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保定理工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思維、底線思維、辯證思維、戰略思維、法治思維”五大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他強調:“加強政治領導能力,堅持五大思維,合理構建并堅決落實黨的基本路線和政治體制,確保黨統領大局,協調各方的有效落實。”與此同時,十九大報告還明確表示:“努力提高國民政治素養,引領社會公民擁護法律、尊重法律,讓守法愛法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追求,進一步推動我國的法治建設。”當代大學生是中國法治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法律意識、道德修養、政治信仰等將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展命運。尤其是近幾年校園貸款不良事件的急劇增長,更是將法治思維培養、法治教育等問題推到風口浪尖。在這樣背景下,本文從“校園貸”法律風險防范的視角入手,分析大學生法治思維現狀與具體表現,進而針對具體問題,探索大學生法治思維培養的有效策略,希望為法治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參考。
針對近些年來不斷上漲的校園貸款惡性事件,當代大學生法律知識有限,是導致他們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主要原因,某些大學生甚至連最基礎的法律知識都不了解。比如校園貸款中最受歡迎的“裸貸”服務,是專門為女大學生提供的特色借貸服務,在資金轉進債務人名下銀行賬號前,債權人會要求對方手持個人身份證拍攝裸照、短視頻,并將其作為貸款抵押,若債務人未如期還款,債權人以裸照威脅債務人及其父母或親屬等。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對審判民間借貸案件的法律應用上的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即違反社會公共秩秩序良好習俗的民間借貸協議無效,對于“裸貸”這種以債務人的裸體照片、短視頻及個人身份證件為抵押物,明顯嚴重違反了法律規定,應依法判定雙方所簽署的借貸協議無效。可許多大學生對“裸貸”相關的法律知識不了解,導致個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法律觀念薄弱指的是公民對目前實施的法律及各種法律現象的立場、觀點、心理感受等統稱。由于當代大學生沒有充足的法律知識儲備,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處在完善時期,考慮事情不全面,看待問題不深刻,經常出現錯誤或極端想法。還有部分大學生對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產生質疑,對祖國未來的發展與建設缺少信心。在2017年-2018年新聞報道的幾百起校園貸款事件中,有高達90%的大學生在無法償還巨額借款時,將壓力轉給了父母,還未曾有借助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的情況。在現實中,當校園貸款嚴重侵犯大學生個人合法權益時,他們往往想到的都不是尋求法律幫助,這充分體現了大學生法律觀念過于薄弱的現狀。
和諧公正的法治環境自身就是法治教育最便捷、最有效的載體和宣傳途徑,因此,全面加強法治環境建設是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必然要求。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其一要創造良好的法律建設環境。依法辦事是法治的重要前提,近些年來,我國法律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依舊有許多尚未完善之處。應繼續加大重點領域的法律建設力度,針對當今社會涌現的新問題、新狀況,對有關法律規定加以調整和完善,以此為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科學健全的體制保障,為廣大學生法治思維的養成與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其二要健全法律制定流程,引導大學生踴躍參加立法探討及各種實踐活動,為法律體制建設出謀獻策,特別是關于大學生自身合理利益的各項法律規定,更要獻計獻策,這樣才能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先進的思想理念。其三要建設現代化司法環境。司法公平公正是構建法治社會的關鍵環節,能確保大學生法治思維培養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司法體系改革,構建與當今社會發展形勢相符的公平、科學、高效的司法體制,重視現階段司法領域尚未解決的腐敗問題,加大懲治力度,切實維護法律的公正性。
法治教育變革的首要任務是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符合當今法治社會建設形勢要求的政策體制,為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保障。首先,教育主管部門要全面了解院校尚未解決的法治教育問題,深刻意識到法治教育對大學生法治思維培養的意義和作用。進而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實踐舉措,加快院校法治教育創新發展。教育部門要對各大院校現階段使用的教材展開深入分析與論證,根據大學生真實需求,合理地添加法律教育內容,提升其實用性。其次,大學生法治教育應在傳統課堂講解的基礎上,增設法律法規實踐課程。再次,應完善法治教育師資團隊建設。法治實際上是一種法律觀念,是法治國家建設的指導思想,也是法律制度構建的依據。院校可采取外聘的方式,挑選法律專業教育工作者擔任法治教育課程講師。并要定期組織法治教學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全面提高法治教育師資團隊綜合實力。最后。對于大學生法治教育時間有限的問題,院校可利用增設某些法治公開課程的方式來更好地滿足各年級、各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完善法治教育的不足。而對于法治教育實效性較低的現實境況,院校則可通過提高法治教育的地位,使其成為應屆畢業生必備能力之一的方式,來促使法治教育效果和質量的提升。
法律和道德間的邏輯關系問題,始終是學術領域討論的熱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法律與道德是時刻相連的,當代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也一樣,不僅離不開法治教育的科學指引,也需要正確價值觀念、人生觀念與世界觀念的不斷推進。從大學生自身角度看,優秀的道德素養是法治思維養成的關鍵內容,因此,院校應積圍繞法治教育有序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廣大學生樹立道德倫理觀念,并保證與現代化社會主義法治觀保持一致,這既有利于增強大學生道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也有利于他們養成良好守法習慣。與此同時,院校也可通過實行無人監考、建設思政教育革新基地與先進項目等方式,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將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融入到日常思想道德教育中。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加強其法律意識。
校園貸款在各大院校中的肆意發展,對當代大學生自身、院校及學生家長等都造成了巨大傷害,對此,要從校園貸款的法律風險防范的角度入手,全面了解大學生在借貸事件中的具體表現,要透過校園貸款,看到現階段廣大大學生在法律方面存在的本質問題。從而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種思維方式大背景,針對大學生法律知識有限、法律觀念淡薄等問題,通過環境建設、教育體系建設及道德建設等路徑,全力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使其能夠做出正確判斷,從根本上規避校園貸款風險,讓法律切實成為廣大學生保護自己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