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的分工和運作模式不斷細化,傳統的資產階級和隨著發展潮流發跡的新貴不斷在社會中交替位置。文化藝術中的流派和思潮不斷推陳出新,而各種地緣性主導的或是政治民族化的文化藝術復興思潮又頻頻登上主流舞臺,戰后興起的策展理論又不斷以相對個人化的角度推動著當代藝術潮流的發展。當代社會正在變得越發多元豐富,亦更加復雜,而身處其中的傳統精英階層也受到各方牽扯與解構逐漸式微,對于藝術的精英化審美也不止于精英階級自身。新的藝術從業者和藝術的消費者利用了現代主義藝術和當代藝術語言的晦澀和解讀的開放性,為自身樹立社會地位或藝術業界內話語權的掌握,自發地進行著“審美精英化”的行為。
【關鍵詞】現代主義;當代藝術;精英階級;審美精英化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一、當代藝術與現代主義的碰撞
(一)當代藝術的現代性
1.當代藝術及現代性的討論范疇
討論當代藝術,就不得不提有關當代藝術的定義。每個時代都有存在于當時的藝術作品,若僅僅以時間維度來劃分并不準確,而當代藝術的劃分則應區別于現代藝術這個范疇,所以在此談論的當代藝術是在時間上大體始于現代主義衰落的1945年前后,或者其作品所蘊含的“現代性”雖脫胎于現代主義,但是要有別于現代主義整體依托在資本主義社會維持下表達的“現代藝術”。 當代藝術其單獨作品雖表現形式與探討問題各不相同,但總體藝術形式的內核承載了對上層階級的反叛和對審美精英話語權的顛覆。在藝術本體問題上對審美現代化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撥亂反正,也豐富了藝術自身的表達范疇及討論語境。
2.社會層面下現代性的展開
有關于現代性,英國哲學家奧斯本認為現代性的展開可區分為六個不同的階段,從12世紀后半葉開始到當前的當代社會,每個時期都有現代性不同方面的展開。第一個階段的12世紀后半葉到文藝復興開始時期,其現代性意在區分和古典傳統對立的“現代”概念;第二個階段的15世紀,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使當時出現了時間上相對是中世紀的“現代社會”概念;第三個階段的16世紀到17世紀末,出現了“新時代”的概念,但只存在與當時的歷史分期觀;第四個階段的18世紀啟蒙運動,現代性的所指便從復興過去轉向未來,科學的發展帶動了人們探尋新事物的意識;第五個階段在19世紀后半葉,現代化運動開始介入審美,現代性的介入將審美本身歷史的、陳舊的形態轉化成了現代化社會討論的現代問題的體現。從這一階段起至最后一個階段便是本文重點論述的現代社會現代性展開的階段。而最后一個階段是從二戰后的戰后現代社會建立至今,其現代性在于區分現代與當代。而藝術在社會中也不斷隨著現代性的推進而不斷演進。
3.“審美精英化”的傳統
古代的信息及交流閉塞將統治者和宗教附上了神秘的色彩,樹立起古代的“精英”——即貴族、宮廷、教會,而西方古代藝術的發展恰恰又依附于其中。在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文藝復興三杰無不為貴族、教會所服務。教堂、宮廷的壁畫,建筑設計和貴族、有錢人的肖像,都是出自當時的藝術家之手,藝術家的生活來源以及當時的學院,都是貴族及教會支撐。當然,不可否認原始的宗教信仰起到使個體自發依附于其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當時整個西方社會主流的藝術發展是被宗教與權貴掌控的,即當時的精英階層。在藝術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信息的不斷發展,統治者及宗教的神秘性被信息沖淡,藝術從精英的、權貴的、宗教的表達逐漸轉向異化的個體表達,但仍依附于資本所建立的社會體制及資本主導的審美話語,現代主義就此應運而生。
(二)“精英化”的現代主義
1.現代主義的源流
十九世紀后期,隨著工商業革命所帶來的現代工業蓬勃發展與城市的林立,人們真切地意識到現代社會來臨。在現代科技的推進下,人類發展的進程飛速前進,在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對社會帶來改變時,資產階級在社會的各方面都占據了主要地位,在思想文藝界審美興起了異化的思潮。美術領域前衛藝術家們不甘于當時主流學院派繪畫對客觀對象寫實描摹的觀念、對古典主義繪畫的不斷復興以及同時期照相術的發明與推廣,也讓本肩負著對客觀世界再現任務的藝術家和美術工作者們產生了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并將此思潮不斷從行業內部推進。所以,從印象主義開始,后印象主義、野獸派、表現派等一眾流派開始了對傳統學院派繪畫的不斷異化,以致出現了變形的、較為個人化表達的繪畫。工業文明帶來的社會上新的資產階級、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等,這些人群是現代主義藝術主要的受眾與參與者,所以,現代主義運動所推崇審美注定并不是適用所有人的,也注定了現代主義發展的種種問題,其中就包含“審美精英化”問題。
2.現代主義的精英化趨勢
在由資本主義所構成經濟基礎的西方現代社會中,其精英階級主導并推崇的現代主義,它的發展從最初的創新和對相對陳舊古板學院派的反叛演進到了各流派林立的、對表現形式的不斷創新的發展狀態。以至于在現代主義藝術發展的后期,現代主義其自身的形式局限性與精英資產階級自我保護的階級壁壘綁定在了一起?,F代主義審美的這種相對單一性以及為現代主義藝術買單的精英階層對藝術作品風格不斷演進的迷信、對藝術家個體的迷信,現代主義藝術的發展又自發地追求藝術的精英化,快速地被商業體制裹挾和趨同,都使現代主義藝術逐漸精英化并相對脫離了大眾和集體。當然,這自然也不是說從我的角度去全盤否定現代主義藝術的價值和意義,而是現代主義藝術自身發展過程中攀附著快速現代化的西方社會,以及承擔著當時現代化進程中迫切需要的現代化美學指導與反思的任務,而當代藝術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脫胎于現代主義藝術應運而生,就像現代主義藝術對傳統學院派的反叛和繼承,當代藝術對于現代藝術也是反叛與繼承并存。
二、當代藝術重塑的發展道路
(一)當代潮流
1.反叛與突破——從達達主義到當代藝術
20世紀20年代左右,現代主義社會的各個方面以及現代主義藝術發展到了成熟期,在現代主義運動內部的一些藝術家和思想家開始對現代主義發展本身提出質疑, 尤其是他們看到現代主義發展的一切被用于戰爭,對于現代主義發展的美好愿景被打破,于是藝術家和詩人們開始進行一些對于現代主義整體發展的反思和反叛創造。達達主義運動就脫胎于對現代主義藝術精英化的、理性的反思以及對現代主義發展的質疑。達達主義反擊了幾乎所有的所謂前衛藝術和古典藝術,這一場運動放棄了藝術的自律。它積極地擁抱了批判的和非理性的思想,在藝術的表達中貫徹無意義和非理智,但整個運動卻是明確的理性主導,是對整個社會非常有介入性的左翼藝術運動。達達運動及其思想直接推動了對當時西方社會精英理性泛濫的反擊,也直接影響了后現代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產生。達達主義作為現代主義藝術運動中不可忽視的重大環節,其精神內核直接影響和開拓了當代藝術的思想根基及發展。當代藝術在其關于藝術本體認知和對藝術形式的開拓方面更是直接承接了達達主義運動的部分思想,甚至某些當代作品的理性思辨方式及其乍看反叛、突兀的作品性格更是直接可以追溯到達達主義。
在達達運動中,其社團主要人物之一的杜尚在一次展覽上把一座小便池放進展廳并命名為《泉》,這是達達也是藝術史上的里程碑的事件,影響了此后的藝術發展,其反藝術姿態的高度凝練化亦為此后更多觀念性質藝術作品的呈現提供了可能和土壤。后來的藝術家博伊斯、白南準等一眾先鋒藝術家將即興的行為甚至社會活動都介入藝術中,使用更多日常用品與豐富的材料和語言將藝術和非藝術的邊界模糊甚至意圖消除,它打破了許多傳統藝術表達形式的壁壘,也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做到了反傳統甚至是反藝術本身。而到了二戰后,隨著歐洲經濟的頹勢和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心地位的確立,美國也隨之成為了藝術和文化的新風口,二戰后的世界開始了兩極化格局,由被分裂的德國復興起的德國新表現主義以及零派藝術和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日本的具體派以及興起的各種形式的突破傳統表現語言的藝術作品接踵而至,在現如今的社會中不斷展開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
2.當代藝術市場簡析
當下藝術市場與生態的部分依然被經典傳統的藝術流派作品所占據,而新興起的現當代藝術潮流在各大藝術展會與拍賣會中也占據著不可小覷的地位與資本。只從資本與拍賣價格角度來看,現當代的藝術作品價格屢創新高,許多人也從時常爆出的拍賣天價事件背后多少接觸和了解當代藝術的市場外化輪廓。安迪沃霍爾、杰夫昆斯、格哈特·里希特等等優秀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屢屢刷新著藝術品拍賣價格的極限,而天價的背后卻已經是由當代藝術書寫的嶄新藝術史。
當然,依附于市場的當代藝術也會有其問題出現,頗受藝術品市場青睞當代藝術家kaws,其作品的天價就飽受批評家的詬病。融合了更具青年氣息的潮流文化和卡通化風格的kaws為藝術品市場注入了一絲新鮮多元的血液,但其與藝術發展的脫離和作品的空洞性確實不應在市場中吸引如此大量的資本。不過這是市場體系自身的問題,市場與資本的選擇已經明顯帶有權力意味,當代藝術在吸引市場與資本關注的同時,其自身也在保持與資本及各方權力的獨立性,如今的發展也不僅只在資本這一單個方面,自其內核來看:當下時段藝術的參與者與藏家是立足在縱觀藝術發展史的今天,當代藝術的作品形式以及觀念的沖擊更能在藝術本身的形式上推陳出新,對于傳統藝術表達不斷革新并且承載著藝術自身發展的先驗性,當代藝術作品自身不可替代的非語義性等特點,都不能在傳統藝術形式上找到與當代藝術作品等同的精神力量。所以,當代藝術在今天發展的意義并不等同于以往經典藝術范式發展的簡單延續,也不只是資本在藝術品上的簡單延續,更多的是從藝術自身問題出發對藝術發展進行的一種良性修正。
3.中國的當代藝術發展
中國的當代藝術發展立足在對原本傳統藝術的革新上。中國自身的藝術發展本身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背景的影響,整個西方美術體系在中國的發展相對比較滯后。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藝術發展基本以宣傳政治為目的,以技術手段為輔助;后來的美術體系也多是從蘇聯學習而來,直至1985年時,“85”新潮將西方的一些當代藝術和思潮傳入中國,逐漸有一批藝術家在做“異化”的當代藝術——從語言和表達手段上受當時西方當代作品的影響,但仍在藝術表達上與中國傳統的語言有所結合的表達方式,給中國傳統的藝術欣賞方式帶來了一些革新,也在某種程度上破除了國內已然陳舊且精英化的單一審美模式。
(二)被消解的精英
1.對“反智”的自發擁抱
在達達主義運動乃至后現代主義運動中,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一部分精英階層,自發地形成了對于傳統經歷的思潮的反思。也由于精英自身的文化審美和資本積累程度,決定了在精英階級內部會產生這種理性主導的“非理性”運動,以看似非理性、超驗的理念和方式來進行對理性主導的矯枉過正社會發展方式的反叛。正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寡頭運作方式,其中心的精英階級會不斷承接起社會變動所帶來的思想、文化、政治上的更迭,也正因如此,精英階層會自發地更新自身表達的形式,也擴充自身的思想。
2.被沖擊的“上層建筑”
在近現代社會一次次的社會變動與社會事件中,資本主義自身的中心化、精英化思想也被新到來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等理論解構、沖擊著。傳統的資本主義運作方式已逐漸閉塞,資本主義所建立的現代主義國家的傳統精英階層也被巨變帶來的浪潮所更迭。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去中心化、商業全球化以及對各種牢固階級關系的打破,對資本主義所維系的現代主義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進行著消解和重塑。
三、“一切堅固的東西都將煙消云散”
(一)現代社會的發展
1.信息的發展
現代社會的發展,不只是科技、思想、文化的進步,更重要的還在于信息傳遞媒介的發展。從書信紙張到電話,從教堂壁畫到電影電視,信息的傳播速率成量級的增長。信息的準確傳播也在消解著陳舊社會制度的運作方式。現代法制與哲學確立了現代的國家建制與制度,現代社會資產階級的精英也被信息共享的大眾洪流沖刷著。
2.不斷被解構的社會
現代社會的分工和運作模式不斷細化,傳統的資產階級和隨著發展潮流發跡的新貴在社會中不斷交替位置。文化藝術中新的流派和思潮不斷陳舊,而各種地緣性主導的或是政治民族化的文化藝術復興思潮又頻頻登上主流舞臺,戰后興起的策展理論又不斷以相對個人化的角度推動著當代藝術潮流的發展。當代社會正在變得越發多元豐富亦更加復雜,而身處其中的傳統精英階層也受到各方牽扯與解構逐漸式微,對于藝術的精英化審美也不止于精英階級自身。新的藝術從業者和藝術的消費者利用了現代主義藝術和當代藝術語言的晦澀和解讀的開放性,為自身樹立社會地位或藝術業界內話語權的掌握,自發地進行著“審美精英化”的行為。
(二)解構重塑
1.大眾對藝術的參與
藝術教育和各種藝術館在城市中的樹立對當代民眾的審美需求起到了促進作用,藝術對社會的參與度也越發升高。但精英化的審美在普通民眾對藝術的需求中起到了消極作用。破除審美的精英化就變成了當代藝術和當代社會共同所面對的問題。西方戰后興起的一系列策展理論以及獨立的策展方、藝術機構的出現,也都是推動當代藝術破除精英化并與個體獨立對接的方式和手段。但中國獨立策展的機構和整體意識還是相對國外而言略顯單薄,對于當代藝術的學術理論支持也不甚深厚,很多當代藝術的展覽和學術研討僅止于表面而且多數成了“圈子”里的自我游戲,這在某種程度上反倒助長了“審美精英化”的發展,以致有侵蝕進中國藝術學術圈之意。
2.精英階級的置換和重塑
而在逐漸展開的當代社會,精英階層似乎已不再承載舊時資產階級、貴族階級特定不變的精英群體的屬性。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隨著社會與信息的發展,新的現代信息社會運作方式變更所帶起的一個個綜合集團,和在去中心化趨勢下的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積累資本和地位的新興“精英”階級,自然也會有還未被置換和替換的核心精英階級。他們有資本消費藝術、文化,也有更多制定規則的能力,但更多的創造可能和未顯露出的當代特性,仍還在大眾與時代本身之中,就像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說的:“在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成名15分鐘?!?/p>
四、結論
精英化是傳統化的藝術發展趨勢,而破除藝術的精英化只能從藝術自身出發。當代藝術的出現與發展顯然承載了這一時代任務。但另一方面,當代藝術的發展仍然需要資本和相對精英階級的人群推動,不然仍然脫離大眾。而新的精英階層自身也已然不是當年陳舊腐朽的化身,他們有著對自身群體較大的自我反省意識,同時亦擁有著資本與地位。當當代藝術這一事物在當下快速興起并發展時,必然要有所針對,傳統的精英便擔任了這一斗爭對象。就藝術本體發展來說,當代藝術帶來的革命已經改變了藝術的發展道路。不過,即使是秉承著反叛、革新的當代藝術也仍需要發展與革新,發展與革新勢必要捆綁資本與階級話語。所以,當代藝術在對傳統意義上的藝術精英話語必然是消解了的;但與此同時帶起了新的藝術精英話語與階級壁壘,但相比傳統意義上的資本與地位對藝術的精英話語權已經逐漸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以更加解構的依附于信息化社會本身的精英話語在逐漸誕生。
參考文獻:
[1]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王燕平.審美現代性視域下席勒美育思想的辯證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5.
[3] Peter Osborne:The politics of Time:Modernity and AvantGarde(London:Verso,1995),9-13.
作者簡介:邊子晟(1997-),男,山東濟寧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戲劇影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