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艷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自我國十八大會議提出全面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完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建立法治型的政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而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建立法治社會和法治政府目標的實現,不僅要依法約束行政機關的行為,還需要提高民眾的法律意識水平,全面普及行政文化。
設置行政法的目的在于約束行政機關的行政權利。通過行政法的條文約束政府行為,保障民眾的權利。伴隨著社會、國家的發展,處于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社會矛盾,行政法是需要緊跟時代發展,能夠對當下的政府、行政機關的行為進行約束的。調查國內外行政法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在現代社會中的行政法已經不單單是約束規范行政機關的行政權,為了解決更多的社會矛盾,作為國家行政機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滿足社會和民眾的需求,因此,為了適應社會和民眾的發展,行政法也必須與時俱新,進行符合現實意義的制度改革。現階段,我國一直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過程中,行政機關的行政活動合法、合理、公正透明以及效率是目前社會和民眾關注的主要核心點。為了適應這一發展的需求,行政法理論中的合作理念,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政機關和民眾之間的合作,是一種法律理念上的創新和變革。
十九大提出,為了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大力建設民眾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的建立,離不開合作,可以有效加強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溝通交流,將合作貫徹于行政機關的行政活動中,包括立法、決策以及執法,行政合作有利于民眾保護自身的權益,也有利于行政機關職能的轉變以及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明確行政法的合作理念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是有助于現階段服務型政府的建立的。行政活動中,行政法的合作理念有助于民眾參與到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對此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在政府決策制定時能夠接收到更多民眾的反饋信息,有助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普適性。同時,合作理念下的行政機關和民眾是一種平等互動的關系模式,民眾參與到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更易于被民眾接受并主動推動政策的執行。合作理念下的行政法對政府行為的要求更為明確,是為人民服務的,相關制度也明確要求了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的權利和義務,對違法行為也有法律制度明確約束以及處罰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的約束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的行為。合作理念下的行政法有助于法治型社會的建立,行政法的推行,能夠推動合作理念在全國范圍的普及,合作理念中要求政府行政活動的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因此,一定程度上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關系更加可靠,確保行政機關行政活動的可靠性。
現代社會,和平是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行政法理論的合作理念,作為一種指導理念,它需要貫徹實施于行政機關、民眾、行政結構當中,對于我國行政法理論中的合作理念,要想實現行政主體和民眾之間的共贏,就必須在制定的過程中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建設法治型國家和服務型政府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民服務,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注入合作理念的行政法制度也需要基于此目的發揮其作用,但是,行政法的實施本身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以行政法作為嚴格的規則邏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和厭惡。第二,行政法的設置是為了服務人民群眾,保證人們群眾的權利,一定程度上行政權和公民權具有同等的意義,所以,行政法的設定一定要做好行政權和公民權的雙重保障,注重公民的主體地位。第三,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社會是由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社會群體、不同的社會力量組織架構而成,行政法的合作理念的體現應當要以實現不同社會階層、社會群體的良好互動為核心,通過建立各種制度來實現這種良好的互動交流,從而推動社會和國家的和平進步與發展。
第一,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行政文化,通過行政文化的普及和推廣,潛移默化地幫助人們建立和形成的完善的價值觀體系,從而約束行政機關和國民的行為。第二,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行政文化的推廣和普及,讓越來越多的民眾接觸和認識到行政文化,參與到行政活動中,包括立法、決策以及執法,為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增磚添瓦,同時,也有利于普及法律常識,加強民眾法律意識建設,提升全面的法律水平。第三,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對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的權利嚴格規定,要求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事,如果出現不法行為,應當按照相關的法律制度進行整改或者懲罰。
部分民眾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識薄弱、社會的開放程度一般,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行政法合作理念的推行。對于社會而言,行政法理論中的合作理念應當是一種區別于傳統行政法的新型行政法制度,相對于管制,行政法的合作理念更趨于合作和服務,在行政立法、決策以及執行的三個環節,合作理念下的行政法是需要邀請不同的社會群體、不同的社會階層參與進來,能夠最大程度上實現不同社會群體、不同社會階層以及政府之間的合作溝通,也體現了合作的權利與對應的義務。對于行政法理論的合作理念,需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首先,公開透明的原則。具體來講,公開透明的原則需要行政法合作理念以相關法律制度來體現,明確要求政府的非機密性質的政府信息,民眾有合法的權利知曉和獲取,有權利了解政府非機密性質的政府信息所包含的細節內容,旨在民眾能夠真正了解政府信息所代表的意義或者事件,有助于民眾對行政機關行政行為和活動的監督,避免行政權力的濫為。其次,民眾參與原則。具體來講,行政法合作理念是指行政主體和民眾之間的合作,為了貫徹二者之間的合作理念,需要民眾參與到行政主體的各個層次的行政活動以及行政行為,政策的制定、決策以及執行都需要有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民眾參與進來,同時要確保政策的內容和信息能夠被民眾真正的理解。最后,公平公正的原則,政府的行政活動、行政行為要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不具備任何偏向和喜好,行政政策的執行也需要公平公正,對所有的群體、階層都要一視同仁。另外,行政主體也需要監督民眾的行為,確保民眾的行為不能踐踏行政合作的理念,同時在政策執行、行政活動過程中,需要承擔責任,而不能因為不想承擔責任出現逃避的行為,這是不利于行政法合作理念的推行的。
綜上所述,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行政法合作理念是一種新型的、符合社會需求、民眾需求的服務型制度,旨在建立法治型國家、服務型行政主體,要求加強行政主體和民眾之間的合作,在政策的制定、決策以及執行環節中要求民眾主動參與進來,并且要讓民眾清楚的明確和理解行政政策,行政活動需要民眾來監督行政機關以及行政人員的行為,確保行政活動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加深民眾和行政機關之間的黏性,增強相互之間的信任感,從而讓民眾支持行政機關的活動和行為,方便行政活動的推行,從而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