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20世紀以來,世界尤其是中國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中國在甲骨文和簡牘帛書及金文上面的研究發現,對中國的考古學術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拓寬了世界性的研究領域,對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中國書法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綜合國內外的各種研究,分為兩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介紹甲骨文和金文及簡牘帛書文物的出土對于中國古代書法文化藝術的影響,其次論述了整個中國書法和中國文化之間的聯系,并分析了二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化;書法藝術;考古;文物出土;中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在十九世紀末甲骨文被發現,之后各種重大的考古文物紛紛被發現。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的一百年里,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的考古文物,這些古老而珍貴的文物,為當代的書法藝術家們的創作提供了很多參考和素材,讓中國古代書法的研究掀開了新的篇章。可以說,這些考古文物的出土為中國書法和中國文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一、甲骨文、簡牘帛書和金文推動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
在近代將近一百多年的時間里,甲骨文、金文和簡牘帛書紛紛被發現,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極為珍貴的文物。很多古代的書法藝術家們雖然造詣很深,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都沒能夠見到這些珍貴的文化藝術材料。而現代和當今的書法藝術家們有幸能夠見識到這些素材和資料,是相當難得的機會。這些現代的書法家們通過對這些古老文字進行創新和臨摹,在借鑒的基礎上使這些古老的文化散發出勃勃生機。正因為如此,才讓當今的書法藝術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度,讓現代的書法藝術得到前所未有的豐富。在整個中國的文化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些有關中國古代文化,書法及文物文字的發現為考證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和文化提高了重要的幫助和翔實的證據。這其中就包括大量沒有署名的書法家的作品,這些珍貴的材料都讓人們了解到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發展,進一步證實了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文化。后來,中國對各種藝術門類進行區分和建立,就是借鑒和研究了這些出土的古代文物。通過這些珍貴的古代文物獲取了各種有價值的信息。首先,這些古代文物當中蘊含著每朝每代的文化信息,通過這些可以研究和發現當時人類社會的生活現狀、社會的文化和習俗、社會的動態發展等珍貴的信息;其次,這些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和歷史文化,可以研究出整個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和歷史發展的脈絡;第三,這些出土的文物具有自身的學術研究價值,還有獨特的藝術研究和探索;第四,這些出土的文物古跡可以讓當代的書法家和藝術愛好者進行借鑒和臨摹,成為當代書法家學習和研究古代書法藝術文化的范本。通過學習老祖宗對于中國古代漢字的理解,才能夠讀懂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理解這些古代的書法藝術對后代和世人的影響。商周時期的金文被發現就對中國后代的書法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到了宋代,還有許多專門研究青銅器的著作產生,清代聽過金石學的藝術復興,興起了專門學習和研究篆書的高潮。很多后代的書法家和愛好者都把青銅器上的銘文作為自己臨摹和學習的對象,通過借鑒研究這些古代的文字藝術,對于自己書法藝術的提高非常有幫助。簡牘帛書自從被英國人發現以后,就有大量的愛好者和書法家奔赴樓蘭進行探索。后來,樓蘭出土了大量的簡牘帛書,這些珍貴的文字藝術被發現,對后來的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研究和文字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突破使當代的書法創作通過融會貫通產生了新的字體和藝術風格,深刻地影響到后面的書法藝術的創作。可見,這些甲骨文和金文及簡牘帛書的產生對中國現代書法藝術文化的研究產生了重大的推進作用。
二、中國古代書法與文化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中國的書法藝術和中國的文化一樣,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漢字字體的變化,字形的演變都是可供世人欣賞的美好藝術。在世界上,中國的漢字文化是最具有獨特性的文化藝術。中國的漢字文化和書法伴隨著中國的歷史發展和前進,一路循序漸進發展而來。有著自己的創新和發展,后人的不斷繼承和改進創新,都是一部光輝燦爛的歷史。在世界漢字中,把書寫演化為藝術和美感的,能夠作為文化藝術欣賞和傳承的,只有中華民族的漢字,這就是中國獨特的書法藝術。而在當今,中國的這一傳統文化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中國和中華民族,它早已走出國門,向世界傳播。可以這樣說,中國漢字和中國書法藝術是屬于全世界的。中國書法藝術和京劇氣功以及針灸并稱為“中國的國粹”,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張名片,屹立于世界文化之列,成為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文化藝術,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珍貴的出土文物,不僅僅代表著一串符號,更是中國五千年來歷史和思想的沉淀,讓人為中國的悠久文化感到自豪和驕傲,成為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一朵璀璨的明珠,是整個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驕傲。在中國書法藝術歷史上,最早的漢字是符號。早期的人們采用符號來記錄事情,也是一種祭祀的標志,這些符號不僅僅有著記載事情的作用,也是人類早期文化發展和記載傳承下來的一種重要手段。沒有這些特殊的符號,中國的幾千年文化歷史就沒有那么容易傳承下來。可見這些看似簡單的符號對于中國歷史和書法藝術的重要特殊作用。中國書法在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中,逐漸成為記載和沉淀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就是中國書法之所以成為藝術的重要原因。中國書法由之前的記載和傳遞內容的方式,通過長時間的演變成為人類表達自己內心情感,記載自己民族文化的一個部分,成為具有獨立性的一門藝術,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很多書法藝術作品都有著當時的社會反映和文化背景,從這些書法藝術作品可以探尋到當時社會的一些文化和生活背景。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化成為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可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密切的關系讓中國書法藝術呈現出勃勃生機的文化氛圍。比如唐朝詩歌的盛行,背后就是唐代人開放包容的文化藝術的展現,表現了唐代人寬松的心態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而這些因素在書法藝術上的影響更深遠,因為書法藝術與當代社會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風俗聯系更加緊密。像魏晉時期的各種思想的碰撞和爭鳴,就涌現出書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流傳至今。在當時,書法藝術成為統治階級上層和士大夫階級提倡的藝術風氣,成為這些階級表達自己情感和政治志向的工具載體。但是在如今的社會中,隨著經濟越來越發展,人們對于書法藝術的熱情在衰退。書法僅僅局限在一些表面的東西,在人們眼中,逐漸地遠離藝術和文化精神,失去了藝術文化發展的原動力,在很多人眼中就僅僅是一堆記載故事的文字而已。
但在古代文人雅士眼中,同樣的漢字卻代表著不同的風格和演繹。比如,眾所周知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集序》,就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這件書法作品是王羲之內心情感的傾訴,是自己內心政治抱負的反映。當時的創作背景是文人雅士和上流社會的文人相聚蘭亭,王羲之心性大發,提筆所書寫的一篇文章,被人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其次是顏真卿所創作的《祭侄稿》,這同樣是一份精妙的作品和藝術瑰寶,這是顏真卿為紀念被叛軍殘害的侄子所書寫的文稿,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滿篇的文字風格充滿了憤怒和哀悼之情。在行云流水中將行書書法藝術和忠烈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被稱之為“天下第二行書”,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相提并論。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古代書法和中華文化的密切聯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習俗。
三、結束語
由此可見,中國書法藝術和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是相互依存的,是血濃于水的關系。中國書法藝術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有著深刻的闡釋,處處體現著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佳載體。通過對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入研究,能夠體會到中華文明的勃勃生機,從而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的強大。
參考文獻:
[1]黃希,羅汝鵬,胡東波.考古出土文物的研究性保護處理——以浙江蘭若寺墓地出土銅鏡為例[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9(1):49-58.
[2]王一凡.考古及出土文物所見河北與絲綢之路的文明互動[J].西部學刊,2017(1):28-31.
[3]張沖.河北承載建筑元素的出土文物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4]呂軍.我國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文物庫房規范化管理初探[N].中國文物報,2015-11-20(7).
作者簡介:李亮(1986-),男,山西太原人,碩士,晉中學院美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書法學。
基金項目:山西省社科聯2019至2020年度重點課題研究項目“山西省農村文化藝術人才培育機制研究”(項目編號:SSKLZDKT201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