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東
共青科技職業學院,江西 九江 332020
隨著《江西省司法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基層司法所建設的意見》、《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及《關于推薦高校法院系骨干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兼職或掛職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下發,各高校需要迫切解決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拓展大學生實習就業渠道、解決基層司法所人員短缺等各項問題,本校在省教育廳、省司法廳的指導下也開展了“校所合作“教育模式,充分發揮了高校的學科優勢以及教育資源,為本省基層司法所的建設發展提供更多具有基層實踐經驗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決定確定了司法改革的基本藍圖,并對司法改革指明了目標方向、基本原則以及具體路徑。近幾年,司法改革逐漸在全國普及,為各高校的法學教育帶來了重要的影響,其人才培養方式以及培養目標的制定必然也要結合國家司法改革制度的具體要求,這對當前的高校法學教育專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各高校應該緊跟時代發展潮流,貫徹落實司法改革的相關要求,根據自身實際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為學生的未來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司法改革進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也給高校的法學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各高校在調整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同時也面臨著如何調整固有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如何改變校外實習的模式、如何切合實際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等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這也要求高校的法學教育者們能夠深入分析司法改革的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真正實現高校法學教育的改革創新,為現代社會的法制建設提供更加優秀的法學人才。
高校的法學教育專業需要解決的是招生、教學、實習以及就業等等各環節的問題,尤其是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各高校必須重視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以便提高其就業競爭力,而通過校所合作能夠進一步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一方面學校可以根據基層司法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培養法學人才,提高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另一方面,能夠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與規劃,開闊學生的視野與學識,使其就業競爭能力大幅度提升。當前,本校在《關于開展校所合作推進教育服務基層司法所建設專項行動的通知》要求下進行以下機制建設,為“校所合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1.建立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司法所工作聯動機制
新形勢下,各高校的畢業生就業還存在不理想的地方,一方面是畢業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則是一些基層司法所招聘不到優秀人才,而通過建立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司法所工作聯動機制的建立能夠進一步擴大畢業生的就業渠道,解決基層司法所人員短缺的問題。高校應與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加強聯系,通力合作,為高校畢業生的成長成才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這也能夠樹立大學生服務基層的理想信念,作為法學專業的人才,扎根基層才能夠從基層開始促進現代社會的法制建設。
2.建立高校青年教師到基層司法所供職機制
教師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力量,直接關系到法學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高校法學教育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通過建立高校青年教師到基層司法所供職機制可以為教師們提供一個到基層司法所掛職鍛煉的機會,使教師的研究能力以及實踐教學能力都得到提高。高校應該主動與各地的司法行政機關進行對接,根據教師的專業實際選擇適合教師的掛職崗位,通過鍛煉學習,教師能夠更加深入基層法治建設的實際中,分析并解決遇到的基層法治問題,并以此作為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真正讓教學活動切合實際,滿足高校大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其將來的就業奠定實踐基礎。
3.建立高校教精準法律幫扶機制
當前基層司法所的建設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司法所人員短缺問題已成為制約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發展的瓶頸,通過高校教精準法律幫扶機制的建設主要就是利用高校的師資優勢來加強基層司法所的頂層設計,幫助基層司法所制定對符合其實際情況的工作發展計劃。同時,高校應該動員教育學、管理學、計算機、法學等專業領域的專家教授深入到基層,就基層司法所中現存中的問題進行幫扶。
4.建立高校在校生實踐教學機制
實踐基地是當前高校開展教學活動最常利用的教學場所,其主要是通過模擬場景來增加學生的感官體驗,起到身臨其境的目的,在高校的法學教育中,通過建立高校在校生實踐教學機制可以與基層司法所聯合共建教學和實踐基地,形成高校校教師與基層司法所章共同指導大學生開展基層實踐教學的良好局面,不僅可以鍛煉教師的教學實踐水平,也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校所合作”模式的應用是實現共贏局面的重要舉措。一方面,各級司法行政機關需要通過網絡、媒體人員等媒介面向全社會發布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司法所工作的相關信息,并與對接的高校關于高翔問題進行建設,比如可以在高校內設計司法所或者是派駐機構,為全校的師生們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并指導法學教育專業的師生們如何更好的完善法學教育學習,還可以為高校的法學教師提供掛職崗位,鍛煉高校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應該組織大學生到基層司法所進行實踐,加強與各司法所到的對接,將其作為教學實踐基地進行大學生的培養,畢業后學生們即可以選擇留在實習地點,也可另辟蹊徑。
“校所合作”模式的應用為高校的師生都提供了實踐鍛煉的機會,進一步強化工作保障也有利于確保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司法所工作留得住、保高校青年教師到基層司法所掛職下得去。一方面基層司法所應該重視對高校畢業生的培養,可以考慮在所長助理等重要崗位上進行鍛煉培養,由司法所所長或業務骨干進行“一對一”傳幫帶,提高其工作能力水平;另一方面,需要高校方面積極保障掛職教師權益,比如保留原單位的職務、保證其職務升遷、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資福利待遇等方面不受影響等等。除此以外,在高校教精準法律幫扶機制的實施過程中還應該重視高校教師精準幫扶基層司法所的成效,并對工作突出的教師頒發證書或者推薦其參與到相關評選當中。
綜上所述,司法改革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各高校的法學教育專業為了積極應對改革潮流必須要加快自身人才培養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創新工作,“校所合作”模式的開展不僅可以幫助各高校法學專業應對司法改革帶來的挑戰,也能幫助基層司法所進行建設,緩解其人員短缺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在法學教育專業積極推進“校所合作”,提高法學人才的培養質量,為現代社會的法制建設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