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斐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隨著現代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我國的民事糾紛的種類愈加復雜,一方面是由于生產的大規模化和競爭的激烈化,導致在經濟領域一些相關的信息趨于封閉,由此導致所謂“證據偏在”的情形,“證據偏在”即發現案件真實事實的證據往往掌握在一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手中。①這種情形使案件事實不能真正地被發現,法院也很難作出公正裁判。所以,為實現訴訟法公平正義的價值,案件真實的基礎證據的發現顯得極其重要。我國當前,司法實踐中,當事人是收集證據的主要一方,但法律對其收集證據的手段又缺乏保障,所以,有必要在證據領域,對其手段予以保障。
書證是各國民事訴訟中很重要的證據種類之一,各國也都對當事人收集書證給予了不同的程序保障,比如在美國,法律規定當事人有權直接要求持有或占有證據的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提出書證,通常情況下并不需要法院的參與,如果對方當事人或第三方拒絕,法律將會予以嚴厲的制裁,在日本,文書被認為是最準確的證據方法②。在法律上要嚴格的規定在何種情形下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法院命令當事人提出文書的范圍以及相關的程序作出規定。
對于什么樣的文書可以由法院發出命令強制文書,有人提出,法律應在平衡文書持有人對文書所有權和申請人接受公正裁判權利的雙重利益后進行規定。另外還需明確的一個問題是文書提出命令可以向誰提出,即可以向哪些文書持有人提出。以上兩個問題即構成文書提出義務地位客觀范圍和主觀范圍。
對文書提出命令客觀范圍進行界定,本質是在對當事人收集證據的權利和文書占有人對占有作為證據的文書享有權利衡量之后的判斷。在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在日本,其法律都對文書提出命令的范圍做了明確的規定,大致包括引用文書、利益文書、法律關系文書和權利文書四類。
引用文書,是指當事人向法院申請要求公開的文書必須是在訴訟中引用過的文書,利益文書,在日本民事訴訟法中,舉證人法律地位為直接目的而制作的法律文書,后來日本的民事訴訟判例大大的擴張了該文書的范圍,不僅僅指明確為間接目的而制作的文書。法律關系文書指可以證明申請人與證據持有人之間具有某種關系,或者與這種關系相關事項的文書。③
由于傳統的文書提出義務的范圍過于嚴苛和呆板,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為了解決隨著新型糾紛發生,如企業生產過程等,而導致的“證據偏在”問題,其將文書提出命令的主觀范圍進行擴大,除了保持原有的四種文書以外,還包括文書持有人提出的一般義務。目前我國面臨著同日本同樣的困境和問題,且產生此問題的原因和環境大體相似,所以在關于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建構的過程中對文書提出義務主體擴大的考量也尤為必要。
文書提出命令的主觀范圍得內容包括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申請人毫無疑問即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被申請人為對方當事人在學界亦無爭議,有爭議的為訴訟外的第三人。訴訟中,對當事人強加文書提出義務有兩方面的考量因素,一是保障國家司法權的行使,二是為了保障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平等,訴訟武器平等。法院司法權的應用,完全建立在案件事實查明的基礎上,而案件事實的查明又有賴于書證所表達的內容,所以就公法上司法權運用的意義上來說,第三人完全有義務協助查明案件事實。
對于文書提出命令的程序開始,依其程序發展的順序可以將其分為文書提出命令的申請,法院對文書提出命令的審查及裁決和對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懲罰性規制措施。
關于對文書提出命令的申請,我們對該程序的設置,需要在兩個基礎上進行把握,首先由于我國司法資源相對來說并不是十分充足,為了避免法官因過度的審查與案件關聯度較低的且并不十分重要的證據而造成的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所以有必要對文書提出命令的申請條件從嚴把握。其次是基于對文書持有人所持有文書關聯秘密事項的保護。基于這兩個問題的考量,各國都規定了文書提出命令申請的條件,總結起來大致歸為以下幾類:
1.文書提出的形式和內容
文書必須以書面的形式向法院申請,以方便法院進行有效率的審查,申請人在申請時應當盡可能的指出所申請文書的外在表現,如文書的標題、種類、制作人、制作日期等資料及內容,目的在于使法官和文書持有人明白申請者要求提出的什么文書。在文書的內容方面,只需表明與待證事實有關的部分足矣,不用全部表明。
2.依據文書所要證明的事實
當事人在申請文書提出命令時,必須明確該文書所要證明的事實是什么,該規定主要用于法官據以判定該事實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聯性和重要性,由此來確定是否有必要發出文書提出命令,德國民事訴訟法第424條及規定了當事人文書提出申請中必須包括“表明該證書所證明的事實”,日本民事訴訟法第221條也明確規定須表明應證明的事實,據此可以使法院根據其關聯性進行審查,避免不必要的司法資源的浪費。
3.文書為持有人所有的事由
申請人需證明,其申請的文書由被申請人所占有,以及因什么原因占有。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使得,負有證明責任一方當事人能夠獲取由他人占有的訴訟文書,因此,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持有申請人所需要的證據是申請文書提出命令的前提。
4.持有人負有提出文書的義務
另外,申請人還要提出說明,被申請人即文書占有人又必須提交文書的義務。各個國家和地區對于文書持有人提出文書的義務均有不同,有些國家采用的是限制主義,在對于文書提出義務采限制主義的國家,申請人說明的時候,其理由必須有本國法律的明確規定,必須在規定的各項事由之中;有些國家采用一般化義務,在這些國家,只需要從相反的角度,證明占有人不存在法律規定的特殊情形即可。④
但是不難發現,各國由于基于前述所說的兩種因素考量,對當事人文書提出命令申請的條件過于嚴苛。在證據分布不均衡的現代型訴訟中,這類問題尤為典型。過于嚴苛的申請條件在日益復雜的新型糾紛產生的環境下不利于當事人通過該制度收集書證,違背了該制度所設立的初衷,因此有必要緩解當事人申請條件過于嚴苛的困難。基于此種考慮,各國逐漸設置相應的程序,在這種情況下,基于文書持有人的可識別性后,轉由其特定文書表示和宗旨,確實有利于文書申請人收集書證,同時真正地緩解了當事人舉證的壓力。
文書提出命令的審查是在文書提出命令申請而進行的,包括形式要件的審查和實質要件的審查,關于形式要件的審查即是對文書提出命令申請書進行審查,關注其是否合乎法律規定的形式,實質性審查包括申請文書的重要性,該文書與案件事實的關聯性,同時還包括文書持有人開示申請書的的必要性。
對于實質性審查最重要的一點是秘密審查的程序,為了快速、準確判斷文書持有人是否有排除提出的理由,可在必要的時候要求其提出,這種情況下,法官可以在不公開該文書的情況下查閱文書內容,從而使當事人和第三人即除了持有人之外的人不能查閱,這就是所謂的秘密審查程序。
[ 注 釋 ]
①張衛平.民事訴訟法修改與民事證據制度的完善[J].蘇州大學學報,2012(3).
②[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綠銥,譯.民事訴訟法[M].法律出版社,1995:126.熊躍敏.日本民事訴訟的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C].訴訟法論叢,2002.9.
③[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綠銥,譯.民事訴訟法[M].法律出版社,1995:126.熊躍敏.日本民事訴訟的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C].訴訟法論叢,2002.9.
④陶婷.論文書提出命令制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