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燕燕
互聯網時代,數據呈幾何式爆發性增長,審計資源的有限性同審計對象數據信息的海量性矛盾愈發突出,給審計工作帶來了挑戰。面對海量數據,傳統的審計思維和審計方式局限性已凸顯,危機中暗藏機遇,政府審計緊跟時代步伐,利用大數據技術工具不斷拓展審計的視野和審計監督深度,實現大數據與政府審計的有機融合,助推審計模式創新和審計全覆蓋進程。結合本次大數據專題培訓,筆者淺談大數據技術在政府審計的現實應用及展望大數據技術對政府審計未來的影響。
一、大數據技術在政府審計項目的現實表現
近年來,面對越來越隱蔽化、高智商化、高科技化的犯罪特征,政府審計利用大數據技術這把利劍,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得到了黨和群眾的認可。2018年3月19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的“部長通道”期間,審計署審計長胡澤君表示:“通過信息化、數字化,努力提高審計監督的質量和效力,按照統一規劃、兩級部署、以用為本的要求,積極拓展大數據技術的運用,推廣數字化審計模式。”審計署自2002年就開始建設與大數據相關的“金審工程”,建成了對財政、銀行、稅務、海關等部門和重點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財務信息系統及相關電子數據進行的密切跟蹤,國家信息系統審計工作一直走在內部審計與社會審計的前端,不斷拓展了政府審計監督力度、廣度和深度。
1.強化數據比對,精準捕捉線索。
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實踐中,運用大數據技術,在核查效益、揭示問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通過數據縱向橫向比對,準確分析數據變化趨勢。在摸清自然資源資產實物量和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情況的基礎上,重點查處土地、礦產等國有資源出讓、使用、管理過程中的問題;重點查處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環境污染等危害公眾利益的問題。如,在對污水處理企業相關審計中,通過關聯比對工業企業用電數據、污泥處置數據,發現部分企業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極易造成二次污染,卻并未納入政府重點污染源監管名錄。再如,在國土資源審計中,通過將建筑用地圖斑數據與林業部門森林圖斑數據、基本農田矢量數據等關聯分析,可直接監測到建設用地占用林地、農田等違規情況。近年來,審計機關融合地理測繪成果和前沿技術資源,借助于無人機航拍技術,積極探索使用遙感、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手段精準捕捉審計線索或疑點。
2.數據可視化技術,鎖定重點區域。
在金融行業審計實踐中,運用數據可視化技術,鎖定重點疑似犯罪區域。金融行業具有數據集中度高,創新能力強、業務關聯度高的行業特點。針對金融機構業務開展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數據采集,對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進行清洗篩選整合分析。同時,借助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發現諸如大額交易、頻繁交易、相似交易的異常數據,找出趨勢、異常或錯誤,利用函數自動匯總分析結果,必要時核查賬簿或報表,生成分析報告、圖表、氣泡圖等界面,評估金融業務的風險點和高危人群,鑒別虛假的財務數據和報告。
3.互聯網+實地審計,定位疑似目標。
在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實踐中,政府投資建設及征收拆遷已成為社會的熱點和當地政府工作的重點、難點。呈現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逐年增多,資金量巨大,項目實施中問題較多、情況復雜的特點,審計機關有效整合行業數據、信息數據、進度數據,搭建遠程數據平臺、進行共享、規范和標準化處理,適時跟蹤項目進度和資金使用情況,增強了審計人員的宏觀意識和全局意識,加強了問題的核查力度。如:在以往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工作中,部分土方平整項目在實施階段常出現管理不到位、施工工期較長等問題,導致原始地形圖控制點損毀、土方復測數據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投資審計工作的質量及進程。審計部門各種數據,采用“大數據+審計”的模式,定位疑似目標,通過CORS基站,為出具土方工程量復測報告提供數據支持,通過對在審的土方平整項目進行現場復測,進行審減,節約財政資金支出,實現了投入人力少、耗費時間短的預期目標,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提升。
二、展望大數據技術對審計行業未來的影響
相對于傳統審計,大數據技術改變了審計目標、審計范圍、審計模式和審計場景。審計職業不僅要求審計人員具備審計、會計、法律方面的知識技能,更對審計人員在計算機操作能力、審計數據思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審計將更加依賴于大數據技術,目前,政府審計對大數據技術利用程度總體不高,還處于大數據技術使用和挖掘的初級階段。
一是輔助審計軟件形式單一,操作不智能。目前,輔助審計軟件技術不是特別成熟,操作繁雜,缺乏有針對性的輔助軟件,審計不同行業需要不同的業務知識背景,存在共性問題,也存在個性問題,現有審計輔助軟件無法滿足現階段審計發展的需要。未來的審計工作也要像醫療行業的醫生一樣,借助于先進的設備向被審計單位做做“CT掃描”,探入器官內部進行“胃鏡窺探”,偶爾“全面體檢”,以便及時發現病灶及潛在風險,審計機關就可以對癥下藥,防患于未然,化解重大風險。
二是審計機器人的運用不普及。針對不同行業,同質化的審計問題,要運用審計機器人實現科技化審計。通過與被審單位數據進行聯網,進行實時監督,實時預警,做到事前防范、事中預警、事后追責的審計模式,未來審計機器人的廣泛輔助審計,將真正實現創新型政府,高效型政府建設的目標。讓我們暢想下審計人員的未來:審計輔助軟件運用廣泛、審計機器人忙碌的預警、審計全覆蓋率大幅提升,現場審計時間投入減少,審計人員投入減少……,審計質量和審計效率得到了質的飛躍式提升。
酷暑炎炎,為期一周的上海財經大學專題培訓已結束,但繼續學習的態度并未結束。面對大數據時代,知識的半衰期只有5年,我們保持不落后的唯一應對方式就是:“學無止境、達則為先”,用歸零的心態來理解世界、來擁抱這個瞬息變幻的數字時代。相信在財務金融專家的點播和引領下,審計人員一定能在實踐中做到“濯去舊見,以來心意”,優化理念,統領全局。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借助人工智能AI等技術,為審計監督全覆蓋提供強力支撐,更好地履行審計法定監督職責,全面助推政府廉潔高效建設,更好地發揮審計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南昌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