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依曼·艾尼瓦爾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法制社會建設下現行憲法學迎來了革新的契機與機遇,青年一代的憲法學者應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時代環(huán)境的改變,針對現行憲法學體系中存在的各種缺陷,堅守依法治國方針,實現憲法學體系的重構,以解決當前社會權利分析理論所引起的爭論。近幾年來,不少青年的憲法學者都在憲法學體系重構中積極探索,各種不同觀點以及思想的提出,也使得憲法學界迎來了新一輪的學術之爭。學術之爭主要是為了社會權利法分析在憲法學體系重構中的應用,學者們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本文也將社會權益作為新憲法學體系重構的基石,從我國憲法學體系重建的時代背景以及目標等著手,反思現行憲法學的缺陷,探究社會權利在憲法學領域中應用的合理性以及實踐性,結合當前的典型案例提出相應的憲法學重構建議。
現行憲法學重構是憲法學界的共識,憲法研究者都認為應該在新的歷史條件、社會環(huán)境中重新構建憲法學體系。但對于社會權利分析法在憲法學重構中的應用,卻抱有不同的態(tài)度與觀念。近幾年來,我國不少憲法學者都開始探索憲法學體系重構的方法、路徑以及觀念等等,在憲法學體系重構中提出相對完整的想法,多數學者都認為應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融入到憲法學體系中,針對憲法學體系存在的缺陷及不足等,逐步完成憲法學體系的革新。
例如童之偉(1995)提出要將社會權利分析法作為憲法學體系重構的基礎,這種想法的提出既為憲法學體系革新開辟了新路徑,也受到了其他學者的質疑。趙世義、鄒平學就針對這一觀點發(fā)表了《對<用社會權利分析方法重構憲法學體系)的質疑》,對社會權利在憲法學體系重建中的應用提出了質疑。就社會權利在憲法學體系重構中應用的合理性以及適用性等,學術界圍繞這個主題開展了長達數年的爭論,隨著憲法學研究的逐步深入,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就社會權利分析法本身來看,這種分析法是一種理論,它將社會利益劃分成社會整體利益、個體利益以及公共利益三大類,將社會權利、公民權利以及國家權力作為整體利益、個體利益以及公共利益三大憲法體學的基本范疇,將以往以自然權利法為基石的憲法學體系轉變以社會權利為核心。
換言之,將社會權利分析法應用到憲法學體系構建中,是為了轉變以往的憲法學范疇,以社會權利作為憲法學的核心,將社會權利分解成公民權利以及國家權利,公民權利則是細分成其他次級權利,國家權力也是如此。這樣一來對憲法的解釋,就轉成以公民權利以及國家權力對立統(tǒng)一、關聯互動,公民不同權利的沖突與關聯,國家權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轉化等,解釋與詮釋憲法的各個條例與理論。學術界就是針對這種解釋的合理性以及適用性進行論述,雙方各執(zhí)一詞,相互辯解,至今還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
新時代背景下,對于憲法學體系的重構,學術界都認為應該展現出時代性特點和社會屬性。也就是說,實現憲法學體系的重構,并不是憲法學體系自身的問題引起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需要革新憲法學體系的內容,以達到新時代依法治國以及法制社會建設的要求。
憲法學體系的重構,應達到三個層次的目標,一是系統(tǒng)性的體現。系統(tǒng)性目標,是由于以往憲法學體系構建中還存在不夠深入以及全面缺陷等問題,實現憲法學的重構,就應該構建完整的憲法學理論體系,從不同層級的組成部分以及相互關系,針對抽象的內容以及公民權利、基本義務等進行詳細、全面的闡述與概括。尤其是一些憲法性的原則和價值體系等,要從整個憲法體系進行解釋,才能保證重構憲法體系的完整性與全面性。從整體上把握憲法體系的重構,要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將基本概念串聯起來構建成一個網絡結構,再將各方面的內容逐步羅列進去,圍繞憲法精神實現理論體系的完整建設。
二是展現法學性與哲學性。憲法學作為一門法學學科,在體系重構時也不能拋棄學科屬性,還是要展現自己的法學特性,將最高法律效力以及法律權威性展現出來。以往我國對憲法學的研究,多數都是將憲法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進行研究,沒有結合社會的發(fā)展認識憲法學,以致于在憲法學發(fā)展中,其逐步變成了一個封閉的循環(huán)體系,缺乏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因此,新的憲法學體系構建中,要結合社會環(huán)境以及時代背景選擇憲法學研究對象以及功能,將憲法學與其他學科聯系起來,在摸清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再對系統(tǒng)整體內容進行分析與總結。所以,現行憲法學體系的重構,必定要展現法學性與哲學性。
三是反映人權以及國家利益。憲法學功能在重構中也是至關重要,因為想要構建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必須要發(fā)揮其實踐性作用,才能克服單一的學術研究對其實際應用的影響。憲法作為各種法律的母體,具有最高的權威性以及正確性,憲法學體系的重構,必須要與同時代的政治與社會發(fā)展接軌。因為憲法的制定目的,就是為了保障人權及國家利益。當代社會發(fā)展中,人權的保障是各國最為關注的話題,社會權利分析法在憲法學體系中的引入,也是要保證人權。因此,憲法學理論體系在實際溝通過程中,要體現公民應享有的權利以及義務,完整地進行詮釋。但有些環(huán)境下,個人權利與公共權利會相互沖突,權衡兩者的關系,實現雙贏,是憲法學體系重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
現有憲法學體系在構建過程中缺乏系統(tǒng)的專業(yè)基礎理論,無論是在憲法學教材還是論著中,都沒有展現自身的學科特色與專業(yè)特色。基于社會權利實現憲法學體系的重構,是將社會權利作為出發(fā)點,合理地、逐步地將憲法學的內容有序地展現出來,新體系構建中就能克服國家之上憲法意識導致的偏頗,正確處理好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利之間的沖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對權力的約束。因此,從社會權利理順政府、企業(yè)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展現社會整體權益,突出憲法學在權力約束中的主導作用,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社會環(huán)境,構建出能展現社會主義精神以及新時代中國發(fā)展精神的憲法學理論體系,實現理論體系與實踐條件的契合。社會權利分析理論在憲法學體系重構過程中,實質上,社會權利分析方法是從憲法學角度展開的對利益關系進行分析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不在形式上強調義務,但卻在理論上為它們保留了必要的位置。從社會權利分析的觀點看,義務不是利益,也不直接體現利益,只是獲得利益需要支付的對價,像在市場上購買一件商品需要支付作為一般等價物的一定量的貨幣一樣:“買”這個行為是為了獲得某種商品或服務。從價值屬性看,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是同質的,因而兩者是平行關系,義務是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的負面形式,是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兩者的對稱概念。所以,從理論研究的要求看,將公民的義務和國家的義務拉進來與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并列討論,不但無助于深入地說明問題,相反會把關系搞亂。
綜上所述,憲法學體系重構中關于社會權利分析法的應用,還存在較大爭論,但就從社會權力分析法本身的作用與價值來看,其能促進憲法學重構的進程,有利于處理好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的沖突,能更好地解釋各種權利與權力關系,實現憲法學體系的系統(tǒng)性、法學性以及哲學性重構,全面地詮釋人權與保障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