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慧嵐 劉萬元 宋明亮
【摘要】近年來,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逐漸得到重視,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很多民族傳統文化仍然在快速流失,尤其是一些人口基數少、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傳承方式大多以合而傳之的方式進行,如場景式傳承和情感式傳承等,這類傳承方式過程繁瑣且對傳承人要求很高,很難擴大文化影響力,傳承速度趕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大多數仡佬族年輕人不注重文化傳承,從而導致傳承斷層的現象。本文在仡佬族文化傳統傳承方式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傳統傳承方式的局限性,進而探究民族文化傳承的新思路,提出合而傳之與分而傳之相結合的傳承仡佬毛龍文化的方式,以元素傳承方式為輔助,擴大仡佬毛龍文化的影響力,力圖進一步喚醒仡佬族年輕一代對仡佬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為進一步完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可循之法提供一份參考。
【關鍵詞】仡佬族;仡佬毛龍;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一、仡佬毛龍文化簡介
仡佬族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其95%以上人口居住在貴州省,民族歷史悠久,曾經建立過自己的國家。作為仡佬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仡佬毛龍” 主要流傳于貴州省石阡縣,是石阡仡佬族民間信仰表現形式的世代傳承。仡佬毛龍文化主要通過在元宵節期間的仡佬毛龍節展現出來[1]。石阡仡佬毛龍節是在2006年成功申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
在實地調研中,通過訪談了解到,仡佬毛龍是中原龍燈傳入仡佬族五溪地區與當地特色融合后的產物。仡佬族人挑選上好的竹子作為編扎龍燈的原材料,并稱這些竹子為“竹王”,體現出仡佬族的“竹王崇拜”思想,而 “龍王送寶”的 “求子”正是“龍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表現。
二“仡佬毛龍” 的傳統傳承方式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節日傳承——場景式傳承
“仡佬毛龍節”活動時段為每年春節期間。一般在正月十一左右,石阡縣各村寨的毛龍燈隊在縣城相聚、競相獻藝,表演場面十分熱烈,被吸引而來的專家和游客不在少數。
(二)節日型傳承方式的局限性
1.有效影響時間短:除了節日前后幾天,基本上看不到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其它節日時間沖突,導致其他民族的人無法參與,甚至永遠無緣了解仡佬族民族文化。
2.有效影響范圍小:節日型傳承都帶有地域限制性,小范圍活動,永遠都是閉門造車。老一輩年紀越來越大,又少有新的年輕個體加入,導致參與活動的人員越來越少,傳承斷層。
3.不能得到更多民族的認同:毛龍節活動時間處于春節,各個民族的習俗有所區別,所以仡佬毛龍的活動影響范圍只能是仡佬族人,最多影響周邊少數幾個民族,不可能廣而傳之。
(三)情感式傳承——崇拜傳承
“仡佬毛龍”主要源自仡佬族民間“龍神”信仰,大多體現仡佬族人的龍崇拜思想。附屬圖騰信仰主要包括對“竹王”“盤瓠”的崇拜。對民間佛道的崇拜和原始崇拜也有所體現。“求子”的信仰活動跟“竹王”傳說具有相關性,是生殖崇拜的直觀反映。
(四)情感式傳承方式的局限性
1.僅限于本民族崇拜信仰的人傳承:仡佬毛龍崇拜信仰基于仡佬族特有的文化。
2.對傳承者要求太高:傳承者需要對毛龍的編織、貼紙、舞龍流程、龍符式熟練掌握,更要有深厚的仡佬文化底蘊和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
3.容易被誤解為迷信:仡佬毛龍文化的崇拜信仰源于仡佬族神話傳說,缺乏與進步思想相融合的過程,難免會顯得落后,尤其是“求子”習俗容易被當作迷信。
4.具有一定的性別歧視:傳統仡佬毛龍文化傳承活動杜絕婦女參與活動,縮小了毛龍文化的傳承者范圍,近年來有所改善。
(五)手藝傳承——毛龍的編扎技藝傳承方式
石阡毛龍,魚尾蟒身,有和“雞頸龍”之分。編扎技藝頗為講究。龍頭前額高聳有“王”字相襯、濃眉大眼、龍角形狀粗直,龍口大張、紅唇白牙,嘴含龍舌,麻制胡須。龍須從兩個鼻孔內分別伸出直達龍頸,龍頭與龍身直接相連,是為“平頭龍”。“雞頸龍”則為龍頸部分呈“之”字形彎曲延伸與龍身相連。在龍的“肚子”里裝上彩色八角燈用于夜間照明。加之毛龍本身色彩斑斕,夜間舞動之時,“燈球”隨毛龍的龍身上下翻滾,騰空閃躍,美妙絕倫。有的毛龍燈隊還配有一公一母兩條“狗龍”相伴,使毛龍表演更加豐富精彩。
(六)毛龍的編扎技藝傳承方式的局限性
1.工藝難度系數大:龍頭構件較多,且非常注重比例,不然會影響美觀,得不斷地在心中模擬,否則可能會不斷返工。
2.費時費力:通常一條毛龍需要成百上千條“火草桿”,破竹成等長的條,一根一根地粘貼事先剪好的碎布,然后再扎成一個一個的小圓,最后再一個一個地扎到龍脊上。
3.效率低:手工編織,效率低,利潤少。
三、探究“仡佬毛龍”文化傳承的新思路
(一)仡佬毛龍文化的傳統傳承方式問題總結
都是把一套技藝甚至整個文化活動流程合而傳承,由于仡佬毛龍文化中各個傳承要素都很復雜,對傳承人要求特別高。
傳統傳承方式難度大、要求高,利潤小,導致大多年輕人為了生計放棄傳承而外出務工,這也是仡佬族毛龍文化傳承陷入傳承危機的原因之一。
節日型傳承、情感式傳承的有效影響時間短、有效影響范圍小、民族文化認同感不足,所以不能使仡佬族毛龍文化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導致仡佬毛龍文化很難與其它優秀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與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顯得格格不入。加之傳承者青黃不接, 導致仡佬毛龍文化迅速衰微。
所以,為了減緩仡佬民族文化的流失,需要盡快找到更多的有助于傳承和發揚仡佬毛龍文化的傳承方式。所以,我們應該讓民族文化走出去,拋掉民族分別,讓真正對民族文化感興趣的人參與進來,一起肩負起傳承的責任,這也將是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二)仡佬毛龍文化傳承元素與旅游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相結合
文化元素是構成文化的小單元。民族文化元素傳承就是使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對民族文化的推廣、傳承提供助力的一種方式。文化旅游是當前中國旅游市場新的增長點,其中的文化旅游創意產品便成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明最好的載體[3]。將仡佬毛龍文化進行元素提取并應用到旅游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不僅可以很大程度上彌補仡佬毛龍文化傳承斷層的問題,而且能相對快速有效地擴大仡佬毛龍文化的影響力。
可從仡佬毛龍文化的基本核心要素開始提取元素。仡佬毛利文化的傳承元素主要有“竹王”圖騰、毛龍造型、各類場景元素、道具元素、符號元素等。可在此基礎上將提煉出來的帶有仡佬族民族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旅游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
采取合而傳之與分而傳之相結合的傳承方式。合而傳之方式即類似仡佬毛龍文化的傳統的傳承方式,分而傳之方式為將民族文化進行元素化,使之可以通過嫁接、轉移、象征的方式進行傳承[4]。以合而傳之方式為主要傳承形式,傳承最為核心的仡佬毛龍文化要素,如龍信仰崇拜、毛龍扎藝、毛龍玩技、毛龍“龍符式”朗誦以及附屬圖騰信仰等,同時以分而傳之方式為輔助傳承形式,將仡佬毛龍文化進行元素提取并應用到旅游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來。借助旅游文化創意產品的傳播,以提升仡佬毛龍文化的知名度為目標,促進協調仡佬毛龍文化與現代社會文明的關系,這樣一來,將會使仡佬毛龍文化的受眾范圍得到擴大,同時使更多其他民族同胞更加了解仡佬毛龍文化,甚至參與其中。
四、總結
以往的民族文化研究大多偏向人口多、地理位置好的大型民族。然而,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應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無論民族人口多少、所處地理位置如何,都應該得到尊重和重視。本文以仡佬毛龍文化傳承為例,分析探討仡佬毛龍文化的傳承方式,通過訪談、收集整理仡佬毛龍文化相關資料等形式,分析了仡佬毛龍文化傳統傳承方式的不足之處,提出合而傳之與分而傳之相結合的傳承方式。力求擴大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旨在促進完善民族文化傳承方式,尤其是地處偏遠、所受關注度較低的正在快速流失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最終達到保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多樣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天俊等著.仡佬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2]宋蜀華,陳克敬.中國民族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
[3]徐菊鳳.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J].旅游學刊,2005(4):67-72.
[4]王志毅.設計中的多與少——設計元素的探究[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12.
作者簡介:虞慧嵐(1963-),女,漢族,江蘇常州,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產品設計/服務設計;劉萬元(1994-),男,仡佬族,貴州銅仁,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生,研究方向:產品設計/文化創意設計;宋明亮(1980-),男,漢族,遼寧大連,大連理工大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設計與文創產品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