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聯合國制定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大多數都和人口問題有關。從消除貧困和饑餓、良好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等,到可持續城市和社區、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及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等,沒有相應的人口政策和策略,這些發展目標都不可能達到。一個國家或民族要想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合適的人口政策和策略,而這些人口政策和策略的制定不僅要反映該國家或民族人口本身的變化,同時還要考慮到和其他領域的關系,以及未來發展的需要。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人口又是多民族、多文化的。中國人口的發展對全人類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人口結構和人口質量發生了深刻變化。高速工業化、城市化的經濟發展,導致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動。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等,正在使人口結構發生新的變化。老齡化的問題也讓中國人口面臨重大挑戰。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標志之一。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對人的語言有深刻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一個社團、一個家庭的人口結構如果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也必定會受到影響。所謂大語種和小語種的差別,不過是使用這些語言的人口數量的反映。而“全球語言”?“國際語言”等概念,也指的是使用這些語言的人的地理分布。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相互接觸,導致了雙語和多語現象。語言傳承和語言變遷相輔相成。某種語言的使用者徹底消失便意味著語言死亡。因科學技術發展而引起的人們生活方式改變,也影響著我們的語言生活。這些現象和問題都使得語言和人口關系的研究,越來越引起更多的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關注。從這一角度看,上面提到的與人口有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及政策也自然聯系到語言問題。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一些西方學者發現,自然生態復雜多樣的地區往往是多語地區。而這些地區常常面臨著貧困、健康、交通、教育、暴力沖突等問題。語言政策、規劃、管理等課題和生態發展、經濟發展、教育發展、社會結構發展等緊緊連在一起,得到政府和社會各個部門的重視。國際上也成立了一些專門研究人口和語言的發展組織。
作為人口眾多,同時社會經濟超速發展的中國,開展語言和人口研究具有美好的前景,有許多基礎工作要做起來。比如世界大多數發達國家在做人口普查時都會包括語言問題,政府部門和科研單位也對地區和社團的語言現象及人們日常的語言生活,包括家庭語言使用狀況等,有相當程度的重視和相應的支持。在中國的人口普查和地方調查里包括相關語言問題,對政府和社會各階層制定相應的政策,為社團和民眾提供合適的語言服務,都會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也能為把語言和人口研究建成真正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新型學科奠定扎實基礎。
語言與人口的研究是個跨學科的課題,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同具,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共存。這里收集的幾篇文章,旨在從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實踐方面對語言和人口的研究拋磚引玉。從內容的覆蓋面來說,還有許許多多重要的問題這些文章沒能包括。此外,語言和人口的研究還需要跨語言、跨民族、跨國界的比較,才更能說明問題。希望國內外學者在深入系統地研究中國特有的語言和人口問題的基礎上,對其他國家、民族和語言加以關注和比較,對語言和人口這一研究領域提出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和研究方法。
(李 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