演奏,表現出一種輕巧歡快的音樂氣氛。到了第17-28小節,音樂從a羽轉入c宮,再次點明音樂主題。23-28小節的連接從主到下屬,表現出一種空曠的和聲效果。第35-40小節,左手由之前的分解八度改為切分節奏,這種切分的效果更接近于少數民族手鼓的切分節奏音型,使音樂更加生動而富有激情。
過渡:41-46小節。這6小節是呈示段與展開段之間的過渡句,左右手交替做重復音,緊接右手2小節的顫音,將音樂更好地銜接進下一個段落,也為進入展開段的轉調做準備。
展開段分為三部分:(1)47-62小節,由起承轉合四個樂句構成,建立在e徵調上,節奏區別于呈示段托卡塔式的快顆粒式演奏,將旋律由上一樂段的右手旋律變為左手旋律,由連音線來劃分樂句,旋律優美與上一樂段形成對比;(2)63-84小節,由e徵轉入e宮,加入浙江民歌的素材作為旋律,以上一段左手旋律為基礎予以展開擴充,旋律由左手改為右手,將旋律點入右手的六連音中,突出其最高音的隱伏聲部,表現手法更為豐富,適度加入踏板,保證六連音的流暢。在最后的79-84小節中,短暫地使左手也出現旋律,達到相互呼應的效果;(3)85-92小節,左右手交替的八度音,以八分音為一組,從高音區快速的交替往下,強調每一拍的重音,逐步將氣氛推向高潮。
再現段分為兩部分:(1)93-116小節是呈示段的再現,在力度上稍作變化,與呈示段形成呼應。(2)117-132小節是樂曲的尾聲部分,調性轉回a羽調,音樂效果趨向于明朗,聲音上也變得更加穩重,左右手快速的十六分音,將旋律置于左手,右手持續的八度音,力度逐漸達到fff,最后果斷有力地終止于a音。
二、《谷粒飛舞》的演奏技巧
在孫以強看來,“學習演奏的藝術,就好比建筑的過程,需要先畫藍圖、打地基、塑毛坯,然后才能裝修、打磨和上光。所以不光是音樂表現手法的細節,而是怎么去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尋找技術和聲音的關系,從而實現音樂的平穩、線條的平滑。”就《谷粒飛舞》演奏技巧而言,其呈示段、再現段與展開段形成了鮮明對比,呈示段托卡塔式的節奏,緊湊而清晰的快板,音樂簡單而又奔放,對比性的樂思構成樂句,樂句之間的連接富有邏輯;展開段中優美的歌唱性的旋律需要用連奏的方式去演奏,并以踏板予以協助。
(一)輕巧的顆粒性演奏
樂曲的呈示段與再現段都是運用顆粒性觸鍵方式進行演奏,在這兩個段落中,有大量的十六分音符,采用這種觸鍵方式可彈奏出歡快且飽滿集中的、富有穿透力的音色。在彈奏練習十六分音符時,要求先慢彈,嘗試將音分為四個音一組來進行練習,準確地彈奏每一個音,此外還要注意每一組的第一個音為重音,均勻地把握力度,突出二拍子強弱的規律。在左手的分解八度練習中,第一個音用4指彈奏,要盡可能地打開手掌,手掌和手腕維持平穩狀態,形成一個固定支架,找到中心軸,借助手腕的轉動來輔助完成。彈奏時要準確,只需要轉動手腕,將手緊緊抓在琴鍵上,彈下后快速離開,手臂與身體盡量做到放松,使力量均勻傳到手指。分解八度的練習要讓手掌處于打開狀態,容易使手臂和手腕造成僵硬,在練習時更要注重放松,讓力量能順著手臂滑到指尖,并注意每小節第一拍的重音,把握二拍子的強弱規律。
要注意段落中隱藏的旋律音符,劃分出其主題旋律,并注意樂句與樂句之間的劃分與力度對比。借助手臂的力量,突出隱藏其中的旋律,特別是右手的小指要保證其力量,找到一個支點,將力量“揉”進去。這部分的左手多為伴奏音型,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需要注意每個音的位置,避免失誤,盡量地打開手掌,調整好距離,準確快速地跳躍到不同的位置,可在強拍處稍稍加入踏板,豐富其音色效果。
(二)如歌的連奏
樂曲的展開段與另兩部分形成鮮明對比,采用了連奏的方式,將旋律從右手切換為左手。左手的連奏一定要深觸鍵,借助手臂的力量將聲音“推”進去,“貼鍵”將每個音符交代清晰;還要注意樂句的劃分、樂句間的呼吸,根據其起伏來調整觸鍵力度,彈奏出不同的音色效果。當主旋律由右手換為左手時,演奏方式從顆粒性的演奏轉變為連奏,音樂也從活潑輕快轉變為優美而抒情。這部分應該重點強調左手的觸鍵,采用“貼鍵”的演奏方法,能自如地控制琴鍵,用“推”的方式將音揉進琴鍵。同時,也要注意句子之間的劃分,共分為四個規整的樂句。
在63-75小節,旋律又回到右手,并且不再是單一的旋律,而是將旋律音隱藏在右手連續的六連音跑動中,為了更好地將旋律演奏出來,我們可以先將這些旋律音從六連音中單獨提煉出來,先彈熟這個旋律,再將其放回六連音中練習,這樣的練習有助于幫助我們更好地控制隱藏在一連串音符中的旋律。同呈示段的一樣,這一段以六個音為一組進行練習,要突出每一組的第一個音,作為每小節的重音,其他五個音需保持力度一致,不能格外突出,做到節奏穩定,拍點清晰。手臂盡量保持水平移動,做到以放松的狀態進行跑動。當然,在遇到旋律音的地方要以突出旋律音為主,保證旋律的完整性。這一段落音符比較密集,更要注重指法和樂句間的呼吸,做到張弛有度。
(三)踏板的運用
踏板被視為鋼琴的靈魂,在《谷粒飛舞》呈示段與再現段中,一是適當在強拍處稍稍加入一下踏板,二是在模仿新疆的手鼓節奏的切分音節奏型上,也可加入一點切分踏板,以增強其節奏感。其他地方不加踏板,該主題多為十六分音符,歡快跳躍,不適宜過多使用踏板,以免影響聲音的流動性。展開段多運用連奏手法,為加強連貫性,可通過使用踏板使樂句變得更加連貫,富有歌唱性,要營造富含詩意的音樂氣氛,踏板的使用顯得尤為重要。在尾聲部分,作曲家運用了大量強力度雙手交替進行的八度音程來烘托氣氛,將音樂逐步推向高潮,在演奏中可在這些和弦上使用踏板。
三、結語
通過對《谷粒飛舞》創作風格與演奏技巧的分析,從中汲取創作經驗,中西合璧,古為今用,創作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鋼琴音樂作品,有效推進鋼琴音樂中國化進程。《谷粒飛舞》綜合運用多種鋼琴演奏技巧,如不同觸鍵方法,輕巧的顆粒性觸鍵和優美的連奏;踏板的使用,切分踏板和在強拍上加踏板烘托音響效果;十六分音符、分解八度、琶音等有效練習方法等。通過對樂曲的解析,可以更好對中國風格鋼琴作品進行二度創作。
參考文獻:
[1]夏小燕.“舞”曲飛揚,琴音回蕩——記旅美鋼琴家、作曲家孫以強先生[J].鋼琴藝術,2007(6)
[2]翁怡.孫以強教授談演奏[J].鋼琴藝術,2010(2).
作者簡介:江柳逸(1996-),女,漢族,浙江臺州人,紹興文理學院藝術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浙江省社科聯社科普及課題“百年音樂中國夢”(項目編號:14ND4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