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 江
湖北警官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網絡輿論監督是公眾利用互聯網對社會現象表達自身看法,并對黨和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動進行評價與監督的行為。網絡輿論監督具有監督主體和監督客體廣泛、高效傳播、開放性和匿名性等特點。當下,隨著各種網絡信息平臺的快速發展,網絡輿論在司法實踐中對法院審判權的獨立行使造成了諸多影響。
司法審判獨立是保證審判結果得以公正實施的前提,但這并不是說任何監督與制約無法作用于司法審判。網絡輿論監督使民眾的知情權與言論自由權得到實現,也可使他們盡最大可能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幫助司法機關找到與案件事實真相相關的有效線索與證據,挖掘出事實的真相,以保證認定的事實及審判結果能達成法律意義上的司法公正。司法審判程序公開透明地處在網絡輿論監督之下,讓一些試圖干預司法獨立的公共權力無從下手,保證審判人員獨立地進行司法審判。
網絡輿論監督對司法審判獨立的干預與行政權力的干預不同,其對司法審判的作用是在觀念層面,通過干預民眾的思想來影響司法審判。網絡媒體通過對司法審判過程發表看法與觀點來啟發民眾的司法認知來進行監督。
公開性作為司法審判的重要原則,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司法人員公正審判,避免腐敗發生。網民積極參與受到廣泛關注的社會案件時所形成具有民意代表性的觀點,會得到司法機關的重視,為了消除公眾疑慮會公開司法機關審判有關活動,讓法官更客觀,更公平,更審慎地踐行嚴格司法的理念來進行裁判,并在整個案件處理過程中落實證據裁判的意識,促進了司法審判過程與結果的公正,也強化了司法審判的社會公信力。
司法獨立是司法審判正常運行的前提,未實現司法獨立會動搖司法體系。但司法審判的獨立性原則與網絡輿論監督的批評建議實質具有根本屬性上的不同,司法獨立要求審判人員中立、客觀公正地進行審判活動,做到不偏不倚、不枉不縱,而社會輿論監督有時會超越監督的合理界限。有些媒體為了博人眼球,催生轟動故意引導當事人利用輿論來炒作案件,隱瞞、扭曲真相,使社會民眾得知的案件信息與事實之間毫不相符,而網絡空間里的各種群體因為網絡輿論監督具有的匿名性,以道德為標桿,在同情、憐憫等主觀情緒的影響下就無所顧忌地進行評論與傳播傾向性的言論,作出了道德判決。這種飽含民意的道德判決可能影響案件的承辦法官作出看似符合情理、但事實上并不合法理的判決結果。也就是說影響了法官的自由裁判權,沒有實現審判獨立,妨礙了司法公正,不利于法治社會的建設。
網絡輿論監督主體的廣泛性導致了輿論的復雜化,互聯網平臺的匿名性及隱藏性等致命缺陷使其不能左右信息的傳播的真實性。而某些網絡媒體與意見領袖等不法人員故意曲解信息并大肆傳播虛假信息,極易使這項活動產生不良的輿論導向,加上公民對公權力在司法審判活動中的不當介入的厭惡,并將自身代入弱勢群體設身處地地思考,因此民眾會基于片面的信息來進行主觀的評價,從而導致民眾對司法活動產生誤解。一旦審判人員作出的判決結果不符合某些網絡媒體與意見領袖刻意引導的所謂的“民意”,便會導致社會民眾質疑審判的公正,對司法的公信力造成沖擊。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首先,規范新聞監督法規。用法律明確記者的知情權、采訪權、人身、新聞報道自由權、輿論監督權等這些基本權利,但應說明新聞媒體發表虛假報道的法律后果,則新聞媒體不得對審判期間內的案情報道加入主觀臆想式的評論,審判機關可以通過發布公告對有“媒介審判”的現象的媒體報道發布通告表以警告與抵制。其次,加強網絡輿論監督法制建設。我們要彌補法律管制中因法律本身所具有滯后性所造成的關于網絡輿論監督的空白,應在憲法、民法、刑法等基本法中,對網絡監管理涉及的各類事項進行明確和規范,另外就該如何在保障網絡輿論監督的同時,也重視公民人格權等問題,保障公民言論自由權的同時也要防止網絡暴力現象的發生,應進一步落實虛假信息宣傳的責任追究機制,建立網絡監察專門機構。對于社會輿論的監管,依法打造舉報、受理、查處等環節秩序井然的管理模式。
2.網絡媒體應加強自律,承擔社會責任
對于網絡輿情案件,有些新媒體在面對利益等誘惑時缺乏冷靜思考,于是在報道時出現了造謠傳謠、惡意詆毀等現象,造成媒介審判。因此網絡媒體應加強自我約束,在報道法制新聞時堅持以專業精神客觀準確地進行報道,堅持傳播事實真相的社會責任感,做案件事實的記錄者、轉述者和觀察者,在案件審判期間,媒體只用將信息公開,用事實說話。在案件審結后,媒體可對案件發表公正專業的評判,最好可以將權威人士或專家學者的意見作為引用,以案情來解釋法律與道理,為人民普法。
3.加強網民素質建設,引導網民理性表達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論的傳播狀態是由廣大網民的道德水平決定的,無規矩不成方圓,培養網民的道德素質是構建網絡秩序是必然要求。要加強網民的自律意識,保證輿論的形成是基于真實的信息,防止虛假新聞和消息的傳播,并且不被消極的輿論觀念所影響,使輿論傾向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我國網民法律水平良莠不齊,低年齡、低學歷網民占比較大,三觀未成熟,認知水平較低。因此要普及人民陪審員制度,大力開展公民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提升全民法律認知水平使網絡輿論的判斷在符合道德規范的同時更加法律化、專業化,也有利于人民對司法判決的信任與接受。
1.行政、司法部門要積極建設新媒體互動平臺,高度重視群眾意見,發揮網絡輿論的案件細節與事實線索的發掘作用,了解公眾輿論的道德訴求和價值取向。加強全天候輿情監測,以便面對各種輿情事件能夠及時預警,科學應對并采取應急處置,第一時間以積極誠懇的態度出面解釋、澄清謠言,加強與網民的溝通交流,使民眾及時了解事件真相,打消他們的質疑,促使各類輿情可控可處置,使網絡監督更加透明和陽光,以免出現因輿論持續發酵造成惡劣社會影響,造成人民對社會、對司法的失望。
2.司法機關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行政工作公開網站的建設。司法機關在新媒體時代要學會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在大眾不了解具體案情但又對其充滿關注的情況下第一時間主動將有關案件的真實信息及時發布出來,利用新媒體掌握話語的主動權,回答受眾和媒體的疑惑。通過媒體加強和廣大網民的聯系有效引導網絡監督,發揮好意見領袖的作用。
3.加強法院自身建設與自律。司法判決想要經受住社會輿論的檢驗,其判決本身必須公正合法,因此為維護司法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必須完善我國司法審判制度。通過保障法官的獨立,培養法官堅持獨立審判的專業素質,加強法官自我審視的意識,學會利用網絡找到審判工作中的問題,勇于面對不同言論、獨立于輿論壓力,堅守法治信仰與職業道德,真正實現審判獨立與司法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