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路 王 誠 王 健
(1.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漢語史研究中心 2.臺州學院人文學院)
復音詞研究,大體來說,可以從結構和語義兩個方面開展。以往漢語學界受西方結構主義的影響,側重于用句法手段來分析復音詞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將構詞法等同于造句法,這種單一的研究視角存在較大的局限,無法揭示復音詞構詞的深層規律,導致構詞研究相對貧乏。20世紀80年代以后,學者們對復合詞內部的語義關系有所關注,并嘗試從語義角度入手研究構詞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漢語復合詞在結構形式上的非句法性質①劉叔新(1990)認為:“復合詞結構無論其詞素的順序形式還是意義關系,都無句法性質,也非詞法現象,而只是詞匯性的。”王寧(2008)主張:“采用訓詁學分析語義和語義關系的方法來討論雙音合成詞語義結構模式的問題。”李運富(2010)指出:“研究復合詞的構造應該以意義為中心。如果僅從語法上分析會有很大困難,因為構詞法并不等于造句法。”。筆者認為,漢語復音詞研究應該從中國語言學自己的方法中尋求進一步發展的途徑,繼承訓詁學的傳統,充分利用訓詁材料,形式與意義并重,且以意義為主。核心義具有統攝詞義的作用,可以解釋詞義發展演變的制約機制和詞語內部意義之間的深層聯系。我們已經通過具體實例,從揭示復音詞的本義、探討復音詞的古今差異和分析復音詞的構詞理據三個方面,初步闡述了核心義在復音詞研究中的價值(參見王云路,2017),本文以“周旋”“舒顏”“相得”等為例,從鑒別詞語的假借義、準確闡釋詞語含義和揭示義項間的聯系三個方面,進一步論述核心義在復音詞研究中的作用。
《敦煌變文集·丑女緣起》:“毀謗阿羅嘆(漢)果業,致令人貌不周旋。”蔣禮鴻(1981:71):“‘周旋’是修飾的意思,變文的‘周旋’,則就修飾的結果而言,所以又有漂亮義。”據此,《漢語大詞典》所列“周旋”的義項中有一條是“美好,漂亮”。該條僅有一個例子,缺少其他書證,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我們試從核心義的角度分析。
“周旋”連言,指環繞、運轉,其核心義就是循環、反復。《淮南子·覽冥》:“左右若鞭,周旋若環。”《漢書·律歷志上》:“圜而環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無端,終而復始,無窮已也。”是其證。下面看“周旋”一詞的諸含義。
其一,具體的回旋運動。《左傳·僖公十五年》:“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強中干,進退不可,周旋不能。”“進退”是直線的運動,“周旋”是回環的運動。《定公十五年》:“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于是乎取之。”這里分別說明動作的不同方向,包括前后(即進退)、左右、上下(即俯仰),都是直線運動,而“周旋”則是周曲回旋,是曲線運動。
互相追逐也是一種往復回環。《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杜預注:“周旋,相追逐也。”也就是你追我、我追你,循環往復,故《漢語大詞典》釋為“輾轉相追逐”。
徘徊也是一種往復的運動。晉夏侯湛《東方朔畫贊》:“民思其軌,祠宇斯立。徘徊寺寢,遺像在圖。周旋祠宇,庭序荒蕪。榱棟傾落,草萊弗除。”“周旋”和“徘徊”相類,都是往返回旋、來回走動的意思。
空中的環繞、盤曲也稱“周旋”。《列子·湯問》:“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高下周旋”是說自上而下盤繞。
其二,特指古代行禮時周曲回旋的動作。《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謂之有威儀也。”又《文公十八年》:“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禮,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隊。”這里“周旋”指行禮時周曲回旋的動作。《禮記·樂記》:“升降上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陸德明釋文:“還,音旋。”孔穎達疏:“周還,謂行禮周曲回旋也。”《孟子·盡心下》:“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周旋”和“揖讓”連言,也指行禮的動作①《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古代行禮時進退揖讓的動作”,似乎不太準確。在上引的例子中,“周旋”與“進退”“揖讓”并列。《禮記·玉藻》:“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鄭玄注“周還中規”云:“反行也,宜圜。”注“折還中矩”云:“曲行也,宜方。”可知“周旋”不是“方”而“中矩”的直線運動。至少在這些用例中,“周旋”應該不包括“進退”“揖讓”,而是專指周曲回旋的動作。。
其三,比喻思緒縈繞,因為這是一種抽象的往復運動。舊題宋蘇軾《漁樵閑話錄》下篇:“周旋宛轉,思之不得。”“周旋”和“宛轉”相類,都有回旋、盤曲之義,這里形容思緒縈繞。
其四,“周旋”指環繞在某人身邊,可以是照顧,也可以是交往。《楚辭·遠游》:“雌蜺便娟以增撓兮。”王逸注:“神女周旋,侍左右也。”可以為證②當然,這里“周旋”主要還是指環繞,“侍”才是照顧。。《左傳·成公十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無不具,各知其極。”這里“周旋”指交往、相處,即你來我往,循環往復,相較具體動作來說,已經有所概括、抽象。交往與照顧本不易區分。《三國志·魏志·臧洪傳》:“每登城勒兵,望主人之旗鼓,感故友之周旋。”是其例。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集》前集卷二十六:“前日承見顧,稍此阻闊,遂獲周旋,感激不能,無所慰也。”此例泛指“照顧”。元代文獻中此義更為多見,如陳旅《安雅堂集》卷一《孝友堂辭》:“新堂兮言言,夙奉母兮周旋。”《故陳夫人張氏墓志銘》:“先君子暮年得痹疾,躬治藥餌,周旋奉持,經歲忘其勞。”這兩例都是說照顧父母,亦即陪侍在父母身邊。
其五,指用財物等照顧他人,相當于周濟、接濟。宋沈煥《定川遺書》卷一《承奉郎孫君行狀》:“然猶損衣輟食,以周旋姻親之急,不事請謁,不營錐刀,忍窮如鐵石,非其義,饋之不受。”明馮夢龍編《古今小說·裴晉公義還原配》:“當朝裴晉公每懷惻隱,極肯周旋落難之人。”
以上“周旋”的諸義均與其核心義“循環、反復”相關,而“美好、漂亮”義與“循環、反復”缺乏關聯,可以推斷,“周旋”應無此義,當排除這個義項。
那么《敦煌變文集》“人貌不周旋”該如何解釋?黃征等(1997:1127,726)認為,“‘周旋’猶‘周全’,文中指容貌端正、福相完備而言”,“‘周旋’本為運轉、環繞之義,引申之則有完備、周全義”。黃、張前說大致可從,但還需做點修正;后說則缺乏文獻證據,“周旋”并無“周全、完備”義。“周全”一詞,敦煌變文中未見。變文中較為多見的是“周圓”,而且“周旋”與“周圓”見于相類似的語境,如《八相變文》:“三大僧祇愿力堅,六波羅蜜行周旋。”《破魔變文》:“三代(大)僧祇愿力堅,六波羅蜜行周圓。”說明二者含義相近。“周圓”在變文中有相貌美好的意思,如《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證取如來金色身,三十二相悉周圓。”《維摩詰經講經文》:“威儀滿足盡欽逢,福相周圓咸戀暮(慕)。”《父母恩重經講經文》:“若欲得來生生相周圓,有財多福,有衣有食,須于今生,行其孝養云云。”因此,《丑女緣起》的“周旋”本來應作“周圓”,蓋音近而假借。
三國魏曹植《妾薄命》詩之二:“腕弱不勝珠環,坐者嘆惜舒顏。”黃節注:“舒顏猶解顏也。”《漢語大詞典》引此例解釋“舒顏”為“歡悅貌”,這個解釋屬于隨文釋義,而且“某某貌”一般用于解釋狀貌形容詞,“舒顏”顯然不是。我們從“舒”的核心義出發,可以更準確地闡釋“舒顏”的結構和含義。
“舒”的本義是伸展,展開。《說文·予部》:“舒,伸也。一曰:舒,緩也。”伸展和遲緩二義相因。我們把“舒”的核心義概括為“緩慢地伸展”,伸展是其動作,緩慢是其狀態。并列式復音詞“舒×”也主要表示這兩類含義。
如“舒布”,《漢書·李尋傳》:“翼張舒布,燭臨四海。”顏師古注引張晏曰:“舒布,張廣也。”又如“舒啟”,《素問·氣交變大論》:“其化生榮,其政舒啟。”又如“舒張”,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杼出,著盆中,尋繹舒張。”又如“舒達”,唐顧況《十月之郊》詩:“十月之郊,群木肇生。陽潛地中,舒達勾萌。”以上是同義并列結構,“舒”主要表示伸展、展開。也有反義并列,如“舒卷”,表示舒展和卷縮。南朝齊王融《巫山高》詩:“煙霞乍舒卷,猿鳥時斷續。”
“舒×”也可以表示伸展狀態的遲緩、安詳。如“舒安”,《淮南子·原道》:“柔弱以靜,舒安以定。”高誘注:“舒,詳也。”又如“舒詳”,漢蔡邕《議郎胡公夫人哀贊》:“舒詳閑雅,儀節孔備。”又如“舒適”,《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非直飲食遂性,舒適自在。”又如“舒徐”,唐杜牧《張好好詩》:“絳唇漸輕巧,云步轉舒徐。”動作的緩慢與狀態的安詳往往不能分開,因此“舒×”這類雙音詞通常包含動作和狀態兩方面的特點。上引“舒安”等例均屬此類,既表示舉止的從容不迫,也可以表示狀態的舒服安逸。再看幾例:
如“舒遲”,形容狀態就是從容不迫。《禮記·玉藻》:“君子之容舒遲。”孔穎達疏:“舒遲,閑雅也。”形容動作就是遲慢。《漢書·朱博傳》:“門下掾贛遂耆老大儒,教授數百人,拜起舒遲。”
如“舒緩”,形容狀態就是從容緩和。《漢書·五行志下》:“劉向以為,朓者疾也,君舒緩則臣驕慢,故日行遲而月行疾也。”形容動作就是遲慢。《北齊書·崔贍傳》:“吏部尚書尉瑾性褊急,以贍舉指舒緩,曹務繁劇。……遂免歸。”
如“舒展”,表示動作伸展、展開。《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十日一放,令其陸梁舒展,令馬硬實也。”也可以表示心情放松自然。金王喆《聲聲慢》詞:“自在逍遙做就,唯舒展,紅霞光彩敷披。”
如“舒放”,三國魏嵇康《琴賦》:“情舒放而遠覽,接軒轅之遺音。”“情舒放”謂心情暢快。《魏書·李栗傳》:“栗性簡慢,……每在太祖前舒放倨傲,不自祗肅,咳唾任情。”此例言舉止傲慢不恭。《宋史·文苑傳四·蘇舜欽》:“不設機關以待人,心安閑而體舒放。”“體舒放”謂身體舒坦。
疊音詞有“舒舒”,形容水流緩慢貌。唐韓愈《此日足可惜一首贈張籍》詩:“淮之水舒舒,楚山直叢叢。”也可以是行動遲緩貌。唐元結《說楚何惑王賦中》:“舒舒曳曳,若多醇酎而不知所制。”表示狀態可以是安適貌。唐孟郊《靖安寄居》詩:“役生皆促促,心竟誰舒舒。”
明確了“舒”的核心義,可知“舒顏”是支配式結構。東漢班固《答賓戲》:“主人逌爾而笑。”李善注引項岱曰:“逌,寬舒顏色之貌。”“寬舒顏色”就是舒展顏面,就是“舒顏”。“舒顏”在唐代佛教文獻中較為常見,如“舒顏引接”(《續高僧傳》)、“舒顏解頤而笑”(《佛道論衡》)等。這里“舒顏”表示舒展顏面,可以是歡愉,也可以是放松、安詳。但下面兩例則明顯不是“歡悅”,《續高僧傳》卷二十七:“復有引腸樹表條肉林中,舒顏而臨白刃,含笑而受輕辱,并如本紀,又可嘉哉。”《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之三:“若見眾生當即慰問,舒顏先語,平視和色。”前例“舒顏而臨白刃”表示臨危不懼,猶言“坦然”,后例“舒顏先語,平視和色”,承接上文“當即慰問”,表示安慰問候,從情緒上來講都不是歡悅,更強調神色安詳從容。
再從對文來看,如《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遠離顰蹙,舒顏平視。”“舒顏”與“顰蹙”相對。宋李彭《泛舟》:“繁花已舒顏,晴哢復緩頰。”明孫蕡《西庵集》卷九有“放意舒顏”。此外,清謝星煥《得心集醫案》:“間嘗觀夫子臨癥,始或蹙額,繼乃舒顏,其慎重為何如也。”此例“蹙額”強調神色緊張,“舒顏”強調神色放松。
到了宋代,文獻中單用“舒”也可以形容人神態、心情的舒展。如“意稍舒豁”(宋劉克莊《王南卿集序》)、“稍舒慈念”(宋王安石《慰太皇太后表》)、“人心稍舒”(宋汪藻《靖康要錄》)等,“舒”都是用來形容人心情的舒緩,由差變好,而不單單是歡愉。
神色與人的心情密切相關。“斂容”,即正容,端莊之色。戰國楚宋玉《神女賦》就有“整衣服,斂容顏”之語,還有“正冠而斂容”(《北齊書·王昕傳》)、“斂容肅坐”(《顏氏家訓·風操》)都可見其正容端莊之義。又有“寬容”,也可以表示神色從容。《三國志·魏志·崔琰傳》裴注引張璠《漢紀》:“太祖外雖寬容,而內不能平。”此處“寬”亦作舒緩解,《玉篇·宀部》:“寬,緩也。”
“顏”與“容”義近。《廣韻·刪韻》:“顏,顏容。”有復音詞“×顏”,如“柔顏”,表示面色和悅。南朝宋謝靈運《長歌行》:“朽貌改鮮色,悴容變柔顏。”又如“開顏”,表示高興。《文選·謝靈運〈酬從弟惠連〉》:“末路值令弟,開顏披心胸。”“舒顏”與之同義。
眉眼常常可以突出表達人的感情,如成語“攢眉蹙額”表示愁悶,“揚眉吐氣”“眉開眼笑”表示得意快活,“怒目攢眉”“怒目睜眉”“怒目橫眉”表示兇惡氣憤;動賓式雙音詞“蹙眉”“顰眉”“眉”“結眉”“皺眉”“鎖眉”“促眉”“斂眉”指眉頭緊皺,表達憂愁煩悶之情;而“開眉”“伸眉”“張眉”“放眉”“舒眉”表示眉目舒張,包含愉悅、興奮、得意、解脫愁苦等多種感情,“舒顏”與之類似。
還有“舒心”“舒懷”等,“舒”都是舒展、展開之義。《漢語大詞典》中,“舒心”“舒眉”分別解釋為“抒展心情”“展開眉頭”,甚確;而“舒懷”釋為“開懷;心情舒暢”,其實“開懷”即是“舒展胸懷”。由此觀之,《漢語大詞典》將“舒顏”解釋為“歡悅貌”,不能呈現其內部結構,從核心義的角度加以分析,則能更準確地闡釋其含義。
《漢語大詞典》“相得”條列有四個義項:①相配,相稱;②彼此投合;③互相聯絡;④會合。這四個義項是什么關系?我們用核心義理論解釋這個問題。
首先,文獻用例與注家的解釋有助于我們提取“得”的核心義。《易·革》:“彖曰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王弼注:“凡不合然后乃變生,變之所生,生于不合者也,故取不合之象以為革也。”用“不合”釋“不相得”。《左傳·哀公二十四年》:“閏月,公如越,得太子適郢。”杜注:“得,相親悅也。”杜預解釋“得”是情感相合的意思,故《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周禮·考工記·輪人》:“直以指牙,牙得則無槷而固,不得則有槷必足見也。”鄭注:“得,謂倨句鑿內相應也。”鄭玄謂物件凹凸部分的吻合為“得”。《荀子·議兵》:“三軍既定,百官得序。”王先謙集解:“得序,各當其任。”以官員與官職相稱為“得序”。可見,“得”用于諸多方面,都是“相合”“一致”的意思。因而,我們推定“得”的核心義是“合”。
再看其他文獻例證。《戰國策·燕策二》:“比目之魚,不相得則不能行,故人稱之,以其合兩而為一也。”這是說兩條魚合在一起才能前行。《淮南子·齊俗》:“故天之圓也,不得規;地之方也,不得矩。”《文子》“得”作“中”,“得”和“中”在這里都是符合的意思。上述例子中“得”的各個含義可以由“合”這個核心義來統攝,具體說就是兩者的契合或雙方的相應(參見陳興偉,1991)。
其次,討論“相得”的諸義項。其一,事物間相配、相稱是“合”。《易·系辭上》:“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韓康伯注:“天地之數各五,五數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這是“天數”與“地數”相配合。《禮記·王制》:“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鄭注:“得,猶足也。”孫希旦集解:“地也,邑也,民居也,三者大小眾寡必將相稱。”就是說三者要配合得當①鄭玄謂“猶足”的意思是說,地、邑的大小要足夠民居,這其實是文意訓釋。。其二,人與人之間彼此投合是“合”。《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相得歡甚,無厭,恨相知晚也。”這是說兩人的志趣、習性相投合。其三,物與物會合也是“合”。《水經注·清漳水》:“清漳又東南,與轑水相得。”這是說兩條水相匯合。《漢語大詞典》所列第三個義項“互相聯絡”屬于隨文釋義,不夠確切。《墨子·備梯》:“以白衣為服,以號相得,若此,則云梯之攻敗矣。”這是指接頭暗號,口令相互合得上,就可以傳遞消息,也是一種吻合。由此看來,這些不同義項的區別,就在于核心義搭配對象的不同,“相得”用于物,就是相配與會合,用于人,就是投合一致,其本質都是“相合”。
再次,從反義詞入手,“相得”的反義是“不得”,就是兩者不相合或兩方不相應,“相得無間”指彼此投合,沒有隔閡,“不得”就是不投合、有隔膜。《孟子·萬章上》:“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又《離婁上》:“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焦循正義把“不得”解釋為“失意”是妥當的,換言之,“不得于君”“不得乎親”就是不合于君、親之意。又《離婁上》:“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所謂“行有不得”具體指“愛人不親”“治人不治”“禮人不答”,也就是說自己的行為沒有得到對方契合的回應。《管子·輕重丁》:“桓寡人之德子無所寵,若此而不受,寡人不得于心。”這里“不得于心”謂不安于心,心意得不到滿足,換言之,就是實際情況與心里希望的不相符②“得心”猶遂心,如《易林·隨之萃》:“得心歡忻,和悅相樂。”。《列子·湯問》:“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內不得于心,外不應于器,故不敢發手而動弦。”“得”與“應”相對,是說在內與心不能相應,在外與琴不能相應。
最后,從字形和相關詞語進一步討論。為什么“得”的核心義是“合”?考《說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見部》:“,取也。”行取而獲得,就是行動達到了目的,質言之,即行為與心理預期相合。語素“得”在復音詞中的常用義是得到、獲得,這是用的本義;但有一部分不能用“得到”“獲得”來解釋,從“得”的核心義出發,就比較容易理解語素和詞本身的含義了。如:
“得性”,《漢語大詞典》釋為“合其情性”③《詩·小雅·魚藻》“魚在在藻”,毛傳:“魚以依蒲藻為得其性。”。南朝宋謝靈運《道路憶山中》詩:“得性非外求,自已為誰纂?”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草木不夭,昆蟲得性。”《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有道理的。
“得意”,《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其一,領會旨趣。《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這里的“得”可以簡單理解為得到,不過“意”是抽象的思想,所以“得”又可釋為領會,也就是與思想相感應。其二,猶得志,謂與愿望相合。《管子·小匡》:“在楚,則楚得意于天下;在晉,則晉得意于天下;在狄,則狄得意于天下。”其三,稱心,滿意。今亦指驕傲自滿,沾沾自喜。漢劉向《列女傳·黎莊夫人》:“既往而不同欲,所務者異,未嘗得見,甚不得意。”①《漢語大詞典》引《新唐書·柳公權傳》:“嘗書京兆西明寺《金剛經》,有鐘、王、歐、虞、褚、陸諸家法,自為得意。”此例“得意”似應為得諸家筆意的意思。這里的“得”都是實現、滿足的意思,換言之即實際情況與心理預期相符合,前者是志向得以實現,后者是心意得到滿足②《漢語大詞典》第四個義項“指及第”。唐趙氏《聞夫杜羔登第》詩:“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處樓。”這其實是表得志的“得意”在具體語境中的文意訓釋。。
“得度”,謂合乎法度。《戰國策·魏策二》:“臣聞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計。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遠于計。”漢王褒《四子講德論》:“君子動作有應,從容得度。”
“得極”,即得中,得其宜。《史記·周本紀》:“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極,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裴骃集解引韋昭曰:“極,中也。”“極”本義指房屋中棟、正梁,其特點是居中至高,故有中義。得中,就是合乎中、合其宜。
“得正”,謂得正道。《禮記·檀弓上》:“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孔疏:“吾今更何求焉,唯求正道易換其簀而即仆焉。”其實就是合乎正道,符合禮的要求。
“得道”,符合道義。《管子·法法》:“然則國何可無道,人何可無求。得道而導之,求賢而使之,將有所大期于興利除害。”《東觀漢記·馮衍傳》:“得道之兵,鼓不振塵。”
“得體”,原指儀容、服飾、舉止等與身份相稱。《禮記·仲尼燕居》:“官得其體。”孔穎達疏:“體謂容體,謂設官分職,各得其尊卑之體。”后以言行得當、恰如其分為“得體”。
“得趣”,謂合乎禮之旨意。《文選·張衡〈東京賦〉》:“規遵王度,動中得趣。”薛綜注:“趣,意也。……舉動合禮之意也。”“趣”指旨意、旨趣,此謂禮之旨趣③徐灝《說文解字注箋》云:“趣者,趨向之義,故引申為歸趣、旨趣之稱。”。
“得氣”,謂適合節氣、時令。漢班固《答賓戲》:“得氣者蕃滋,失時者零落。”漢晁錯《募民實塞疏》:“欲立威者,始于折膠,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后未易服也。”
“得時”,順應天時;適合時令。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近幾十年復音詞訓釋的成果層出不窮,特別是在中古、近代漢語領域,取得了遠超過前人的成績。同時,還涌現了不少斷代詞語通釋、專書語言詞典、斷代語言詞典、專類語言詞典等,匯集了復音詞詞義考釋的成果,其中較為全面反映復音詞詞義考釋成績、集古今漢語詞語之大成的是《漢語大詞典》。由于時代的局限和條件的限制,《漢語大詞典》還存在不少問題,極少對詞語義項之間的關聯做出說明,一些詞語或義項的解釋需要探討和辨正。這些缺憾中的相當一部分問題有賴于核心義分析來解決。核心義像一個無形的磁場,能把與之相關的意義吸附、統攝在一起,不在這個語義磁場范圍之內的意義,就需要考慮是不是假借義,或者是隨文生意造成的誤釋;一個詞的多個義項往往存在關聯,核心義可以幫助我們揭示義項之間的聯系。總之,核心義在復音詞的意義研究中起著樞紐和關鍵的作用,對于辭書編撰頗具實用價值。
引用書目
《楚辭補注》,[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國語集解》,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中華書局2002年。《漢書》,[漢]班固,中華書局1962年。《淮南子集釋》,何寧撰,中華書局1998年。《三國志》,[晉]陳壽,中華書局1959年。《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年。《史記》,[漢]司馬遷,中華書局1959年。《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說文解字注箋》,[清]徐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莊子集釋》,[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中華書局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