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朦朦 肖唯楚
1.武漢東湖學院,湖北 武漢 430212;2.三峽大學科技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邁入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普及與廣泛應用,催生了“互聯網+”思維,直接而又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對高校管理與教育模式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同樣必將深刻影響著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的興衰,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素質和教育事業的前途。對此,加強“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研究具有重要且緊迫的現實意義。
“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乃至日常生活都離不開與網絡打交道,其工作方式、工作內容和外界期待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龐大的網絡世界里,信息呈現爆炸態、復雜性、多元化,使得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也將面臨著新的挑戰與要求。一方面,“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面臨巨大的挑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教師角色必然面臨著轉變,不再是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把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意識形態傳輸和復制給學生,更多地還需將傳授更多方法性知識,教會學生對知識進行判斷、篩選、應用,與學生交流對話、共同探索①。這種巨大的角色變化必然使得高校教師的職業價值觀、教學思想、教學態度等受到挑戰,進而影響到教師對于職業道德規范的遵循和踐行。而且學生在虛擬世界中和現實世界中表現不一,導致教師履行職業道德、真正做到教書育人面臨更大困難。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高校教師不僅遵守現實世界的職業道德準則,還應做到與虛擬世界言行一致,需要高校教師在掌握網絡信息應對能力的同時,充分挖掘互聯網教育功能的素質和修養②,科學合理地利用互聯網技術,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做到不盲從、不抗拒、借優勢。可見,高校教師須在復雜變化的環境中提升職業道德修養,完成時代所賦予其的使命,培養出高素質人才,任重而道遠。
當前高校師德師風主流良好,大部分教師職業認同感強,盡職盡責,職業態度端正。但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互聯網+”時代的沖擊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帶來了新的困難,大部分教師能夠克服并能獨善其身,但不少教師也產生了師德失范現象。主要體現在:
第一,教師職業道德認知存在偏差。對于年齡較大、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深刻的老教師,往往不能快速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甚至有些拒絕適應“互聯網+”的影響和改變,依舊憑經驗、“滿堂灌”,難以深入到學生中去。而青年教師雖然可以與學生有效溝通,但受制于教學經驗或者功利主義,有些則完全依托于網絡技術,采取變“質”了的慕課、放電影等形式轉移教學任務,對學生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也直接違背了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
第二,教師職業興趣不高,育人意識淡薄。“互聯網+”時代,思想多元化給教師的自我價值追求帶來深刻影響,加上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的便捷性很全面,必然有所降低了教師學術權威。部分教師職業興趣低下,突出表現在:教學倦怠,晚到早退、磨洋工;備課不充分,敷衍教學任務格;師生感情淡漠,與學生交流互動少;更為嚴重的極少數教師時常將不正確言論以及對社會的偏激認識帶入課堂,導致教學腐化。
第三,重科研輕教學,學術功利傾向嚴重。目前高校教師中相當程度地存在著科研項目至上,對教學工作投入不足,學術研究淺嘗輒止的情況也十分嚴重。還有些教師不當使用互聯網資源,抄襲、竊取他人學術成果,出現學術倫理失范現象。此外,還有少數教師利用學術權力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如官員輕松拿到博士學位等。
造成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不高現象與問題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以下:首先,教師自我職業道德約束不強。受當前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少教師追逐功名利祿,把自己限制在一個單向度上去生活,成為單向度的人。他們把教育崗位僅僅看作養家糊口的職業,缺乏為教育事業奮斗的志向,缺乏作為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其次,高校教學評價管理機制有待健全。近年來,大部分高校的關注點在擴招與擴建上,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教學管理評價機制建設相對弱化,師德建設考評機制的建設更是一大“軟肋”,實踐中普遍缺乏科學具體可操作的考核、激勵、監督、懲處標準和舉措。多數高校“師德一票否決”實施辦法過于籠統,對于師德典型、先進人物給予宣傳表彰力度有限。此外,高校針對“互聯網+”時代給教師帶來的沖擊認識不足,沒有及時采取相應的改革方案。最后,社會道德風氣與環境的影響。當前高校教師普遍承受了巨大的職業壓力,加上職業現實與文化期許之間的較大落差,造成一些教師消極悲觀,放任自流、道德滑坡。另一方面,當前高校師德教育宣傳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普遍有限,對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作用不大。
在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學生獲取知識渠道廣泛,但是,知識不是價值無涉的,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形成與其個性和三觀的塑造密切相關,而這些都離不開教師的言傳身教。因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提高影響力和行為力,顯得更加緊迫與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的大局出發,明確提出成為一名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應具有的標準要求,這對于“互聯網+”時代全面提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同樣意義重大。具體而言,應按照“四有”“四個引路人”“四個統一”的總體要求,把提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擺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體制機制。
道德建設同時需要與正義的制度相匹配的主體性條件。一方面,高校教師需要加強職業道德理論學習,貫徹“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的思維。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高校教師都應接納、學習并適應它,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職業道德修養,自覺做好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刻鞏固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不斷更新知識和教育理念,注重與時俱進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信息辨識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在實際教學當中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真正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另一方面,高校教師需要培養虛擬世界的道德修養,保持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道德一致性。高校師生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高校教師應做好學生的表率,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培育和引導大學生網絡道德,增強網絡信息的選擇力與思辨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優化高校教師教學管理評價機制,重視教師與高校的同步發展,加強師德考核力度,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特別是要著力完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評價機制,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師德考核評價內容應做到系統、全面、公平、規范,評價標準應做到量化、細化、科學,評價方法應具有多樣性、多角度,評價過程貫穿到日常教學、學術研究以及社會服務中,從而對教師職業道德進行全方位、全過程評價。同時應加強獎懲機制建設,增強優秀教師的表彰力度與宣傳力度,批評警告教育水平較差的,而對于職業道德嚴重失范的強力推行“一票否決”,甚至“開除處理”。最后,高校亟需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對教師開展培訓與培養,提高教師互聯網時代新教育模式下的教學興趣與教學信心,充分利用互聯網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督促教師改進職業技能、提升職業道德修養,切實增強教師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提升也離不開外部環境的影響與支持。學術文化和校園文化是與職業道德建設最密切相連的,弘揚高尚師德,將其融入高校文化建設中十分重要。因為外在的對高校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持有肯定、贊許和鼓勵態度的情感氛圍,必將帶動新的道德成長動機。一方面,將職業道德修養提升融入學術文化建設,使其成為學術文化建設的應有題中之義,形成一種自覺的意識和無形彌漫的氛圍,潛移默化地規范約束和引領倡導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另一方面,將職業道德建設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拓寬教育宣傳載體、精心構建活動載體,進一步加強師德教育宣傳,激發教師的良性競爭,積極提高職業道德修養主動性,踐行職業道德規范。此外,還要提升高校教師的待遇,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戰略高度來認識教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改善教師待遇,關心教師健康,維護教師權益,使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
[ 注 釋 ]
①朱寧波,等.“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的角色探析[J].教育科學,2016(12).
②秦拓,羅意.“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7(30).