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鋒
金秋十月,伴隨著共和國七十周年華誕,10月11日第三十屆長城心臟病學會議(GW-ICC)(簡稱“長城會”)、亞太心臟大會2019(APHC)、心血管預防與康復會議2019(ICCPR)、第十三屆五洲心血管病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陳義漢教授在主題演講中全面回顧了長城會30年的發展歷程并指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心血管病學科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取得了長足進步,科技創新全面提升了我國居民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健康福祉。
心血管病防控上升為國家戰略
陳義漢院士首先介紹說,1990年我國居民前三位的主要死因分別是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兒疾病和卒中,缺血性心臟病位列死因第七位。到2017年,我國居民前三位的主要死因是卒中、缺血性心臟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我國每年約有39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居民死因的第一“殺手”。《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2017年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高達2.9億人,其中高血壓2.6億人,腦卒中1300萬人,冠心病1100萬人,心肌梗死250萬人,心力衰竭450萬人,肺心病500萬人,風心病250萬人,先心病200萬人,心房顫動1000萬人,心血管疾病已成為中國當前面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陳義漢院士說,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的主要健康指標包括,居民預期壽命增加3歲,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水平,重大慢病下降30%,嬰兒死亡率降至0.5‰以下,孕產婦死亡率降至12/10萬以下,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降至25%,居民健康素養提升至30%,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增至5.3億人。2019年7月18日“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啟動,“健康中國行動”的兩大核心是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突出了一個轉變,即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在“健康中國行動”規劃的15個重大專項中明確提出實施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要求全面落實35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制度,加強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的規范管理,到2022年和2030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別下降至209.7/10萬及以下和190.7/10萬及以下。
陳義漢院士說,過去的70年心臟病學領域創立了一系列新的理論和技術,包括危險因素概念,β受體阻滯劑,CABG、他汀、PCI、ICD等,新技術新方法的不斷涌現極大地提高了人類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能力和水平。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構建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推進醫學科技進步,加強慢病防控、精準醫學、智慧醫療等關鍵技術突破。
陳義漢院士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通過廣大醫學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國基礎研究水平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包括心血管病研究在內中國學者在國際上發出了越來越多的中國聲音。基礎研究是帶有源頭性質、奠基性、根本性、具有普遍指導價值的核心性或關鍵性研究,不但蘊含在基礎醫學領域,也存在于臨床醫學領域和轉化醫學領域。但目前我國心血管病防治基礎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關口嚴重后移,應把我國疾病防治研究的重點放在上游位置;二是一些研究偏離重大科學問題,缺乏對心血管疾病領域重大科學問題的認知和鑒別;三是基礎與臨床部分脫節,許多研究沒有價值導向,看不到未來應用前景;四是很少有中國自己的特色與高地,缺乏影響世界的科學研究計劃。
陳義漢院士強調,要強化基礎研究和創新文化建設,基礎研究是永恒的“源頭活水”,醫學科技工作者要踏踏實實地做基礎研究,為轉化提供積累。要有十年磨一劍的韌性和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始終如一地瞄準顛覆性的理念突破和革命性的技術創新,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激勵和培育創新思維。要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人才,尊重權威。轉化醫學高瞻遠矚,是偉大的理念和卓越的戰略,現在已經到了轉化醫學的時代,世界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轉化醫學,各種各樣的轉化醫學論壇和期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轉化醫學前景廣闊。隨著轉化機制的突破和轉化藩籬的去除,轉化醫學一定會取得更長足的發展,更好地造福人類健康。醫學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和實現臨床轉化的源泉,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對國家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要不斷突破思維禁錮,拓寬思路、深耕細作、厚積薄發,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陳義漢院士同時指出,國內外許多研究都表明,多數心血管疾病都可歸因于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煙草、膳食等,實踐也證明控制血脂、控制血糖、控制體重、健康飲食、積極活動、戒煙等都有助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因此要大力倡導疾病預防,大醫治未病,防病重于治病,要把心血管病防治的重點落實在零級、一級和二級預防層面,而不是三級預防層面,不能做亡羊補牢的事情。
30年引領中國心血管病
學科創新發展
陳義漢院士說,今年長城會“三十而立”,在老一輩專家的無私奉獻、海外友人的鼎力支持以及無數中青年學者的齊心協力下,30年來長城會始終秉承“引進、創新、合作、發展”的宗旨,堅持“公益、預防、規范、創新”的理念,接力奮斗,不懈前行,不斷發展壯大。陳義漢院士回顧了長城會30年來引領中國心血管病學科創新和發展歷程。
長城會由我國著名心臟病學家胡大一教授和意大利心血管專家German Di Sciascio教授于1989年創立,此后經過馬長生教授、韓雅玲院士、張健教授等歷任主席的不斷創新發展,從早期的技術引進和人才培養,到20世紀90年代末的技術培訓,再到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醫學整合和國際交流,長城會已從最初的百人會議發展成為今天覆蓋亞太、面向世界的萬人盛會,從單一學科發展為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性醫學盛宴,從單一面對面的傳統會議發展成為集成網絡直播、多媒體互動、數字化管理為一體的立體會議,在我國心臟病學領域乃至整個醫學領域獨樹一幟,長城會已成功躋身于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心臟病學學術會議之列。長城會通過不斷加強的全球學術交流與合作,已成為心臟病學領域的“國際直通車”。
長城會堅定貫徹“學術、開放、引領、傳播”的方針,創新伴隨長城會走過30年。首屆長城會是我國第一個采用電視轉播演示技術的示范會議,實現了對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的轉播,由此開啟國外專家對我國醫生進行培訓的先河。1994年長城會率先在國內會議上采用“微波”傳輸技術進行手術直播,逐步將長城會從普及心血管疾病診療技術的平臺,推向學科融合與智慧碰撞的開放學術平臺;同期胡大一教授開展了全國ICD注冊登記,舉辦了藥物臨床實驗研討會,建立了專業數據庫并與多個國際學會進行官方合作,出版了多部著作以促進心臟病科普宣教,實現了從普及和推廣射頻消融和冠脈介入治療技術到心血管病防治綜合培訓的轉變。1995年,胡大一教授意識到學科交叉的重要性,開始與內分泌、腎臟內科等學科展開合作,當時的這個做法不僅是在中國甚至在世界上都是創新的,學科交叉合作讓長城會逐漸形成了一個更大更廣的格局。
進入21世紀后長城會步入學科融合、醫學整合新階段,積極倡導學科對話并將預防康復和慢病管理作為長城會的重要議題,倡導“回歸人文、回歸臨床、回歸基本功”,倡導新技術新理念的推廣。2001年長城會引入預防論壇,實現了從純臨床向“臨床+公共衛生”的轉變。2015年長城會提出電子健康醫療理念,提倡“以人為本”的醫療模式。2016年為響應國家強基層和分級診療的醫改政策,長城會推出了“第一屆縣域醫療論壇”“第一屆全科醫學論壇”,引入的“互聯網醫療論壇”對提升醫療服務效率和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17年長城會提出強化“大健康”的概念,強調要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2018年長城會開啟心血管醫師教育和培訓,學術規模盛況空前,參會人數再創歷史新高。2019年長城會首次設立“長城會杰出貢獻獎”,表彰在過去30年中對長城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
30年來,自始至終走在中國心血管病學的最前沿,有力推進了新概念、新理論、新指南、新標準、新規范、新技術、新方法在中國心臟協管病學領域的應用。長城會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心臟病學醫師臨床診療水平的提高,提升了臨床與基礎研究能力,推動了醫患雙方共同防病治病,推動了海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培養了一大批擁有核心技術的中青年專家,為中國心血管事業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和技術基礎,引領著中國心血管病防治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研究不斷取得新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韓雅玲教授介紹,我國對冠心病流行病學的調查十分重視,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1984年我國開展的多省區市心血管病人群監測協作研究,不僅提供了冠心病發病率和病死率情況,還推進了我國在心血管流行病學研究方面的發展,培養了最早一批從事心血管流行病學工作的專家,也為流行病學研究形成中國特色并融入世界貢獻了重要力量。2005年出版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是我國第一部反映心血管系統疾病流行趨勢、防治現狀和臨床研究的綜合報告。優化的藥物選擇是冠心病治療的基石。20世紀70年代,冠心病監護病房在我國一些城市的大型醫院相繼建立,使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從30%左右降至15%左右。1984年我國開展冠狀動脈內溶栓治療取得成功,隨后又開展了靜脈溶栓治療。雖然我國心血管藥物臨床研究起步較晚,整體研究水平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但近年來進步幅度較大。中國學者不僅參與了國際研究,而且還在部分研究中起主導作用,BRIGHT研究和ILOVEIT2研究更是得到了歐洲指南的引用。
1973年我國學者首次成功施行國內首例經皮穿刺經股動脈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術。1985年開展的經皮球囊導管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開創了我國介入心臟病學的新紀元。近10多年來介入治療在我國發展,每年的例數以11%到25%的速度持續增加。在不斷引進新技術新器械的同時,我國學者也不斷對相關技術和器械進行研發,其中我國自主研發的多種新型藥物涂層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極大地促進了介入技術的快速普及和發展。國產NeoVas完全生物可吸收支架于2019年2月27日正式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批準的醫療器械注冊證,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該支架在植入人體后,經過血運重建、支架降解吸收和血管修復三個階段后,支架最終完全降解,血管結構和功能得到恢復,三年臨床隨訪數據表明,遠期安全性好于國際同類支架。近年來,中國學者的許多研究及新技術多次被歐洲指南引用,標志著我國冠脈介入治療領域已由過去的模仿、學習和推廣國外先進技術,邁上產學研相結合和自主創新發展的新臺階。
韓雅玲院士指出,近10年中國冠心病治療臨床研究的數量、質量取得較大進步,方法學從早期大樣本單中心注冊研究,發展到盲法、隨機對照、多中心研究,內容與成果多聚焦于國產抗栓藥物、器械、復雜冠脈病變介入治療策略及冠脈腔內影像學發現,中國學者在國際頂級醫學或專業雜志發表的數量日益增多,并被國際指南引用。未來5年將會問世更多我國自主產權的新藥械,預計在抗栓藥、冠脈復雜病變處理策略、腔內影像學和功能學的指導意義、創新性的診治方法等方面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
韓雅玲院士介紹,1962年我國啟動了心臟起搏器的研發與臨床應用工作,此后20多年間我國心臟起搏技術不斷探索,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臨床應用和推廣經驗。20世紀90年代,我國心臟起搏專業步入高速發展階段,國內外起搏治療水平差距逐漸縮小,國內主要電生理中心起搏器植入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我國電生理事業于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起步。此后20年間中國學者大力開展了心臟電生理技術研究,1991年我國學者報道了導管射頻消融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經驗,這是國內導管射頻消融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開始;1995年組成的“全國射頻消融疑難病例研討會”手術隊,對疑難射頻消融病例進行攻關,促進了國內導管消融技術的普及和推廣;1998年我國完成國內首例心房顫動(房顫)導管消融術,開啟了我國房顫導管消融的發展歷程。近10年來,我國心律失常領域臨床研究逐步與國際接軌,高質量的臨床型研究越來越多,為指導臨床實踐提供了中國證據,其中“房顫相關心動過速-心動過緩綜合征消融還是起搏治療”研究,直接修改了歐洲房顫指南對此類情況導管消融治療的推薦級別。
在高血壓防治領域,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完成了5次全國性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已上升至23.2%,患病人數達到了2.45億人。韓雅玲院士介紹,1960年我國學者提出綜合快速療法,強調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血壓,1965年我國學者提出“小復方”構想并研制出了“復方降壓片”。多年來我國學者開展的多項研究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一致贊譽,對高血壓的治療策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一些研究結果被國際高血壓指南引用,同時在CCS-Ⅱ、ONTARGET等多項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中,也都有我國科研工作者的積極參與。1969年劉力生教授等在首鋼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以控制高血壓為主的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基地,積極推行高血壓人群防治工作。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首鋼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基地治療與管理模式稱為“首鋼模式”,并贊譽為發展中國家人群防治模式。此后,“全國高血壓規范化管理”項目、“燎原計劃”等模式也被證實適合我國國情并得到大力推廣,1998年原衛生部將每年10月8日定為“全國高血壓日”。我國于1958年開始對高血壓開展基礎研究,主要聚焦于高血壓的流行病學、臨床研究、發病機制和藥理學等方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在上述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
韓雅玲院士介紹,20世紀70年代北京、上海相繼開展了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的介入治療,此后在全國范圍內逐漸發展。21世紀初國產封堵材料的成功研發促使先心病介入治療迅速在全國推廣。數據統計顯示,2009年到2018年,我國先心病介入治療數量逐漸增長,總例數為世界之最。在先心病新材料器械研究方面和術式改良方面,我國學者不斷嘗試,實現了手術成功率及安全性的雙提高。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心臟瓣膜病的介入治療。2010年我國開展了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推動了心臟瓣膜病介入治療在我國的又一次大發展。國產瓣膜自主研發與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的推廣齊頭并進。此外,我國學者在經皮心室重建術、心室折疊減容術、擴張型心肌病免疫吸附治療等方面也取得突破。我國學者首創的經皮心肌內室間隔射頻消融術治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為微創室間隔減容術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案。
基礎研究方面,我國學者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系統地研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近20年來我國學者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分子遺傳學特征、代謝與血液流變學異常、炎癥免疫對血管的影響以及血管穩態構成與維持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20世紀80年代溶栓治療的開展推動了心肌梗死特別是缺血再灌注損傷與心臟重構的研究。山東大學張運院士團隊采用斑塊內注射基因或紅細胞、頸動脈套管、精神應激、斑塊內注射促凝劑、凝血酶原過表達等方法,成功構建了斑塊易損、出血和破裂的兔、小鼠、倉鼠、大鼠動物模型,成為國際上易損斑塊動物模型最完善和最系統的實驗室之一,為易損斑塊的機制和干預研究提供了適宜對象,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醫學科學院顧東風院士團隊開發了適用于中國人群的10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發病風險預測China-PAR模型,可針對ASCVD患者進行風險分層及低、中、高危個體的切點劃分,有助于心血管病早期防控。
近年來,我國心力衰竭研究和臨床工作取得很大進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健教授領銜的China-HF研究,明確了我們國家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特點。通過學習班、心力衰竭學院等多種形式的推廣,我國心力衰竭規范化治療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由胡盛壽院士及其團隊建立的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的精準分型,發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得到國際同行高度贊揚并將其命名為“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的阜外分型”。
為規范心衰患者的診療過程,提高我國心衰綜合防控水平,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等2016年聯合啟動中國心衰中心建設項目。由張健教授等領銜的中國心衰中心2018年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成立了心衰中心認證組織架構和心衰中心認證指導委員會等工作體系,共同推動全國心衰中心建設。截至2018年10月,已注冊的497家機構會員中有50家心衰中心通過認證。50家通過認證的心衰中心從2018年1月至10月質控指標顯示,心衰中心建設有效提高了心衰患者規范診療水平,促進了醫療質量的持續性改進和對心衰患者的長期管理。
在中華預防醫學會王隴德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劉建民教授等的積極倡導下,2015年我國啟動卒中中心建設,通過近5年的發展我國已建成327家基地醫院,202家高級卒中中心,108家高級卒中中心建設單位,卒中中心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任力杰教授介紹,該院2011年9月正式掛牌成為國家衛健委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醫院,近年來醫院在以卒中為終點事件的慢病篩查、急診救治、新技術推廣、醫療大數據、遠程醫療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發展了22家基地網絡醫院和近200家社康中心篩查網絡,對篩查并登記的50 000多卒中高危患者進行了健康管理。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科主任周德生教授說,作為湖南省卒中中心建設單位,在總結歷代醫家有關腦病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方藥的基礎上,醫院建立了中醫腦藏象理論體系,制定了缺血中風、出血中風、血管性癡呆中西醫結合診療規范和路徑以及協議處方。在圍溶栓取栓期以及溶栓取栓治療后聯合應用辨證論治湯劑、中藥針劑、中醫適宜技術等提高了心腦血管病的治療和康復水平。
互聯網為心血管病防控
提供新機遇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指出,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醫療”蓬勃發展,現在很多人都知道通過APP、微信等問診或預約專家。基層醫院和偏遠地區的醫生,也越來越多地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線上學習培訓、手術觀摩、與知名專家“面對面”交流等,從而實現在較短的時間里積累經驗,提升技能,第一時間得到國際前沿理論和技術進展,診療規范也更加專業化、標準化,互聯網成為未來應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渠道。
為貫徹“健康中國行動”要求,提高基層醫療機構高血壓管理水平,踐行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2019年“華佗工程”工作計劃》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分級診療體系的華佗工程2.0模式,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高血壓分會10月18日啟動華佗工程“健康血壓—云計劃”專項行動。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宇清教授說,該項目將充分發揮和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通過學科幫扶、人才培養、遠程指導、技術賦能等多種形式,為基層醫療機構引資源、送技術,助力各地區構建智能化高血壓及相關疾病綜合監控管理網絡體系,提高各省區市基層高血壓及相關疾病綜合防控能力。項目將以縣域為重點,幫助縣域醫療機構建設一批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高血壓專科,帶動鄉鎮社區高血壓及相關疾病規范化診療能力提升。充分發揮高血壓分會專家成員的優勢,通過專家走基層、知識下鄉、骨干培養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批基層高血壓防控骨干。以北京豐臺和河南鞏義為樣板,利用新技術為基層賦能,以高血壓為切入點,逐步為基層醫療機構建立智能化慢病網絡體系,服務緊密型醫聯體建設。
為推進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型,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委員會等,10月11日在北京聯合發起“心臟康復走基層,五大處方進家庭”項目,該項目計劃三年內在全國培訓10 000名心血管病醫生,并對10萬名患者開展康復管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胡大一教授介紹,近年來心臟康復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已成為心血管病治療臨床路徑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項目旨在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將醫院傳統心臟康復模式逐漸轉變為家庭心臟康復模式,通過大醫院、基層醫院和家庭或社區三方互動,對患者進行家庭心臟康復規范化管理,提高患者出院后對康復的重視水平,減少出院引起的疾病風險和事件發生。同時,提升各級醫生對于心血管病患者出院后康復管理規范化的認知和診療水平,通過三級互動共同構建心臟預防與康復網絡。
河南省鞏義市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郜炎輝教授介紹說,鞏義市15歲至74歲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24.89%,治療率為35.72%,控制率僅為10.40%,鞏義市醫療資源不足,應用“互聯網+”改善醫療服務勢在必行。鞏義市人民醫院2017年參加了河南省“互聯網+高血壓遠程精準管理”示范項目,2018年6月成立鞏義市高血壓遠程管理中心,中心以鞏義市高血壓防治中心為基礎,以“互聯網+”為技術支撐,將個體化高血壓管理擴大至全鞏義市。中心為17家村衛生室和18家衛生院安裝了遠程無線隧道式電子血壓計,為村衛生室開通了遠程視頻,提高了鄉村基層醫生對基層高血壓患者的管理水平。初步分析顯示,通過1個月到3個月的遠程血壓精準管理,血壓達標人數提升了14.3%。中心計劃將繼續投放多種遠程血壓監測設備,真正實現讓患者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規范化的遠程高血壓診療服務。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醫院副院長楊秀慧教授介紹說,2018年9月由漯河市中心醫院牽頭的“漯河市高血壓防治體系建設項目”,獲得2018年度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支持。2018年12月,通過“互聯網+高血壓遠程監控管理模式”建立了漯河市高血壓網絡防治體系。高血壓遠程中心通過遠程血壓數據管理實現了醫共體遠程運行,遠程監測中心為各級醫師配備了“千里眼順風耳”,打破了信息數據孤島。目前該項目已覆蓋漯河市60個基層醫療網點,項目還將與漯河市國家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系統對接,覆蓋全市基層醫療機構約200家,服務站和衛生室1300多家,基層醫生2000余名,真正做到惠及267萬漯河城鄉居民。
提升基層診療服務能力,
生活方式干預意義重大
“基層是慢病防治的主戰場。”山西白求恩醫院任潔教授說。
任潔教授介紹,為響應中國高血壓聯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燎原計劃”《中國高血壓基層管理指南》等宣傳推廣活動,提高基層醫生高血壓防控技能,規范社區高血壓管理,強化大眾對高血壓疾病的認識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風險,從2016年11月起山西在全省范圍內廣泛開啟了 “燎原之行”活動。三年來“燎原之行”累計開展指南巡講127場次,培訓基層醫生36 550余名,開展現場患教和義診活動300余場次,接待居民咨詢50 000余名。“燎原計劃”調查顯示,經過培訓基層醫生對高血壓知識的掌握程度較以前有明顯提升,居民逐步開始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燎原之行”在山西省建立了一支具有極大凝聚力和高度影響力的高血壓防控隊伍,進一步提高了高血壓患者治療達標率。
福建省安溪縣醫院院長陳鑫壇教授介紹,為有效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動分級診療,2018年安溪縣醫院心血管內科開始獨立建科,通過引進人才,購置先進設備,加快培養介入專業團隊,提高了開展介入手術的能力,縮短了心梗治療的“窗口”時間。同時,安溪縣醫院成立了縣域慢病管理中心,進一步加強了高血壓等慢病管理,提高了血壓控制率和達標率,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達標率從管理前的38%提升到管理后的82%。通過規范治療和及時隨訪治療心力衰竭,明顯減少患者再住院。目前,慢病管理中心管理有患者5624人,隨訪達到100 419人次。
我國心腦血管病疾病負擔在不同地區間存在較大差異,呈現“北高南低”現象,黑龍江、吉林等東北地區和新疆、青海、西藏等西北省份發病率較高,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適合當地人群特點的心腦血管病防治策略。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哈醫大一院)神經內科姚麗芬教授介紹說,黑龍江地處中國北方高寒地帶,晝夜及冬夏溫差大,居民多喜食高鹽高脂食物,飲食中蔬菜水果奶制品攝入較少,同時喝酒過猛,吸煙者較多,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黑龍江成為我國心腦血管病高發地區之一。面對不斷攀升的心腦血管病很多人常常感到手足無措,對健康知識的渴求和需要也越來越強烈。哈醫大一院多次舉辦大型義診活動,為廣大城鄉居民進行卒中義診、咨詢和檢查,發放心腦心血管病宣傳材料和健康手冊等,通過向公眾宣傳和普及心腦血管病防控知識,促進人們逐漸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王忠教授說,內蒙古地處祖國北方,氣候寒冷干燥,多肉多鹽,吸煙飲酒等生活飲食習慣導致心腦血管病高發。針對內蒙古地區腦血管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神經外科通過多種形式強化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控制,積極開展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倡導膳食結構多樣化,建立健全了健康教育體系,持續普及健康科學知識。同時,加強死因監測,逐步實現卒中發病、患病、死亡和危險因素信息的全程動態管理。
滄州市中心醫院腦科醫院神經外七科主任龐其軍主任醫師介紹,滄州市2018年心腦血管病年平均死亡率為 26.88/10萬, 且死亡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滄州市中心醫院各科室醫師每月都要定期組織患者健康教育,普及心腦血管病防治知識。各級醫師輪流前往周邊基層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義診和健康宣教,努力提高廣大老百姓對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認知水平。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趙玉武教授介紹說,為提高卒中早診早治水平,醫院開展了面向社區的腦血管危險因素篩查,內容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和頸動脈斑塊等,對有高危因素的人群給予早期干預,通過有效干預近年來所在地區卒中發病率已逐漸開始下降。
“健康中國行動”提出對高危人群和患者開展生活方式指導。2019年10月22日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等在北京共同舉辦 “落實健康中國行動·普及血壓健康知識—2019年全國高血壓防治宣傳日主題活動”。活動旨在進一步傳播高血壓防治的健康知識,糾正公眾對高血壓的認識誤區,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號召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切實降低高血壓帶來的疾病負擔。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區防治部主任王增武教授特別強調,血壓管理要重視健康生活。王增武教授說,大量的醫療實踐證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是生活方式相關性疾病,如鹽攝入過多有可能導致高血壓,過量飲酒可明顯增加心血管病發病,特別是中風的危險,吸煙不僅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也是呼吸系統疾病和癌癥的危險因素。高血壓等慢病不能單純靠藥物控制,必須在改變和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的基礎上,輔助以藥物治療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減少鈉鹽攝入、減輕體重、規律運動、戒煙、限制飲酒、心理平衡等生活方式干預,有利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控制。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通過幾代醫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國心血管病防治水平實現了從模仿、改進到創新的跨越。未來,科技創新將繼續引領中國心血管病學科向前發展,為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做出新的貢獻。
專家簡介
陳義漢院士,長城心臟病學會議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同濟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部主任,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心臟內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