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云南大理白族民家支系女性服飾的內束腰帶為研究對象,從腰帶的實用性和意象性來解讀白族女性服飾腰帶功能的藝術特征,深層次地挖掘白族女性腰間的文化內涵,旨在弘揚白族文化。
【關鍵詞】大理白族;民家支系;服飾文化;腰帶功能;束腰帶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云南省內白族主要聚居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內,還有少部分分布于麗江、楚雄、昆明等地。白族的民家支系主要分布于環洱海地區的大理市區、鄧川、右所、鳳羽、江尾、雙廊、挖色、周城等小鎮,這些地區環繞著古南詔國遺址,古南詔國一直是云南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縱觀白族服飾的演變歷程,我們能夠發現白族服飾與白族文化發展歷程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系,正是因為白族特殊的宗教信仰、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以及風俗習慣,才使白族服飾呈現出現在的特征”。白族民家支系人口約占白族總人口的95%,民家支系構成白族的主體,即白族民家支系的服飾是白族服飾的典型代表。
云南部分少數民族沒有文字,難以敘事,服飾就代替了語言文字的功能。景頗族有一句民間諺語:“筒裙上織著天下事,那是祖先寫下的字”。少數民族的歷史文明和優秀文化都會在本民族的傳統服飾中得到充分的詮釋。“服飾同其他文化現象一樣,也是人類滿足生理和社會需求的工具和手段,具有不可代替的功能和作用”。大理白族民家支系女性服飾腰間有著三條腰帶:內束腰、圍腰和飄帶。這三條腰帶從實用性、裝飾性、意象性上反映出白族文化和民族風俗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沉淀,形成了現在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白族民家支系女性服飾腰帶的款式結構,紋樣圖案和腰帶上的配件、配飾都具有一定的意義,既是白族文化的一種心理折射,也是思想信仰的物化形式。
在筆者之前有許多的學者對白族服飾的整體研究較為系統,但以往學者的研究過程中針對白族民家支系內束腰帶功能的探索還涉及較少,筆者希望通過自己的探索能夠將大理白族民家支系女性的腰帶文化加以詮釋與宣揚。
一、內束腰的實用功能
內束腰在白語中被稱為(da bao),內束腰也叫束腰帶,是白族女性腰間最里面的一條腰帶,在三條腰帶中也是面積最大、長度最長、質地最硬的。白族民家支系傳統內束腰的寬度為15cm左右,長度在180cm到200cm之間(如圖1)。因白族傳統服飾是多層相套的三滴水樣式(也有學者稱為三疊水的),一般為三件三包多鈕結合,內束腰擁有控制服飾平整的作用。還未出嫁的姑娘都喜歡用束腰帶來緊束腰身,將自己身體的曲線恰到好處地凸顯出來。在月子中的女性會將束腰帶緊纏在腹部,來防止腹部變形。許多白族女性會將自己的錢包或貴重物品放到內束腰中,內束腰也擁有一定的儲物功能。大理屬于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海拔高,濕度大,束腰帶也具有防寒功能。白族受到母系社會的影響,女性要比男性勞作更多。白族民間有一句老話說:“想知道哪家的媳婦最能干,看看她背籃里的草堆得有多高就知道了”。白族婦女下田勞動,上山砍柴,背松針、背草,運輸小件物品時背籃、背繩都是必需品,在勞作中對于腰椎的使用量很大,內束腰就起到了保護腰椎的作用。
服飾作為民族物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各個少數民族擁有自己的服飾特點,在同一地域內不同民族會受到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宗教文化的影響,所以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服飾就會有相同點。大理與麗江同處于云南省西北角,兩地除了一些小聚居村落外,大多以白、納西、彝、傈僳、摩梭、怒、普米等少數民族雜居分布。納西族、摩梭族、怒族、普米族的女性服飾中也同樣地運用到了束腰帶(如圖2)。以上四個民族的束腰帶與白族的內束腰在色彩和大小上會存在著小部分差異外,這幾個民族的束腰帶與白族民家支系的內束腰形狀、用法、功能基本是一致的。
二、內束腰的意象功能
內束腰顏色分兩種:一種是子女未成家的女性使用的彩色腰帶,顏色由紅、綠、藍、三大色塊構成,每個色塊分三到四條由淺到深、寬1cm的色帶排序為一小組,每一大組的開頭是黑色色帶,結尾是金色色帶,整條腰帶由小組色帶重復排序組成,腰帶的顏色代表世間萬物的輪回,寓意女性的繁衍能力。大理市、江尾和鳳羽地區把內束腰叫五色腰帶。關于“五色”有一個神話傳說: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云南大首領張樂進求率領三十七部酋長,以云南國詔遜位于細奴邏。細奴邏十分謙遜,推辭再三。張樂進求眾祭鐵柱敬天的時候,突然有一只五色鳥落在鐵柱上,過了一會兒,五色鳥又落到了細奴邏的左肩上,眾人驚奇,皆議論細奴邏主貴,極力推薦其為首領。細奴邏推辭不掉,就拔出腰刀對眾人說,我要能一刀把大石劈開,我就繼承王位。刀劈大石原是辦不到的事,可是細奴邏一刀把大石劈成兩半,這證明細奴邏繼位實屬天意。于是眾心所歸,大家一致推薦他接替了張樂進求的職位。張樂進求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細奴邏做妻子,細奴邏號稱蒙舍詔,為六詔之首。之后,白族婦女將五色鳥視為神鳥,將五色視為吉祥與力量的象征。用五色腰帶緊系于腹部,寓意年青女性在生產后代時能平安順利,勞作時身體強健;另一種內束腰是子女都成了家的婦女使用的腰帶。子女成家后,家中老婦就得入白族本主宗教會學習白族經文,誦經理佛。入了教會以后其內束腰就得變成青色,腰帶上以吉祥紋樣為主,寓祈求平安、遠離紅塵、一心向佛。
內束腰紋飾圖案一般比較簡略,以幾何形圖案為主。最常見的為“銅錢紋”紋樣,銅錢紋圖案呈圓形狀,由兩部分組成,外圍的四個橢圓和中間的菱形組成一個銅錢紋。紋樣按順序排列,紋飾一般以偶數為主,銅錢紋暗含著人們對財富的期許和對平安的祈求。銅錢紋也在背小孩子的(guo bei)上和婦女腰飾飄帶中得到運用,在白族扎染桌布上運用的比較多,其寓意都是一樣的,祈求平安富貴。也有人把銅錢紋稱為太陽花紋,兩個紋飾的接壤處為花心,四個橢圓為花瓣,形成了四瓣太陽花,每片花葉上都會有一條線以幾何體的形式向外延伸,寓意天地在周而復始的運轉和生命的延續。
三、結語
“腰間的藝術,就是一個隱藏著無數象征意義的世界,散發著迷人的獨特魅力,那是一個有待研究、開發的魅力藝術寶庫。”從白族女性的腰帶中我們可以看出白族女性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內束腰帶體現了民族生活、區域特征、物質經濟相融合的自然意識,還對族群意識的體現達到了極致,融合了圖騰和宗教的崇拜。內束腰帶將白族的文化歷史物化,是一種無聲的民族文化的詮釋。
參考文獻:
[1]張成義,李群英.演變與傳承:白族服飾文化解析[J].藝術百家,2016(2).
[2]劉軍.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文化功能[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4).
[3]李天元.古人類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
[4]陳兆復.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5]玉臘.百彩千輝——云南民族服飾[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董淑濤(1993-),男,云南洱源,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