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一曼,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我參與或主持了1973年和1991年兩次殷墟甲骨文的發掘工作,這在研究甲骨文的領域中是很難得的機遇。考古給我提供了研究甲骨文的平臺,在此我想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談殷墟考古與甲骨學研究的幾點體會。
一、殷墟考古發掘將甲骨學研究推向新的階段
殷墟考古出土甲骨文的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一是考古出土甲骨的科學性。120年來,殷墟甲骨已出土了約15萬片,其中大多數是1928年前農民私掘出土,科學發掘的有35?000余片。私掘所得的甲骨,出土狀況不明,且多屬小片,大多數文字較少。考古發掘品,不僅可確知甲骨所出的具體地點、坑位、甲骨埋藏情況及同出的其他遺物等,還避免了鑒真辨偽的問題。
二是考古出土甲骨的集中性。1936年小屯北地YH127坑出土刻辭甲骨17?096片,卜甲就有17?088片,其中完整的刻辭卜甲有300余版。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刻辭甲骨5335片,以卜骨為主,完整的刻辭卜骨有100多版。1991年花園莊東地H3坑出土甲骨1583片,有刻辭的689片,以大版的卜甲居多,完整的刻辭卜甲達300多版。數量如此之多的甲骨集中出土,為深入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出土甲骨的豐富性。考古出土品中,常見大塊的或完整的及文字較多的甲骨。1929年小屯出土了四版基本完整的有字卜甲,董作賓先生據此寫了《大龜四版考釋》,首創了“貞人說”。其后,又發表了《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提出了甲骨文斷代的五期分法與十項標準,使甲骨文研究進入了新階段。
YH127坑甲骨涉及殷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參加整理的胡厚宣先生,據此坑甲骨資料并結合以前所出的卜辭,寫出了《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二集,提出了很多新的見解,對甲骨學與商史研究起了巨大推動作用。
小屯南地甲骨,內容豐富,為甲骨學和商史研究提供了又一批重要資料,而且出土時大多有可靠的地層關系,并與陶器共存,這對甲骨文斷代與殷墟文化分期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花園莊東地出土甲骨最大的特點是占卜主體不是王而是一位與王有血緣關系的高級貴族“子”。《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一書出版后,激發了學術界對甲骨學與商史研究、特別是對“非王卜辭”及商代家族形態深入研究的熱潮。
總之,殷墟考古發掘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思路、新視野和新成果。
二、甲骨學研究成果又促進了殷墟考古不斷向前發展
120年來,在構建甲骨學的思想、理論和方法的征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學科體系。這些方面的學術成就,王宇信、具隆會《甲骨學發展120年》已進行了總結和回顧。我想強調的是,殷墟考古與甲骨學研究的關系非常密切,它們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絕對年代確定、殷墟考古發現的許多重要遺跡遺物的年代和性質等考古學問題,都是依據甲骨文資料和甲骨學研究成果來探討的。因此,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比較,這樣定會取得更大收獲。
三、應對學科發展要求,立足學術前沿,拓展研究領域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對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要確保有人做、有傳承。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們倍感親切。我們不能忘懷1928年到1937年主持殷墟考古及甲骨文發掘、整理的李濟、董作賓、梁思永、郭寶鈞、王湘、石璋如、高去尋、胡厚宣等學者。我們也不會忘記,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在殷墟進行考古發掘的老中青學者,以及他們辛勤發掘、踏實研究、開拓創新、追求真理的精神。
劉釗在《甲骨文研究的春天來了》一文中,提到新形勢下甲骨文研究應該如何發展和提升的問題,我覺得很好。其中不少研究項目與我們收藏甲骨的單位和直面甲骨實物的人員有關。我們一定要繼續做好殷墟遺址發掘,保護好珍貴的甲骨文物,發揮自身優勢,將甲骨文研究提升到一個新階段。
我深信,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下,未來的甲骨學研究,必定能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