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種音樂語匯奏鳴曲》是波蘭作曲家安德烈·帕努夫尼克創作于1984年的鋼琴獨奏作品,是作者最后一部鋼琴獨奏作品。作者的鋼琴獨奏作品僅有四部:第一部鋼琴作品《鋼琴變奏曲》,創作于1933年,二戰期間1944年被毀壞,沒有將其進行復原。《十二首微型作品》是作者的第二部鋼琴作品,最初名字為《五度循環》,創作于1947年,分為兩卷,第一卷修改于1955年,第二卷修改于1964年。1968年作者創作了第三部鋼琴作品《反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在1972年4月21日的伊麗莎白女皇宮殿。
【關鍵詞】帕努夫尼克;五種音樂語匯奏鳴曲;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074-01
一、樂曲中的敲擊性因素及其演奏方法
敲擊性因素最早可追溯到巴洛克晚期,在著名的羽管鍵琴演奏家斯卡拉蒂的《A大調鋼琴奏鳴曲》(K.24·L.495)中的單音托卡塔,利用敲擊琴鍵來展示托卡塔炫技的風格。而在浪漫主義時期,敲擊性因素運用最廣泛的是鋼琴大師李斯特,在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全集》中,幾乎每一首曲子中都能找到這種風格的運用。李斯特把這種敲擊性因素完美地運用到了多種音型、多種節奏中。例如《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中大篇幅利用同音重復、八度重復的敲擊炫技手法。
在帕努夫尼克的這首作品中的快板部分,將敲擊性因素融入到旋律中,作品的引子部分使用雙f的前十六分音符后八分音符的音型,始終貫徹整個快板部分,成為這個部分的主要動力,推動了樂曲的不斷發展。這一部分的演奏技巧還要注意非節奏重音,也就是作者在旋律當中所標記的重音,這個重音要比節拍重音更加重視。
二十世紀作品的敲擊因素的運用還要區別開前幾個時期。原因之一是鋼琴在18世紀到20世紀的這200多年來,機械的設計是有很大變化的。之二,在18、19世紀鋼琴音樂大部分追求的是一種含蓄、典雅的風格,這一時期音樂中敲擊因素的旋律也只是近似于打擊樂。而二十世紀的敲擊性音樂更多的是表現情感以外的音色,甚至直接模仿打擊樂,所以在帕努夫尼克這首作品中的類似于打擊樂的演奏中,需要演奏者做到干凈利落。另外,這一部分的旋律起伏不是很大,推動樂曲發展的動力一方面靠引子的動機節奏,其次是樂句與樂句的強弱對比,整個快板樂章幾乎都是在非常弱(pp)和非常強(ff)的對比中進行的。ff的演奏比較容易,需要演奏者指尖力量的集中多一些;但是pp的弱音比較難控制,需要演奏者著重練習手的控制力,在很弱的音響中做到音色的肯定。
二、自由節拍(Rubato)的演奏方法
自由節拍(Rubato)的來歷及其發展,已經在以上節奏模塊中概括了。這種自由節拍的形式主要出現在西方藝術表演中,目的是擴大旋律節奏速度的彈性,使節奏不受小節線和節拍的束縛。同時使演奏者的二度創作更具有想象的空間,更能彰顯二度創作者對作者更個性的詮釋。關于自由節拍(rubato)的演奏方法,普遍被人認為是通過隨意的追求自由來抒發個人感情。筆者認為自由是需要在一定框架里的自由,而非隨個人感情毫無節制的自由。在大部分的作品中rubato只是在某一個樂句中出現,而帕努夫尼克則是將rubato大篇幅地運用到了兩種音樂語匯中,包括了展開部第一主題的描寫和第二主題出現之前的過渡段。這使得演奏者很難把握這個部分的自由性在作品整體中的平衡位置。但是,作者創作了兩個節奏對比明顯的語匯,前半部分是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跳躍性比較大;而后半部分則是由四分音符組成的相對寬廣的旋律節奏線條。演奏者可以根據這個兩種語匯的特點適當進行自由演奏。總之,要在主題對比發展的前提下保證內部的平衡性,以及這個部分在整個作品中的平衡性。
以上是《五種音樂語匯奏鳴曲》在演奏技術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總體看來,本部作品最難把握的其一是強與弱的對比進行,很難做到整體平衡中的對比。其次,則是自由節拍的把握,需要聯系作品上下部分來自由地演奏。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于蘇賢.復調音樂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4]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5]樊禾心.鋼琴教學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6]魏廷格.鋼琴學習指南:答鋼琴學習358問[M].北京出版社,1993.
[7]楊健.西方音樂表演中有關Rubato問題的傳統觀念與實證研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2).
[8]汪琴.論二十世紀鋼琴作品中的敲擊性因素及其演奏[D].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04.
[9]鄭興三.二十世紀世界鋼琴學派的比較研究[J].音樂研究,1996(5).
作者簡介:
劉汶琳,女,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教育系教師(東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