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慶



摘要:以石榴種子作為研究材料,采用不同濃度(0、0.2%、0.5%、0.8%)的秋水仙素浸泡不同時間(12、24、48 h),并對處理過的種子進行相關指標的測定。結果表明,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對石榴種子有影響,表現在秋水仙素濃度越低,其發芽率越高;0.2%秋水仙素處理24h最有利于石榴種子的染色體加倍;0.2%秋水仙素處理48 h對大籽石榴的出苗率最有利。由結果可知,經一定濃度秋水仙素處理的種子,與未經秋水仙素處理的種子相比,其發芽、幼苗生長的效果較好。
關鍵詞:石榴;秋水仙素;多倍體;種子發芽;幼苗生長
中圖分類號: S665.403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19-0142-03
收稿日期:2019-04-18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編號:072102150001)。
作者簡介:方 慶(1979—),男,安徽東至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園藝植物遺傳育種與栽培工作。E-mail:fangqingluck@163.com。
石榴(Punica granatum)又稱安石榴,是集綠化、觀賞、食用、藥用功能于一體的優良樹種[1]。在四季分明的北方,石榴樹在冬季時葉片脫落,而在溫暖的熱帶地區則四季常青。石榴樹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種,可以采用播種、分株、扦插、壓條等方式,易栽并且容易成活。通常在栽種石榴樹時采用壓條的方式,覆土后再澆水,30d左右就會生根。石榴樹不僅是一種水果樹,而且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人們喜愛石榴樹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它具有吉祥的寓意。當前,我國的石榴產量不斷攀升,特別是在國家的大力提倡和鼓勵下,人們綠化荒山、植樹造林,而石榴樹由于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耐旱性和抗病性并且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因此頗受人們喜愛[2]。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石榴的種質資源評價和利用是國內專家學者的主攻方向,尤其是石榴的形態和經濟性狀研究[3-6]。石榴具有抗癌等保健作用[7],近些年來已被國際專家學者廣泛關注,成為社會熱點課題,而石榴樹生長過于緩慢,不利于商業化經營。相關研究表明,多倍體的巨大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植物生長緩慢的問題。關于植物加倍化學藥劑,人們普遍知曉的就是秋水仙素[8-9],但是目前尚未見關于石榴多倍體的報道,本試驗通過對石榴多倍體的誘導,以期為下一階段石榴多倍體的繁育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為豫大籽石榴,于2017年9月采摘于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劉溝村,并于2018年3月22日取出種子,清洗后供使用。
1.2 試驗方法
1.2.1 催芽 先用清水洗種,再將用紗布包裹的種子置于溫度為17~28 ℃的室溫下。在對種子進行催芽時,為了使種子保持一定的濕度,每天都要用清水對種子進行清洗。當種子發出約30%左右的芽時,將種子從紗布中取出,用秋水仙素對種子進行處理。
1.2.2 秋水仙素處理 待處理的種子最好是剛剛發芽的種子。處理時,采用豫大籽石榴(以河陰銅皮石榴為父本、大紅袍石榴為母本人工雜交培育而成),將種子分別用0.2%、05%、0.8%秋水仙素浸泡12、24、48 h,CK(對照)為清水(清水處理分別浸泡12、24、48 h),共設12個處理(表1)。處理時確保環境處于室溫、黑暗的狀態。
1.2.3 數據處理 將用秋水仙素處理后的種子清洗后放入培養皿中,在室溫下繼續催芽。1周后,對種子的發芽率及胚軸大小進行統計。觀察并分析種子發芽率與秋水仙素處理時間、秋水仙素濃度之間的關系。
1.2.4 播種 將種子撒入田中,待種子出苗后,對出苗率、株高、真葉數等進行記錄。為了對不同處理下植物的外部形態進行比較分析,需要用游標卡尺測量2張子葉間的間距。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濃度秋水仙素處理12h后種子的發芽情況
由表2、圖1可以看出,種子的發芽率與秋水仙素濃度整體上呈反向關系,秋水仙素濃度越高,種子發芽率越低。清洗處理的發芽率達到最大值,穩定性也比較好。經秋水仙素處理后的種子,其發芽率受到催芽時間的影響,隨著時間增加,發芽率慢慢提高,到一定日期后趨于穩定。
2.2 不同濃度秋水仙素處理24 h后種子的發芽情況
由表3、圖2可以看出,在4月24日、4月25日這2 d,經0.2%秋水仙素處理的種子發芽率比經0.5%秋水仙素處理的種子發芽率低,但是隨著時間的增加,仍然呈現出發芽率與處理濃度相反的規律,也就說是秋水仙素濃度越高,發芽率越低,并且隨著催芽時間的增加,發芽率逐漸提高。
2.3 不同濃度秋水仙素處理48 h后種子的發芽情況
由表4、圖3可以看出,發芽率與秋水仙素處理濃度呈反向的變化規律,即秋水仙素濃度越高,發芽率越低,并且發芽率隨著催芽時間的延長而不斷提高。用濃度為0.2%的秋水仙素處理過的種子,其發芽率要比經CK處理種子的發芽率高,這說明因清水處理時間過長而對種子發芽率產生了影響。
2.4 相同濃度秋水仙素處理不同時間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由圖1、圖2、圖3可以看出,當用于處理的秋水仙素濃度相同時,不同處理時間對發芽率的影響并無明顯規律,說明可能由于處理時間與處理濃度存在互作作用。但整體分析可以發現,與對照種子的發芽率相比,種子在經秋水仙素處理后,其發芽率都變低了,這反映了秋水仙素處理存在抑制種子發芽的可能性。經CK處理的種子,處理時間越長,發芽率越低,這反映了清水處理時間對種子發芽率存在影響。
2.5 秋水仙素各處理組合對胚軸平均橫徑的影響
從表5、圖4可以看出,不同處理組合的橫徑變化并無明顯規律,但其中經濃度為0.2%的秋水仙素處理24 h后的種子胚軸橫徑達到最大值,經濃度為0.8%的秋水仙素處理 48 h 后的種子雖然也有發芽,但是其胚軸沒有伸長。由此推測,用高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種子會對其產生毒害作用。
2.6 秋水仙素各處理組合對大籽石榴出苗率的影響
由表6可以看出,當秋水仙素處理的組合不同時,種子出苗率的變化十分明顯,但規律不明顯。綜合分析可知,整體上處理時間越長,種子出苗率越高,這可能與處理時間、催芽時間有一定關系。
2.7 秋水仙素各處理組合對大籽石榴外部形態的影響
對表7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當秋水仙素處理的組合不同時,對石榴幼苗的外部形態有一定影響,但規律不明顯。當秋水仙素處理濃度為0.8%、處理時間為12 h時,平均真葉數達到最大值;當秋水仙素濃度為0.8%、處理時間為24 h時,平均冠幅達到最大值;而當秋水仙素處理濃度為0.2%、處理時間為48 h時,平均株高達到最大值。另外,石榴種子經秋水仙素處理后,其幼苗冠幅大都比未經處理的幼苗冠幅大,由此可初步推測,部分幼苗已經變成了多倍體。
3 結論和討論
3.1 結論
試驗表明,豫大籽石榴的發芽率隨著秋水仙素濃度的降低而提高。當秋水仙素的濃度相同時,發芽率受處理時間的影響并不明顯,說明濃度和處理時間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試驗還表明,胚軸橫徑受秋水仙素處理方式的影響無明顯規律,但總體來看,經秋水仙素處理后的種子橫徑比未經處理的種子橫徑大。因多倍體的顯著特點就是巨大性,由此可初步推測,部分種子極有可能已經加倍成為了加倍體。
關于秋水仙素各處理濃度、時間對石榴幼苗外部形態的影響,兩者之間的影響無明顯規律,但總體來看,經秋水仙素處理后的幼苗冠幅比未經處理的幼苗冠幅大。由此也可初步推斷,部分石榴幼苗可能是加倍體。
3.2 討論
很多種子在試驗中沒有發芽或者發芽后沒有出苗,可能與秋水仙素有劇毒相關。秋水仙素的劇毒性會對植物體產生毒害影響,使種子在秋水仙素處理期間就死亡了,即便沒有死亡,也可能對后期種子的萌芽、生長產生影響,這不利于試驗的數據統計及觀察。
本試驗結果表明,采用不同濃度的秋水仙素和不同處理時間,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大籽石榴的萌芽率、胚軸橫徑的粗度及影響外部的形態特征。不同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時間越長,出苗率就越高;反之,不同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時間越短,出苗率就越低。與沒有經過秋水仙素處理的植株相比,多倍體植株在高矮、葉片形態等方面均表現出不同,可見秋水仙素處理對植株的影響很大。絕大部分植株在經秋水仙素染色體加倍誘導后,一方面葉片變大變厚,另一方面發條數(植株修剪后萌發新枝的能力)變少,分枝變多,植株變矮,直立性差。多倍體受秋水仙素濃度、處理時間、處理溫度等的影響。因此,要想提高此項技術的成熟度,還需要進一步拓寬研究深度和廣度。
這些年來,隨著染色體加倍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細胞融合技術。該技術能夠有效使野生種品質得到大幅提升,簡化了染色體加倍、品種雜交等復雜環節,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秋水仙素加倍法作為應用廣泛的加倍法之一,其操作技術在大量實踐中不斷發展成熟,對培育新品種、克服雜交不實不孕性等發揮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苑兆和,尹燕雷,朱麗琴,等. 石榴保健功能的研究進展[J]. 山東林業科技,2008(1):91-93,59.
[2]胡青霞,陳延惠,王蘭菊. 石榴貯藏技術[J]. 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7):4401-4405.
[3]鞏雪梅,張水明,宋豐順,等. 中國石榴品種資源經濟性狀研究[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4,5(1):17-21.
[4]張水明,朱立武,青平樂,等. 安徽石榴品種資源經濟性狀模糊綜合評判[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2,29(3):297-300.
[5]馮玉增,陳德均,宋梅亭,等. 河南省石榴品種資源評價與利用[J]. 果樹科學,1998,15(4):370-373.
[6]周光潔,袁永勇,曾凡哲,等. 中國石榴生產的現狀及發展前景[J]. 西南農業學報,1995,8(1):111-116.
[7]Kim N D,Mehta R,Yu W P,et al.Chemopreventive and adjuvant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for human breast cancer[J].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2002,71(3):203-217.
[8]彭盡暉,張良波,彭曉英. 秋水仙素在植物倍性育種中的應用進展[J]. 湖南林業科技,2004,31(5):22-25.
[9]張志毅,李風蘭.? 白楊染色體加倍技術研究及三倍體育種[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2,14(增刊3):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